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教育基本面 採認大陸學歷

看板TWSU (大陸留學)作者 ( )時間20年前 (2005/08/17 18:3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民國九十年三月二日 回歸教育基本面 採認大陸學歷 教育文化組 主 辦: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主持人: 楊朝祥(本會教育文化組召集人) 洪秀柱 (立法委員) 李先仁 (立法委員) 潘維剛 (立法委員) 時 間: 九十年三月二日上午九點半 地 點: 立法院第十會議室 與談人: 張國保、 黃丕陵、 施哲雄、 吳明清、 林宏洋、 楊景堯 楊開煌、 劉源俊、 施純全、 呂郁女、 陳正騰 趙傑夫 整理: 徐明珠 (本會教育文化組助理研究員) 前 言 自從兩岸關係條例公佈實施以來,十年間兩岸情勢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有關兩岸的學術交流雖然持續進行,但是在進一步的登陸設校招生等教育西進議題上卻遲遲未能有進一步的開展。期間教育部雖派員前往大陸考察研議,民國八十六年公佈了「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及採認學校名單,但由於有關單位另有考量,政策緊急踩煞車,迄今因為國內大學為了延伸教學的觸角及因應台商台生所需,頻頻向教育部叩關,希望能赴大陸設分校或推廣教育學分班,包含大陸學歷採認的教育西進問題才又甚囂塵上,為了關懷我們學子的受教權,為了國內高等教育長遠的發展,也 為了因應教育國際化不可扼抑的浪潮,教育西進的政策不能再牛步化了。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特於三月二日在立法院第十會議室,與洪秀柱、李先仁、潘維剛、江綺雯國會辦公室共同舉辦「回歸教育基本面,採認大陸學歷」公聽會,與會的人員包括(依發言順序):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 張國保 台北科技大學副校長 黃丕陵 政治大學東亞所教授 施哲雄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楊開煌 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 楊景堯 台北師範學院教授 吳明清 東吳大學校長 劉源俊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 施純全 銘傳大學大眾傳播系主任 呂郁女 台生聯誼會秘書長 陳正騰 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班學生 林宏洋 陸委會文教處處長 趙傑夫 討論題綱如下: 一、大陸學歷採認問題的緣起、本質,幾年前教育當局即派員赴大陸實地考察了解,為何經過多年研議,且在對大陸各項政策逐漸鬆動的情況下,還遲遲未能做成決定? 二、政府相關單位以國家安全及意識型態為理由,尚未採認大陸學歷,對於兩岸的學術交流及發展將會產生何種不利影響? 三、政策的腳步始落於民間之後,故意忽視採認大陸學歷的重要性及趨勢,將對依法來台的大陸人士及台商子弟的升學及就業問題造成何種負面的影響? 四、高等教育全球化已成趨勢,加上WTO的即將開放,國內高等教育將面臨何種衝擊,如何調整及因應呢? 五、大陸高等教育素質如何,有人擔心政治領導學術,採認大陸學歷,恐將影響台灣學生的素質,台灣方面如何在研訂相關政策時,針對辦學不佳及具有高度意識型態的學校加以設限呢? 六、採認大陸學歷已經勢在必行,國內將如何開展教育的新紀元? 在公聽會中與會的專家學者大多肯定採認大陸學歷已是時勢所趨,認為不能以政治考量及意識型態為由而犧牲學子的受教權;兩岸學術交流越頻繁,反而有助於共識的建立。 至於有人擔心採認大陸學歷後,因為語言無障礙且有類似的風俗習慣,將對台灣學生產生極大的誘因,以致影響本土大學的生存空間,不少學者認為,危機正是轉機,藉由與大陸教育的市場競爭,將可以刺激本土大學追求卓越,朝國際化的一流大學邁進。 