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畢馬龍效應之生涯應用

看板MBA (企業管理碩士)作者 (三隻小豬)時間5年前 (2020/07/29 17:1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畢馬龍效應於生涯管理之應用 原文出自:https://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html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 查詢維基百科就會彈出--「期待效應」,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學生)在被付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命名,取自希臘神話故事裡面的一位名為皮格馬利翁的雕刻家,他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雕像,由於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那座女性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 以此觀點,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們將會失敗; 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們將會成功。 在社會學,這個效應經常被引用與教育或社會階級有關。 在一項預期實驗中,羅森塔爾預測當告訴一位小學老師某幾位學生比其他學生聰明,這位老師可能會潛意識去幫助和鼓勵這幾位學生成功。 1911年由一位心理學家所做名為聰明的漢斯的實驗指出,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匹懂得算術和做出各式各樣驚奇技能的馬,事實上是靠訓練員和觀察者無意識下給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勢)而得出正確答案。 相信自己能改變,比改變本身還重要。因為只有先相信改變會成真,才會採取適當行動,並因為心理影響身理,甚至影響周遭環境,而促成改變成真。 而相同心法也在生涯諮商專業上,成功協助眾多生涯追尋者實現興趣生涯。 而一切力量的根源,都來自於「相信」。 相信期望能夠成真,並相信行動將能產生、甚至超越預期效果。 相信與期望,其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能導引出有目的、專注,且多面向的嘗試與練習,並從這些嘗試與練習的經驗中,明確地意識到各種行為足跡所產生的變化。 根據筆者多年生涯諮商經驗,幾乎所有(印象中是每一位)相信「興趣生涯」與「成功」的個案,都有計劃性地達成或超越原始期望,或至少以某步調穩定地接近期望目標。 這些選擇相信的個案們,多年後處境即便與原始設定目標不同,反倒能因為穩定前進的足跡,而比對出隱藏生涯驅力。 差別只是方向的轉折指引出更精確的興趣生涯方向, 但前進的總距離=個案平均每日成長速率x時間,屢試不爽。 上述個案有成功進入頂尖運動品牌、科技品牌、化工品牌、私募基金等的美國總部,或是奢華品牌的法國總部,管顧公司...等。 簡而言之,「相信者」都穩健地前進,並從經驗過程中,能夠更釐清方向。 反之,幾乎所有(印象中也是每一位)「不信者」個案們,多年後仍然在原地,且同樣屢試不爽。 小弟也遇過個案待在公營銀行,年過三十還在櫃檯,因為老大不小面臨結婚壓力,而感受到生涯危機,前來咨詢。 然而,面談草草結束,沒有任何生涯線索,原因是此個案由於「不知道方向,所以未做過任何嘗試」,上班做完指派任務就無所事事等下班,下班看電視放空,然後睡覺。 沒有任何興趣,也沒有培養,因為「不知道方向」。 看電視沒有分類別,純粹放空。 選擇銀行工作是因為生活穩定,而也沒有陞遷思想,等到中年危機才驚覺不能再混吃等死。 然而,由於前半人生都在放空,也因此生涯足跡線索空空如也。 必須很遺憾地說,這就是「不信者」的證據,而且證據非常的「誠實」與「精確」。 追根究柢,並不是因為「不知道方向」,而是因為「不相信嘗試有任何作用」,而導致下班後的人生經驗完全空白,才會導致「沒有任何方向」。 或者應該說,「沒有任何方向」並不是因,而是果。 即便是沒有方向,只要「相信:嘗試就會有線索」這件事,就至少會做出各種可能的嘗試, 再根據各項嘗試的過程中是否覺得有趣,而判斷興趣方向,並加以有目的性地培養強化。 而興趣生涯方向的釐清,也必須要根據這些常識足跡所產生的線索,來加以分析判斷並重組。 (待續) Sincerely, David Lee -- SWLS 維基百科「快樂」測驗滿分 NSHMBA 美國最大MBA徵才會 首位華人顧問 David Lee's Career Management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之公益解惑日 於MBA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228.3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BA/M.1596013987.A.568.html
文章代碼(AID): #1V8JsZLe (MBA)
文章代碼(AID): #1V8JsZLe (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