討論串[討論] 如何發展學術經歷
共 9 篇文章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推噓0(0推 0噓 0→)留言0則,0人參與, 最新作者dsyu (dsyu)時間16年前 (2009/07/26 18:57), 編輯資訊
0
0
1
內容預覽:
不過我在加拿大 University of Waterloo 教書的朋友,. 一樣是 EE+CS 系上卻很重視論文,. 而且還很重視是那個期刊..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238.252.

推噓0(0推 0噓 0→)留言0則,0人參與, 最新作者ypchen (真實的虛幻和虛幻的真實)時間16年前 (2009/07/26 16:38), 編輯資訊
0
0
0
內容預覽:
A大的說法和我這幾年才開始的淺薄的期刊投稿經驗,有些相呼應的地方.. 姑且不討論學者頂尖與否,我個人非常明顯地感受到,. 雖然「研究領域」本身是相同 or 相似的,但是 "conference people" 和. "journal people" (請原諒我使用了這些定義不明的詞) 的交集比例並不
(還有23個字)

推噓1(1推 0噓 0→)留言1則,0人參與, 最新作者juichung (juichung)時間16年前 (2009/07/26 14:08), 編輯資訊
0
0
0
內容預覽:
的確是領域文化不同,. 我想起來在美國CS領域的朋友也是重視研討會論文,. 所以我前文應該加一個但書:. 原則上指社會科學領域,. 特別是我熟悉的社會學和人口學。. 感謝指正。. 〔以下被迫吃光光〕.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144.11

推噓0(0推 0噓 0→)留言0則,0人參與, 最新作者takanaka (ithaca)時間16年前 (2009/07/26 03:36), 編輯資訊
0
0
1
內容預覽:
這幾年美國歐洲CS社群似乎也感受到這股"期刊風潮",或許是因為跨領域研究. 日增,所以和其他領域學者合作時,多少會需要討論研究成果該在那裡發表的問題。. Communications of ACM今年有一篇來自歐洲的有趣的文章,其中談到了. Thomson的ISI在CS方面的文獻的收錄不夠具代表性的
(還有32個字)

推噓0(0推 0噓 1→)留言1則,0人參與, 最新作者Alamy (Alama)時間16年前 (2009/07/26 02:36), 編輯資訊
0
0
1
內容預覽:
你講的沒錯. 比如說你看CMU Computer Science系主任的C.V.. http://www.cs.cmu.edu/~petel/cv.pdf. 他發的journal大概用一隻手就算得出來. 要是只看journal的話,他現在大概頂多只是"萬年副教授"而已. 甚至嚴格一點,可能連副教授都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