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週一症候群」公益解惑:關於成就焦慮

看板CareerPlan (生涯規劃)作者 (三隻小豬)時間2年前 (2023/06/21 01:34),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Monday Blue Buster 藍色週一症候群公益解惑:關於成就焦慮 本週看似最卡關的提問是這篇,因此前來回覆。 小弟作為生涯管理顧問,嘗試將回文寫得淺顯易懂一點,內容也嘗試縮短。 這是典型、而普遍存在的「因為缺乏自我了解的工具」,而產生的「方形西瓜」現象。 傳統的教育體制與就業管理觀念,會將人當作是方形西瓜--前後左右看來看去,大家都一 樣。 原PO就是因此而恐慌,因為看不出自己的價值與別人有什麼不一樣,但又覺得為什麼其他 人看起來都扶搖直上,自己卻在原地踏步。 但這其實是因為:以往沒有能有效提升自我了解的工具。所以也不能怪原PO。 同樣回到愛因斯坦的那句話: 如果拿爬樹的能力來衡量魚,那每隻魚都是白癡。 這種方形西瓜現象,用傳統的教育體制或就業管理是解不開的,不然世界不會長這個樣子 。 這要從生物學與人類學出發的生涯管理模型,才解得開。 就像用Minecraft的8-bit馬賽克風格來玩遊戲時,想要看出角色之間五官的差異,可說是 頗有難度; 但若用4K解析度來看,就會清楚地看出每個角色的眼睛、眉毛、嘴巴等五官的細緻差異, 就不會認錯人了。 首先,其實是因為原PO比錯東西了。 在心理學上有兩個名詞,叫做「外導特質」(Extrinsic Value)與「內導特質」( Intrinsic Value), 簡單說就是:一個是面子,一個是裡子。 原PO比的是表面上的名牌,也就是「外導特質」,例如:公司名望、位階、薪資收入、升 遷機會、存款數字,以及房子、車子,甚至是婚姻對象的社經地位...等。 但是,比這些名牌不見得有意義。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些同學朋友們,是不是有什麼親戚或長輩,是某企業或名校的高層, 可以提拔你的某位同學朋友? 或是有雙重國籍?可以因為哪個外國筆友的介紹,就忽然進了某科技尖牙股巨頭? 或是哪個長輩在哪裡有一塊地,可以一夕之間變現成幾億元現金,然後在市中心買間豪宅 ,送給你的哪位同學朋友? 或是哪個親戚或長輩,介紹來某大企業董事長的公子或千金,結果不小心跟你的同學朋友 陷入情網,然後某同學朋友一夕之間成為駙馬爺或公主? 或是哪位同學朋友,在他小時候就念貴族學校,然後跟某個青梅竹馬長大結為連理,忽然 就變成某連鎖企業的總經理? 而事實上,應該要重視的是具體能力的本質,也就是「內導特質」,例如:觀察力、情報 收集能力、理解能力、問題分析能力、量化能力、模型建構能力、開放式抽象思考、研發 能力、表達能力、關係建立能力、傾聽能力、策略能力、辨僞能力、共情能力...等。 其實,每個人從獨特的家庭結構中求生,會與生俱來一些超越父母、與環境挑戰的技能, 而形成獨特的興趣技能組合。 如此,就會「天生我材必有用」--會有某種工作,非用你的獨特興趣技能不可,稱之為「 生涯使命」。 那麼,就會在從事你的興趣技能組合的過程中,助人為樂; 並且因為物以稀為貴,而快樂 致富。 而由於了解自己的獨特價值,而了解生命的意義與不可取代性。 那麼,蘋果跟橘子本來就不同,若是硬把它們放在同個籃子裡比,其實並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當我們知道上面這個「獨特家庭結構求生」,所養成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論,原 PO就會發現--你的這些同柴們也沒什麼了不起~ 因為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獨特興趣技能是 什麼,因而也不可能知道他們的使命究竟在哪。 又該怎樣透過專注發展自己的獨特興趣技能組合,來創造卓越,快樂致富? 又他們自己的不可取代性與價值為何? 所以也只能跟原PO比這些外在的名牌、收入、社經地位...等等。 所以在某本介紹世界頂尖名校教育的暢銷書中提到:「哈佛校友會沒人去。」大概也是類 似的道理。 這些毫無意義的「虛榮比武大會」,去了反而只是在跟一群不知興趣使命為何物的烏合之 眾,比看誰是浪費人生冠軍罷了。 根據將近20年來的生涯諮商經驗發現,一般人沒事不會那麼愛跟別人比較,除非是有特殊 動機。 有幾種常見的家庭狀況,會制約出子女個案愛跟人比較的個性: 一種是:父母親習慣將子女個案拿來與同儕比較,因此養成個案的求生制約,下意識被錯 誤地灌輸「只有比贏同儕,才有存在的價值」。 另一種是:父母親的一方或雙方,因為某種情感上的失能或經濟上的憂慮,而與子女個案 心理距離遙遠。這類最常見的,就是工作狂父母。 則子女個案們會不自覺地怪罪自己,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才難以獲得父母 的關注與陪伴?因而下意識的想爭取好表現。 然而,社會不像學校,有考試分數可以比。那麼就只能比這些外在的名牌條件。 還有另一種狀況,小弟稱之為「資優班症候群」,是發現個案們只要有念過區域名校、私 立名校、資優班,或是從資優班改制後的才藝班,但其實就是資優班,就幾乎都會發生類 似的現象。有三個主要症狀: 資訊焦慮、 某種程度的不自信、 以及不敢冒險犯錯,因為在百米賽道上,一旦冒險犯錯,就有可能輸掉比賽。 而形成這種資優班症候群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上面講的,教育和社會體制因為缺乏有效 的自我了解工具,而把每個人都簡化成方形西瓜。 