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uzzFeed 向傳統新聞價值靠攏:推出

看板Media-work (傳播媒體人)作者 (蘇小豬)時間10年前 (2015/04/10 00:22), 10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BuzzFeed 向傳統新聞價值靠攏:推出「新興作家獎學金計畫」 圖文網誌好讀版:http://ppt.cc/gYSZ 以創造病毒式傳播內容著名,甚至被稱為是低俗新聞的數位新聞媒體 BuzzFeed,這幾年開 始轉型,引進傳統新聞價值,包括在 2011 年請來政治記者兼部落客班·史密斯 (Ben Smith)擔任總編輯,並陸續擴展新聞版圖,包括提供突發新聞報導,以及政治、科 學、科技和文學等各個面向的文章。 當然,BuzzFeed 網站上呈現的仍多是他們著名的互動型新聞(例如使用動態圖片、線上測 驗、問卷調查和及時感受分享),以及吸引點閱率的標題(像是 20 個你不可以不去的旅 遊景點)。然而眼尖的讀者可能有發現,BuzzFeed 編輯室為拓展讀者新聞視野所做的努力 ,包括從傳統新聞媒體挖角記者,例如找來先前在 USA Today 及國家地理雜誌工作,而在 最近加入 BuzzFeed 科學報導團隊的科學記者丹·弗加洛(Dan Vergano),以及邀請知名 作家加入團隊,像是年輕新銳詩人賽伊德·瓊斯(Saeed Jones)。 賽伊德·瓊斯是最新 BuzzFeed 文學專欄主編,在兩年前成立 BuzzFeed 同志專欄並擔任 主編,本身亦為著名詩人,近期代表作品為詩集「傷痕的前奏曲」(暫譯,原名 Preclude to Bruise),這本詩集也入圍《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詩歌類決選名單。而甫上任的賽伊德·瓊斯也隨即推出第一個文學專欄相 關專案:「BuzzFeed 新興作家獎學金計畫」(BuzzFeed Emerging Writers Fellowship Program)。 「BuzzFeed 新興作家獎學金計畫」 「新興作家獎學金計畫」希望找尋對於文化報導有興趣的新一代作家,這些作家在提交的 自我介紹中需要描述他們預期的寫作主題,以及表達出他們對於在文化對話上創造影響力 的熱情和渴望。 此獎學金計畫一期四個月,除了會給予 12,000 美元的獎學金作為在紐約生活的財務補貼 ,還會提供入選作家一系列的寫作培訓課程、職涯輔導與經驗分享,BuzzFeed 希望「透過 投資下一個世代的重要作家,讓媒體版圖更為多樣化。」 寫作課程將會專注在個人短文寫作、文化報導,以及深入報導。而四個月的培訓期間,入 選作家會閱讀課外指定讀本,並參加一系列的寫作培訓課程以及小組討論會,和編輯以及 專業作家互動。因此作家們除了會大量練習寫作和報導,並且有機會將作品刊登在 BuzzFeed 網站上外,還將學會提案、推銷以及報告,更重要的是培養未來作為獨立作家 (記者)的生存能力和人脈。 在一場與 Electric Lit 的訪問中,賽伊德·瓊斯被問到,在現在新聞出版業相對不景氣 的年代,許多實習工作通常是無給職,為何 BuzzFeed 會打算提供 12,000 美元的獎學金 呢?賽伊德·瓊斯的回答十分令人動容,他說「當我們期待年輕作家經由沒有給付的實習 工作來獲取寫作經驗,我們等於是在表明我們只希望有錢人用影響力來書寫美國文化。」 他認為這個社會是多元並存,唯有讓不論任何經濟狀況和文化背景的作家都有發聲的機會 ,社會的多元樣貌才能被真實反映。他相信透過提供獎學金,將能夠吸收到不同背景的作 家,也讓新聞室能真正具有多樣性。 BuzzFeed 的新文學運動 而「新興作家獎學金計畫」只是賽伊德·瓊斯身為文學專欄編輯的第一個文學運動,他預 計陸續推出其他計畫包括: 文學雜誌(預計在 2016 年 3 月推出) 系列閱讀與沙龍講座 舉辦創意寫作工作坊 在這些規劃中可以看出賽伊德·瓊斯在領導 BuzzFeed 線上文學專欄的兩個主軸: 重視原創且具文化深度的寫作:往線上發展是時代趨勢,但社會對好的新聞作品的需求, 並不會因為新聞媒體從紙本印刷轉往線上平台發展就降低。 BuzzFeed 本身具有長久奠基 的穩定讀者群,如何把握這些讀者群並為他們持續帶來好的閱讀作品,是賽伊德·瓊斯極 為重視的一環。 線上和線下活動並行:除了把握 BuzzFeed 的數位優勢外,賽伊德·瓊斯非常重視人與人 的實體互動。他希望透過一系列的面對面活動(包括「新興作家獎學金計畫」)來培養寫 作能力,及加強媒體(文學)素養。 當世界在邁向數位化之際,賽伊德·瓊斯的一系列計畫,卻更讓我們看見堅守傳統價值與 信念的重要性。BuzzFeed 雖然是知名網路媒體,但近期對硬新聞的重視及提出的系列計畫 提醒著我們,在新舊媒體交替之際,科技雖然逐步改變作家記者與讀者間的溝通方式,但 是讀者對好作品的感受力及社會對優質報導的需求,卻是持續存在的。 在社群媒體化之路,雖然提高點擊率和創造病毒傳播內容成了首要目標,但是當 BuzzFeed 這樣以八卦和搞笑內容走紅的數位新聞媒體,也開始引進硬新聞,並重視原創的深度報導 作品,也說明著科技可能改變了互動形式,但卻沒有改變溝通本質。足以撼動社會的多元 化作品,一直都是彌足珍貴且重要的。 本文出自新媒體世代:http://ppt.cc/h77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2.33.31.11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edia-work/M.1428596569.A.5CE.html ※ 編輯: leonasu (72.33.31.114), 04/10/2015 00:24:39
文章代碼(AID): #1L9gTPNE (Media-work)
文章代碼(AID): #1L9gTPNE (Media-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