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人物介紹]:畢恆達

看板Interdiscip (科學科普)作者 (well~)時間16年前 (2008/09/13 15:3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基本上是從純工程 (土木系) 轉到 比較偏向人文的 (環境心理學) 性別與空間研究 畢恆達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碩士、博士。 現職: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優仕大人物專訪 原文網址: http://www.youthwant.com.tw/column/index.php?d=0410041 空間就是權力,空間就是性別<上> 若說到「空間」這兩個字,給你的第一個聯想會是什麼呢?生活在都市裡的小孩, 恐怕都覺得空間擁擠、空間不足吧? 關於空間,除了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公共空間之外, 還有個人每天要經歷的私人空間,人無時無刻不處在一個立體空間裡面, 你可曾思考空間的改變能夠造成什麼影響? 誠品書店高挑的燈光、原木的地板釀造出高雅而從容的氣質,當人走進誠品書店, 不自覺地就被感染上一種高雅的氣氛,這是一個空內空間氣氛營造的典型例子, 這也略可說明,人與空間為何息息相關。 今天,優仕大人物專訪到在環境心理學領域鑽研廿多年的台大城鄉所畢恆達教授,來與 同學們聊聊,人與空間相依,互為唇齒的故事。 不是從小就立定志願 四十年前資訊有限 畢恆達表示,小時候生長的環境非常鄉下,對於資訊的掌握和取得相當缺乏, 從小所能想到最大的志願相當單純,那就是當「小學老師」。 沒想到在多年以後,他果然成了老師,但是是大學老師。 畢恆達笑著說,小時候的興趣其實很廣泛,但是卻無法立定什麼志向, 一方面是不知道立來要幹嘛,一方面是家裡也無法培養。 畢恆達的課業成績一直都不錯,每一科的表現都在水準之上, 當時上初中還要考試,但是畢恆達是屬於不用考試就可以直升的前段班, 考高中的時候,整個中壢只開了一台車,載了男男女女的學生們上北部去考北聯, 畢恆達是其中之一。後來也因為畢恆達考 上了建國中學,所以全家就從宜蘭搬到台北定居。 就讀建中的時候,畢恆達說,當時傳統的觀念男生就是要唸理工不然就是醫或農, 然而他對醫跟農都沒有興趣,所以還是填了甲組,大學聯考也是看成績看排名, 他最後填上了台大土木系。畢恆達表示,當時填上就填上了, 其實對於該科系的理解程度很低,也不像現在有什麼大學博覽會可以先研究參考, 所以大部分的學子在進入科系就讀時大半懵懂。 而今環境改變,資源的取得俯拾皆是,現在的學生更應該充份利用這些資訊, 來為自己的未來先做好功課再選擇。 研究所選擇都市計劃組 改變未來的路 畢恆達和所有的大學男生一樣,在大三大四時面臨了升學和當兵的抉擇, 通常是先考預官再來考研究所。 在選擇研究所的時候,畢恆達仔細思考自己的興趣,他一直對於人文的東西較有興趣, 再者,畢恆達也不願意自己將來要變成要一輩子與電腦或混凝土奮戰的工程師, 所以他選擇了考土木研究所交通工程中的都市計劃組, 因為這是和人文社會唯一最有相關的系所, 系上大部分的同學不是轉去唸建築就是留在土木, 全班同學只有畢恆達一個人選擇了這個組就讀,最後他也順利的考上, 開始了和人文環境接觸的不解之緣。 民國六十九年,傳統觀念中的「都市計劃組」的研究範疇, 大扺就是一些法令類的範圍如土地使用,還沒有環境心理學這個名詞。 畢恆達在當時為了研究論文的關係,開始接觸各類相關的雜誌期刊, 在外國期刊上,他首度閱讀到環境心理學這個字眼, 簡而言之,「環境心理學」所關心的是人類和物理環境之間的關係, 其內容包括建築、自然和社會環境以及對於個人或是相對於更大的團體或社會而言, 其對環境反應的行為表徵。 環境心理學的重點在於人類的行為、 感受和身為人類的知覺如何受到物理環境的互動影響, 以及人們對人為與自然環境危害的反應。 