而有人憂心大陸大學良莠不齊,且對大陸學制的了解並不充分,大陸畢業生素質難測,在大陸大學的採認上必須謹慎研議,或可參考其他國家認可的標準,或藉由其他檢覈的過程,以保障專業的水準。 至於主管機關教育部表示,對於大陸學歷採認,早在民國八十六年即已研擬出相關辦法,待與相關部會就配合整體國家政策上達成一致的看法後,才可能付諸實施。而陸委會的立場則採守勢,認為大陸學歷牽涉的層面很廣,貿然採認不但衝擊國內的高教生態,更可能有政治層面的隱憂。 對於大陸學歷的採認,有人主張回歸教育面,有人認為市場決定存在的機制,也有人覺得要回歸憲法保障受教權,面對教育國際化之勢,採認大陸學歷已是政府不得不考慮的課題,我們已經無法迴避了,唯有西進大陸,才能重啟台灣教育的契機。或許不確定的未來,可能也是最有機會的未來。(徐明珠 本會教文組助理研究員) 主持人致詞 楊朝祥(本會教育文化組召集人) 採認大陸學歷,是不得不為的選擇 兩岸關係是民進黨政府執政後急切希望能有所突破的重要政策,「戒急用忍」的作法即將修正,「小三通」已在元旦開跑,「大三通」可能也在「小三通」執行一段時間之後有所鬆動。而沉寂一段時日的大陸學歷採認問題最近再度被提出,一時之間,兩岸關係似乎又熱絡起來了。 意識型態作祟 爭議不斷 根據八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實施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台灣地區人民前往大陸地區就學採報備制,而大陸學歷之採認及檢覈辦法由教育行政主管機關訂之。但由於兩岸關係自八十一年以來時冷時熱,以致相關的辦法延宕許久遲遲未能定案。八十五年十月,當時的教育部長吳京為能採認大陸學歷,特別指派當時擔任教育部政務次長的我,帶領專家學者一行十餘人前往大陸重點大學訪問,期能深入了解大陸的高等教育,作為制訂大陸學歷採認及檢覈辦法的依據。 而在各界的期盼中「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終於在八十六年十月公佈,其中也擬定了七十三所擬採認的大陸高等學校的名單,但因時值兩岸關係緊張之際,加上各界爭議不斷,監察院認為「研議不夠嚴謹」,採認政策因而喊停。 大陸學歷的採認實質上是個單純的教育問題,牽涉的僅是個人教育選擇權和升學及就業的權益,但政府,尤其是陸委會,一直將其認定為具有高度政治性的議題,甚至將其視為兩岸關係溫度的指標,承認學歷與否的問題遂演變成意識型態的爭議。陸委會堅定的認為,大陸學歷採認研議適當,兩岸關係可因而改善,兩岸人民升學就業有保障,台灣地區的大學校院可持續發展;否則不僅對個人、社會有嚴重性的影響,恐將影響國家的政策和國家的安全,不可不慎。可是陸委會這種看法正確嗎?是否足以反映一般民眾的心聲呢?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範的對象包括大陸以及台灣地區的人民,是以大陸學歷採認的對象,理論上應同時包括大陸及台灣兩地人民;不過就實際面來看,為了使事情單純化及易於執行,兩岸人民所獲得的大陸學歷應採分開處理原則。根據相關的規定,有些特殊身分的大陸居民,例如台灣地區人民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來台依親、定居,其學歷若不被採認,則無法在台升學及就業。 最初大陸人士學歷的採認及檢覈係依據「淪陷區來歸學生學歷審核暨輔導就學辦法」辦理,八十六年公佈「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時,此項辦法已經廢止,而「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因故延緩實施,以致依法來台的大陸人士所獲得的大陸學歷迄今仍未獲採認,影響他們升學就業的權益至深且鉅。原則上除了醫學、教育、法律等與民眾健康及福祉有關的科系須經檢覈後再承認其學歷外,對於大陸學歷均應儘速從寬予以認定,以保障合法在台居留人士升學或就業的權益。 