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愈治療 傷愈重?央行錯估情勢 危機處理反加重通膨
〈分析〉愈治療 傷愈重?央行錯估情勢 危機處理反加重通膨
鉅亨網黃欣.綜合外電
2008 / 05 / 29 星期四 20:32
在全球各國,不管是新興國家或已開發國家都面臨著日益嚴重的通膨壓力,但英國《金融
時報》專欄主筆Wolfgang Munchau卻指出,各國央行嚴重錯估了通膨情勢。
數個月前,許多經濟評論者還擔心1930年代全球大蕭條重演,但 Munchau說,現今的經濟
情勢與1930年代並不相似,若有哪個歷史片段會重演,也該是1970年代。當時和現在,高
油價都讓物價全面提升,而央行們也都容忍物價揚升,當時這是錯誤,現在仍是錯的。
據Morgan Stanley總經理Joachim Fels的估計,今(2008)年全球平均通膨成長率約在5.4%
,但全球貨幣市場平均利率僅4.3%。這表示,短期內全球仍將處於負利率時代。由於寬鬆
的貨幣政策已延續超過10年, Munchau認為通膨壓力早已深植在全球各個經濟體中。
最初,通膨壓力隱藏在一連串的資產泡沫中。但當過多的資金不再追逐過多的資產,它便
轉而追逐過量的商品。
而當各國央行仍對自身的政策感到自滿,通膨也在持續往上爬。在美國地區,近來一項調
查顯示,人們預期通膨將增加超過5%。 Munchau預估,現在美聯儲(Fed)的基金利率,和
與中期物價一致的利率間的落差,可能高達數百基點。這就像是1970年代的情況重演。歐
洲的通膨也高於歐洲央行 (ECB)預期,只是情況還未完全失控。
然而,1970年代與今日的差別在於,現在並沒有薪資膨脹的情況。這正說明了為何目前的
實質通膨率較為溫和。這可能是因為勞動市場解除管制和全球化,但物價猛漲、薪水不漲
也並非好事。
實質薪資下降表示可支出收入的下降,再加上信貸緊縮,表示借貸消費將減少。這兩項因
素在德國2000年代初期經濟蕭條也曾發生。現在其他地區亦是如此,而且更為嚴重,對全
球金融體系產生威脅。當購買力和信用都下降時,購買活動自然會減少。但民間消費佔
GDP構成比重相當大,消費意願的長期降低,將會冷卻未來數年的全球經濟成長。
Munchau 認為,如此一來,全球可能會興起更多的貿易保護措施,但這也將進一步使全球
經濟成長減緩。這並非必然,而會是政策決定的結果。最終一定會有人為了保護自身利益
而反對全球化,而如果這真的發生,情況就會變得比1970年代更糟,起碼當時的全球貿易
非常自由。
全球經濟的重整,正發生在停滯性通膨與可能興起的保護主義中-這種情形非常不理想。
通膨也會影響全球的資金流向。相較於經濟理論中所說的,在繁榮時期,經常帳盈餘國家
就是資本淨出口者,但以美國通膨高升情形下,這些國家會發現,要維持他們的貨幣釘住
美元實在有困難。
意指在2001年後有些國家匯率仍釘住美元的「Bretton Woods II」金融體系的終結,將會
導致進入美國的外資資金縮減,和美國實質利率的上升。美國和歐洲現已不再扮演消費者
的角色,以此為憑藉的金融機制也將停止運轉。而通膨率愈高,調整就愈困難。
只是,市場上仍然有人認為,通縮會是比通膨更嚴重的威脅。有些評論人士認為,美國經
濟若進入衰退,通膨問題自然就會隨之改善;他們也預測,美國經濟的放緩可以讓全球對
於石油和其他原物料的需求下降。這與另一種論點一致:金融危機是個別事件,而最好的
政策回應就是支持經濟成長。
不過,《金融時報》主筆 Munchau有非常不同的看法。他一直認為,全球經濟重整與金融
危機其實是一體兩面。超過10年的極端貨幣擴張,使美國不穩固的消費行為加速、使對新
興市場的不穩定投資加速,使一連串的資產泡沫化加速。從房地產、信用市場、股市到現
在的原物料,泡沫的破碎觸發了金融危機,而貨幣政策又對金融危機反應過度,製造出更
多通膨,加重金融體系的壓力。
所有危機都有結束的時候,但這次,調整期可能本不該這麼長,本不該這麼痛苦。
Munchau說,危機處理政策帶來的損害,可能反比危機本身帶來的更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57.210
→
10/10 03:21, , 1F
10/10 03:21, 1F
→
10/10 07:48, , 2F
10/10 07:48, 2F
→
10/10 12:16, , 3F
10/10 12:16, 3F
ForeignEX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19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