所以,近代環境心理學家普羅下司基(Proshansky)將「環境心理學」 定義為是一門關心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及關係的學科。 接觸到這樣的名詞,正中畢恆達下懷,他開始了對環境心理學的精進研究, 大量的閱讀外國期刊與書籍雜誌,從那時開始, 畢恆達也下定決心要在環境心理學的領域一直深耕。 傳統心理學把空間視為刺激 環境心理重視空間溝通 畢恆達教授解釋道,傳統的心理學當然也研究空間或環境對人造成的影響, 然而,那跟環境心理學所研究的內容天差地別。 傳統心理學大部分只將空間視為刺激的一種, 例如:研究人在一個開窗或不開窗的空間中的情緒以及工作效率是否不同, 或者在燈不亮或燈很亮的狀態下的情緒反應等等, 這些都僅僅只是將空間視為某種對於人類行為是否改變的變數。 然而環境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和空間的互動關係,以剛才的實驗為例, 環境心理學更重視的是,不同人在同一個空間中所給予的反應和定義。 環境心理學認為人和環境是相生相長的,而不是一個獨立的變數。 畢恆達在研究所畢業後就當兵報效國家去,當完兵後曾有機會在內政部營建署工作, 然而他當時選擇回到學校當助教,當時百分之九十的助教都是大學學歷, 畢恆達有著碩士的光環,很順利的便補上了台大土木系所助教的缺。 擔任系上助教時,畢恆達的時間很自由,也因此,他利用時間看書充實自己, 並且決定出國深造,到國外繼續鑽研環境心理學。 當時,畢恆達總共申請了五個學校, 這五個學校也是全美唯一有環境心理學研究的五所學校, 而且這五所學校的環境心理學通通落在不同的科系之下, 最後畢恆達所申請到的是紐約市立大學的環境心理學,就這樣,畢恆達飛往紐約, 開始了六年的博士之路。(未完待續) 空間就是權力,空間就是性別<下> 在紐約的生活 打開了學習之眼 紐約這個城市處處充滿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奇, 它也真的是一個最適合研究「空間」的都市。 畢恆達教授回憶在紐約求學的日子:「紐約之所以為人文薈萃之處, 主要是因為它的歷史和它的地理位置,有著非常錯綜的關係。 一方面,紐約位在東岸,是一個移民城市,它的人口組成相當複雜, 更因為它是美國的入口,全世界各地的人都會來到這裡, 所以,在紐約可以看到各形各色奇怪的人種、都市面貌和各種不同的生活模式共存, 卻一點兒都不感到奇怪。」所有你想得到的著名文化、建築,紐約絕對不會缺席, 例如著名的中央公園、時代廣場,以及hip pop街頭文化,源起地點也在紐約。 畢恆達說,他和同學們感觸最深的是搭地鐵。 不管是哪一國的人來到紐約搭地鐵,都會有一剎那間錯覺自己是不是身在祖國, 因為地鐵上的人方言太多種了,令人渾然忘了時空。 畢恆達還描述了另一個在紐約遇到的趣事:曾經聽過有人在路上用華語問哪裡有銀行, 旁邊居然立刻就有人用華語回答,銀行就在哪兒, 這也足以說明紐約是個有如大融爐般的都市,什麼人都有,什麼事都不奇怪。 畢教授打趣的說,難怪好萊塢的災難電影不管是要拍哪一種災難, 倒楣的都是紐約,「因為如果紐約還在,就沒有世界滅亡這件事。」 正是因為紐約這樣的特性,使得畢恆達在六年的紐約生活中,打開了學習之眼, 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和事,開闊了自己的視界。 紐約市立大學由於是市立大學,學費較為低廉, 所以吸引了相當多中下階層的學生前來就讀,畢教授也因為和各種不同階層人接觸, 改變了他看事情的角度和眼光,在學成歸國之後, 畢恆達受邀回到台大城鄉所擔任教授,繼續貢獻所學。 教學工作有甘有苦 台灣教授外務多多 畢恆達表示,唸博士一般就是要走學術路線,所以除了教書之外, 他也繼續在個人的專業領域上進行學術研究。 根據研究題目的不同,關切的議題不同,也可以學習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但畢恆達說,台灣的教授們實在外務太多了,除了做研究和教書之外, 常常會有很多其它的邀約,例如組成什麼什麼會或代表什麼機構發言或給予意見等等, 就是一般俗稱的“學者專家”。 