至於台灣人民在大陸所獲得的學歷採認,則應儘速回歸到教育基本面考量,儘量減少政治的干預。就讀大陸地區中小學的學子大多是跟隨其父母到大陸的,回到台灣之後,為了延續學業,其學歷應由地方政府直接予以承認,並且就近接軌台灣的教育。 在陸委會政策的配合及教育部的努力之下,採用我們自己的課程教材並且由台灣老師教學的台商子弟學校已經在東莞地區招生開學,相信類似的學校會如雨後春筍般在大陸台商匯集的地區設置,此類的學校不可視為大陸的學校,應將其定位為國內教育的延伸,不能有學歷採認的問題。 全球化成趨勢 無法抗拒 近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於進入WTO,但入會後各種產業,包括教育產業,均不能再採取保護的政策,應對所有的會員體平等開放,屆時,除了外國大學可以登陸台灣之外,大陸學校學位的採認也無法避免。 高等教育全球化已成潮流,所謂全球化的內涵不僅是教學研究的內容全球化,教師學生來源全球化,學習觸角更是跨越疆界及國際化,也要鼓勵學生到世界各地學習。不可諱言的,大陸大學部分的領域有其一定水準,台灣絕不能自我封閉抗拒大陸這股學術的浪潮。 目前前往大陸投資的台商已不在少數,最近「戒急用忍」的政策,亦有鬆動的跡象,為了提升大陸廣大市場的競爭優勢,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學生赴大陸求學,培育出更多精通兩岸相關事務的人才,對大陸市場的開拓一定有所助益。 學生受教權利 不應干預 再從學生受教權的觀點來看,政府不應干預學生學習機會的選擇權。在目前開放政策之下,全世界各地都可看到我國的留學生,即使以往被視為共產禁區的東歐及蘇聯亦有我國的留學生,為何獨獨對大陸設限呢?有人認為,部分的大陸高等學校學術水準不高,部分的軍警校院仍然是政治領導學術,意識型態高於一切,對這些學校政府當然可考慮不予承認,教育部對世界各地的學校均訂有採認的名單,名單內的學校予以採認,名單外的學校則不予以採認,政府僅只於提供訊息,善盡告知的義務,至於選擇的機會則交由人民自行決定。 陸委會日前召開諮詢委員會議,會中委員一致認為,大陸學歷採認應謹慎從嚴,採認原則秉持「理工重於人文、系所重於院校、沿海重於內陸、重點大學重於一般大學」等四項標準,並考量對台灣私立院校的衝擊。事實上所謂的採認四原則與八十五年研議時並無不同,經過了四年的研議,兩岸的情勢與從前已大有不同,但陸委會卻沒有審時度勢而有所改變。長期以來陸委會一直認為,採認大陸學歷涉及國家政策及安全,以致每次教育部提出較為開放的政策時,均受到陸委會的反對,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學生到大陸求學對國家的安全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經過大陸大學以上的 教育,就會被「統戰」、就會被「收買」和「變節」嗎?那來來往往的台商呢?是不是台商也一併禁止到大陸地區投資?而大陸的學歷不採認,但大陸學校畢業後,轉往其他地區繼續求學獲得的學位則獲得承認;明著不承認大陸的學歷,實際上卻已取得繼續升學的資格,無異於間接承認大陸的學歷嗎?這些人回國之後,是否對國家安全產生了威脅? 為了順應高等教育全球化及進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開放競爭趨勢,並為兩岸的緊張關係降溫,還有滿足在大陸獲得學位、卻因學位不被採認致權益受損的莘莘學子殷切的期盼,採認台灣地區人民在大陸所獲得的學歷是政府不得不為的選擇。 危機即是轉機 應變為重 我們可將大陸地區視同其他的國家一樣,將學術水準較高的學校列入採認的名單,規範學生選校的範圍;而對於國人前往大陸求學應注意的事項,政府亦須善盡告知的責任;至於報備的制度則應取消,現在我們到任何一個國家留學全憑個人選擇,並不需要報備,為何到大陸要例外呢! 至於國內教育界人士最為擔心的是開放大陸學歷將對台灣學校產生衝擊,其實國內大學所面對的不只是學生流往大陸的問題,還要承受出生率下降、大學校院急遽增加的壓力,進入 WTO外國大學登陸以及網路大學開放的潛在威脅。 所謂危機即轉機、即契機、也可能是良機,完全取決於大學校院如何因應。