而人生也並不是百米賽跑,而是各自因為個體差異與獨特興趣,而各自朝向熱情使命發展 的馬拉松。 而解法就是上面說的:每個人在獨特的家庭結構求生,所超越父母的能力,會形成獨特興 趣技能組合,而養成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原PO「當前的立足點」,與「使命生涯的成功」這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直線。 越去跟不同使命的人比,反而走的冤枉路越多,就會離自己的使命成功越遠,也越慢成功 。 其實從原PO的背景,就已經能看出非常多異於常人的「內導特質」。 原PO只要辨識這些內導特質之中,哪些是興趣技能,然後思考這些特質的來處,就會知道 自己的獨特成長背景,以及所養成的興趣技能組合; 再專注在這些有興趣的內導特質能力,持續地發展,就能以雷射般的直線最短距離,最速 實現生涯使命,取得成功。 會遠比你那些其實也正在迷路中的同柴們,都來的更快成功。 不過,其實當你發現自己的興趣使命跟獨特步調,每天開開心心地執行著自己獨一無二的 興趣技能,助人為樂,快樂致富,自然就根本沒有多餘心力去管別人怎樣。 原PO能連續考上國立名校,顯示理解能力、知識建模能力、策略能力、分析能力、演算能 力、記憶力、語言能力,以及綜合競爭力...等,都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並且跨足需要抽象思考、量化分析、領導管理與團隊溝通合作,甚至是策略與創意的商管 領域,以及需要超強邏輯、系統建置、速度,以及解bug能力等的資訊領域, 顯示原PO有強大的跨領域能力、趨勢嗅覺,以及目標導向的計劃與執行能力,才可能說想 考主流系所,就考得上。 而原PO之所以發文提問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情報搜集後,出現競爭焦慮。 並且其實在大學時期,就已經有透過人際溝通,來蒐集競爭情報的概念與能力,只是當時 不以為意。因此也有策略重心的安排概念。 同時,原PO具有競爭個性,這種個性在國外稱作「殺手本能」(killer instinct)。 而有些工作非常需要這種競爭情報的即時更新,例如:科技業、AI、運動競技產業,商業 情報業,甚至是當前影響世界局勢、卻慘絕人寰的俄烏戰爭...等。 原PO可以將上述的「商管能力」,包含抽象策略與團隊領導能力; 以及需要高度邏輯與系 統分析的「資訊能力」; 加上「跨領域適應力」, 還有「情報與競爭」等這4項關鍵「內 導特質」進行組合,朝向其中有興趣的方向專注前進,自然就會比別人更會成功。 希望這些對原PO有所幫助~ :) Sincerely, David 李 原文出自: https://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2023/06/blog-post_20.html 問: 今年就要邁入34歲了,身邊朋友在各領域都小有成就,總覺得只有自己一事無成,常常陷 入焦慮。 我是商管+資訊背景,大學研究所都是國立前段,以前求學時期並沒有什麼同儕比較的心 態,就算成績一般或吊車尾,也不覺得怎麼樣,出社會後的幾年(25-30),的確能比較的 東西多了,公司、薪資、職位等,但當時也只是聽聽就過,沒有覺得自己特別差,而在30 歲之後,身邊朋友的薪資、職位、資產甚至社經地位似乎以等比的速度攀升,這感覺就像 ,頭幾年大家都在播種,還看不出差異,而約莫就在30歲那幾年,大家陸續開花結果,差 距整個拉開了... 其實我也知道,我焦慮的來源就是愛跟別人比較,也知道真正的強者會好好花時間在自己 身上,不會總想著別人,甚至拿這個來困擾自己,然而,心態上真的很難不被這些現實的 落差所影響,我變得不想去朋友聚會,不愛滑動態,怕因為又聽/看到別人的成就而自己 黯然神傷,覺得自己不如人。 本身工作薪水綜觀來說應該尚可,但在朋友圈中大概是墊底,搞得自己很沒自信,每天睡 前睡醒都想著自己大概永遠也追不上了,覺得很丟臉很想躲起來。 有嘗試重建心態,認可自己的價值,試著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但常常又會因為一點刺激 或emo就將我打回焦慮的迴圈。 我想要成功,也知道自己有潛力,但過去在職場上累積的挫折,現在跟同儕比較的自卑, 讓我好像沒有勇氣去嘗試新的挑戰,也無法冷靜踏實的在既有崗位上力求表現。焦慮、憂 鬱、迷茫、無助籠罩著我,我好想發光,找回自己的氣場,但想著這些的同時,又只會拿 起手機刷mo ptt,試圖解壓...然後一天又過了,我還在原地,壓力山大。 -- 李大衛生涯管理中心 David Lee's Career Management 預約免費初談email:davidl@mbacareerfitter.com SWL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御用「生活滿意度」快樂測驗滿分 NSHMBA美國最大MBA徵才會(現擴大更名為Prospanica)首位華人顧問 部落格: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2.93.14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reerPlan/M.1687282459.A.49C.html

06/21 08:10, 2年前 , 1F
06/21 08:10, 1F

06/24 21:03, , 2F
專業
06/24 21:03, 2F
文章代碼(AID): #1aaUCRIS (CareerPlan)
文章代碼(AID): #1aaUCRIS (Career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