畢恆達表示,也許是因為台灣人少的關係,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不夠多, 所以才會有這種現象。像國外就很難有這種情形, 一個所謂專家要在報紙或社論上發表看法絕對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報紙的主編對於品質是很要求的,不可能可以隨便發表。 畢恆達無奈的笑笑,「有時候真的也覺得蠻累的!」 研究民生幅射鋼筋 意外開始寫專欄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當中,畢恆達由於研究民生別墅幅射鋼筋的問題, 而在中時發表了一篇文章,之後聯合報的繽紛版就開始找畢教授撰寫專欄, 原本是寫一些對於環境的感想和心得,但慢慢的卻變成和性別相關的議題, 主要也是因為探究空間的議題愈多愈深入, 就愈發現空間和性別的相關程度竟是如此高。 後來這些專欄文章便集結出版,一本是「找尋空間的女人」,一本則是「物情物語」。 畢恆達表示,在書籍出版之後,他才發現原來閱讀的影響力如此之大。 他聽過有社區媽媽的讀書會討論他寫的書,深深覺得出版著實有它的力量存在。 「既然如此,我更應該把自己想要分享或傳播的觀念集結為出版品, 讓更多的普羅大眾也有機會能夠了解更多環境、空間與人的關係, 進而因為關注該議題而投入更多資源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空間。」 抱持著這個理念,畢恆達隨後又集結了十年的研究心得, 而出版了“空間就是權力”這本書。 深入闡述他在環境心理學領域中所研究和體會到的許多環境與人文的觀點以及研究成果。 “空間”不應該只是美學作品 而要更有人味 畢恆達教授舉例說明,室內設計應該要能夠符合環境心理學的理論。 「你看室內設計雜誌有一種奇怪的現象,為什麼明明是設計給人住的空間, 卻看不到人在設計圖中呢?」 這個例子可以簡單的說明人和空間互相漠視的現況, 但若人無法與空間和平共處,將會造成兩方的損害。 社會的不重視是在侵蝕環境的老本,久而久之會影響到的正是居於其中的人, 不可不誡! 勉勵學生堷養觀察環境的基本功 目前畢恆達教授擔任台大城鄉所的教授,給予學生最忠實的建議是:培養基本功。 畢恆達表示,環境是一直在改變的,如果你執著於某一個議題的研究, 當環境改變的時候,你將無法應對。但是若你培養和學習的是研究方法, 以及正確的解析態度,那麼不管面臨何種環境的變遷,都還能夠尋出脈絡來整理, 現在的空間變化程度和速度都比以前快速許多, 學生更應該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更懂得變通。 畢教授也表示,其實對於學生的選擇,身為老師都會給予鼓勵和支持, 沒有哪一條路比較好或比較不好,只要學生能夠謹慎思考, 並且的確對於自己的選擇有覺悟、有責任, 那麼不管是在公的領域服務或者私的領域研究,都是對社會有所貢獻。 畢恆達教授也即將有新書問世,探討空間與性別的關係,藉由對於性別空間的議題, 突顯出現在台灣社會所存在的諸多奇怪的現象,導引讀者思考改變的必要性, 畢恆達教授也期許年輕學子,在專業領域之外,培養關懷環境的能力, 人文的素養就像基本功一樣,能夠幫助每一個人, 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以及與環境和平共處的能力。(全文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3.168 ※ 編輯: ahuanghsiang 來自: 118.166.3.168 (09/13 16:09)
文章代碼(AID): #18osv6BQ (Interdiscip)
文章代碼(AID): #18osv6BQ (Interdisc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