面對這樣的局勢,國內的大學兩校合併者有之、國內外學校聯盟者有之,有的積極建立特色、有的與產業界密切合作以吸引學生就讀,更有私立學校順勢「反攻大陸」,在大陸為台商設立專班者已不在少數,甚至有的已經在大陸設立「民辦學校」,廣收大陸的學生。也許因為這許多的衝擊,反而增加國內各大學校院的競爭力,為國內的高等教育創造另一種新的境界。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於八十一年七月三十一日公佈、九月十八日施行,迄今將屆十年,事關多少學子的教育權,和他接受完教育後回台灣的權利義務,如何予以保障呢?總結來說,首先是對合法來台大陸人士學歷的採認,最初對大陸人士學歷的檢覈及採認係依據「淪陷區來歸學生學歷審核暨輔導就學辦法」辦理,八十六年公佈「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時已經廢止,而「大陸地區學歷採認及檢覈辦法」至今因故未實施,以致合法來台的大陸人士獲得的學歷未獲得承認,影響他們升學就業權益至深且鉅。 其次是我們學生赴大陸就學的學歷如何採認呢?建議比照其他國家的標準,作為台灣採認大陸學歷的依據,政府所要做的是把名單訂出來,再根據這些標準來看待學歷採認的問題。 然而在考量過程中,有些特殊領域如醫學、師資培育與我們民生、社會結構有關者是否在學校名單之中,還要經過一個特殊方式,如很多學生到國外去拿醫學位,目前牙醫除了九個地區外,日本、北美、歐洲只要在學校名單之內逕予採認,但在名單以外的學校,則必須經過學歷檢覈,因為事關民眾身體及心理健康,又如師資培育的科系,將來當老師也牽扯意識型態問題。如果能再增加其他檢覈的過程,將能保障專業水準,維護台灣人民權益,回歸教育面考量,問題會單純些,若從政治面考量錯綜複雜。 我自己有一段時間主導政策,現從旁觀者角度來看,希望能將大陸學歷採認問題拉回教育面討論,以保障學生的教育選擇權及接受完教育後的權利,期待今天透過與會專家學者的討論,能獲致寶貴意見,作為立法之參考。 隨著三通政策的漸趨明朗,政治與社會的大環境均已成熟到可以採認大陸學歷的時候了,此時,政府所該做的不再是設定各種的關卡限制人民的選擇,而是儘可能提供各種資訊,讓人民自己做最明智的抉擇,不再有政治的考慮及干預,「回到教育的基本面考慮」應是採認大陸學歷的最高指導原則。   洪秀柱(立法委員) 只聞樓梯響,遲遲不定案 有關大陸學歷採認的問題從吳京部長時代即開始研議,大陸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業已出爐,據我們所知監察院也有意見,所以臨時決定把腳步放慢,到目前為止,還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面對未來大三通、加入WTO,我們如何因應?台灣的學歷大陸已採認,那我們如何採認大陸學歷呢?採認後對台灣的大學將產生何種衝擊呢?法源有何不同呢?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對此加以發表意見。 李先仁(立法委員) 因應教育國際化,人才回流根留台灣 對於大陸學歷認證的問題,大家都很關心,尤其關係未來兩岸的發展,剛才楊前部長提到的有些問題實在很為難,例如意識型態、政治制度的問題,必須相當謹慎處理。 很多人會把大陸學歷採認,牽扯到統獨問題、兩岸關係及人民的互動。針對大陸學歷認證的議題,不應以政治立場模糊焦點,應該站在受教者-學生以及參考學歷認證者-各大學、民間企業與國家考試及公務人員的立場來看。 一、 應接受大陸官方承認之學歷證明,以便民為優先: 不願承認大陸學歷,其實仍肇因於政治立場。我們必須知道,對於大陸學歷的不予採認,只是徒增台灣學生的不便罷了,因為如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等名校之學歷,世界各先進國家均予以承認;擁有此等學歷之人才,台灣政府不予承認,只不過造成他們的不便;狹隘心胸、以拖待變的官僚作風,換來的卻是優秀人才的流失。 二、 不應阻撓台灣各大學至大陸開課設校,以延伸台灣教育觸角: 加入WTO後,國外名校亦可來台招生,勢必造成國內高等教育競爭的白熱化;就如同金融自由一般,面臨國際競爭,合併或裁撤並非不可能的事,我們應該鼓勵的是優良學校的經營;讓有意願且有能力的大學到對岸開課設校,對這些大學是另一條生路,同時亦方便台商等人進修;若能藉此延伸台灣教育的觸角,影響更多的海外人士,對台灣亦為正面收獲,我們不應阻撓。 三、 由各大學自訂認證標準、民間企業自訂學歷,教育部僅規範與國家考試和公務人員任用資格相關者: 參考美國作法,由各大學自訂認證標準,各校決定要承認那些學校的學歷證明,比較嚴格的大學,用比較嚴格的標準;比較寬鬆的大學,用比較寬鬆的標準,教育部不太須要採行政管理方式去限制他們。因此各大學為維持本身的學術地位與標準,越嚴格治校者必定在認證上要求越嚴格,此部分之認證需要可由各大學自訂之。再者對民間企業而言,政府對學歷之認證僅供參考,由企業本身對僱用人員自行管理認證即可,官方不須要有太多的干預,對於真正的人才,即使沒有學歷,民間也會搶著要,就像YAHOO創辦人楊致遠,未完成Stanford學業,照樣能夠成為世界知名的企業ꐊH! 其實與學歷認證最有關者,應是國家考試和公務人員的任用相關者。我們認為教育部之學歷認證規範應僅於此處即可,以避免範圍過廣而造成擾民的現象,如果他們的學歷不被承認,無法參加國家考試,將是國家的損失,有關單位必須慎重考量! 在國際化的環境中,政府應有國際化的思維,而非侷限在單向、承認與否的細節上,更重要的是台灣要如何吸引優秀的人才留住,而不是再一次打擊人才回流的意願。 潘維剛(立法委員) 新世紀新思維,開放腳步要加快 今天討論大陸學歷採認問題,前提有二:一是教育不應被泛政治化,必須回到教育基本面考量;二是國際化趨勢,進入WTO後,採認大陸學歷是國際化的方向。現已邁入新的世紀,採認大陸學歷的速度應該要加快,以回應許多學子的期待。   與談人發言 張國保(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 審慎西進,保障學子受教權 探討大陸學歷採認,放眼目前國內要找到比楊召集人更懂的人可能少之又少。當初前教育部政務次長袁頌西在去接任暨南大學校長的臨別會上發表感言時特別提到,在他所負責的業務中,大陸學歷檢覈採認及兩岸學術交流互動是他最感困擾的,結果袁次長備感棘手的大陸學歷檢覈及採認在楊次長手中即研議完成。 八十一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未通過前,有關大陸人士來台學歷檢覈,教育部原來依據「淪陷區來歸學生學歷審核暨輔導就學辦法」;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通過後,專案小組研議「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八十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公佈了七十三所的大陸學歷高等學校認可名單後,監察院就對政策擬定過程提出專案調查,八十七年三月二十日對教育部正式提出幾項糾正:一、公告七十三所認可學校,開放範圍太大;二、未事先做周嚴的研究;三、未採納陸委會漸進開放原則,希望範圍再縮小;四、追溯採認辦法公告前赴大陸求學者的學歷,有違國家政策。 對此教育部提出回應,如同楊前部長所說,對於大陸學歷採認,是經過審慎規劃,委託專家學者研議的,監察院糾正專案小組繼續評估,去年底來巡查時又說:「要審慎評估」。監察院一直認為,學歷採認問題要配合整體國家政策檢討評估。 教育部的專案小組分兩個部分,一是諮詢小組,繼續開會;另一個是工作小組,含諮詢小組部分成員,已密集開會檢討比較精細複雜部分,有關大陸推廣教育學分班、EMBA、「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修正、認可名冊檢討、相關法律問題、老師學生權益的保障及教育品質的維護等。 教育部目前面臨委員之間也有不同的意見,例如過度條款的對象,包括八十一年兩岸關係條例通過以前,八十一年兩岸關係條例通過至八十六年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公佈之間以及八十六年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公佈以後,將來可以提供諮詢小組參考。還有認可名冊的問題,當初公佈的七十三所學校,也許當時覺得不錯,可是現在已經被超越過去了;另外那些科目納入呢?體育是否要納入?藝術呢?師資培育?中醫呢?還有學術品質如何維護呢? 再以推廣教育學分班來說,不牽涉學歷採認部分應該是比較單純,若師資三分之一來自台灣,三分之二來自大陸,其中若全數是外國文憑就沒有學歷採認問題,若是清大、北大等大陸學校畢業,可能就牽涉到大陸學歷採認的問題。 為了維護學生的受教權,針對教育西進登陸設校、開設學分班及大陸學歷的相關問題,教育部將要編印Q&A,提供相關及關心教育人士的參考。感謝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舉辦教育西進問題系列公聽會,將有助於問題的研議。 黃丕陵(台北科技大學副校長) 西進不絕於途,能開闊教育視野 謹就實務層面的了解,申述個人的看法。事實上在過去這段時間以來,個人週遭的朋友都紛紛到大陸求學,包括碩士班、博士班,我所了解的有天津、南開和同濟大學等校。我這些朋友,雖然有些年齡,但都樂於學習,有些在事業上已有相當的成就,我也很願意幫他們寫推薦函。個人認為,大陸學歷採認這是不可抗拒的趨勢,站在教育的立場,我表示支持的態度。 施哲雄(政治大學東亞所教授) 開放採認,兩岸互蒙其利 政府對大陸學歷採認問題研議已久,而且派員實地考察,公佈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與大陸學校名單應該不是倉促決定的,但為何迄今尚未實施,有以下幾項原因? 一、 政治面因素考量:應與95年李總統訪美,升高兩岸緊張情勢有關。 二、 實際面問題:不只是回歸教育面,大陸學歷採認是整體大陸政策的一部份,很難單從教育面來考量。 三、 衝擊私校考量:可能是擔心承認大陸學歷後,台灣學生到大陸求學,會影響私校的招生。 四、 入學方式無法掌握,素質難測:大陸研究所學生入學方式互有不同,基本上中共仍然是從對台統戰角度出發,對台生的入學從寬,在對其授課的內容和入學方式無法掌握的情況下,所培育出來的學生是否符合我們的標準是必須考量的。 據我所知,在入學上大陸對台生是開了方便之門,聽說 捐了多少錢,就可以入學。以今年四月二十日香港一研究所招生為例,報名時只要填上導生的名字,考試題目除了英文外,其餘專業科目就由導生命題,不像我們還有招生委員會入闈,大陸入學方式寬鬆,令人擔心其教育品質,在思考大陸學歷採認問題時,不得不加以考量。 另外不管我們承不承認大陸學歷並不影響大陸學校的地位,但是不承認恐對學術交流有影響。大陸有些學校的科系並不亞於台灣,承認它的話,有些學校的教授可以來任教,對兩岸學術水平的提昇有助益。 一個政策不可能都是正面的效果,也有負面的影響,有信心可以開放,就讓她們來怕什麼呢!沒信心比較採守勢,只從負面因素考量,有些人在大陸唸了書之後反而對大陸產生厭惡。採認大陸學歷固然要多從教育面考量,不過這是整體大陸政策的一環也不能不加以深思熟慮。 楊開煌(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回歸市場面,鼓勵本土大學追求卓越 從我和楊景堯一起去參加採認學歷的會議到今天,形勢已有很大的變化: 一、 議題本身從強烈需求到成為新聞話題,對於大陸學歷採認的需求逐漸淡化。 二、 赴大陸求學由私下逐漸公開。 三、 從唸理工科到就讀法律。 四、 不管台灣承不承認,我們補助大陸教授到台灣來講學,而他教授的學生,卻不採認其學歷是非常奇怪的現象。 台灣現在面對的是準備到大陸求學的趨勢,此一趨勢有以下幾點現象: 一、 從原來去求學的目的是為了中醫等特殊需要,到現在學科多元化,包括去大陸唸法律和新聞等領域的大學生逐漸增加之中。 二、 從研究所下降為大學,有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生赴大陸唸大學。 三、 從不得已選項到優先考慮,以前不少人是因為沒能考上理想的志願,不得已才去大陸,現在從不得已的選項到成為優先的考量,他們覺得拿大陸復旦、清大學位到世界遊走反而更方便。 四、 從個別到市場,到大陸唸碩士班、博士班已在大學裡公開討論。 面對此一趨勢,建議有兩項對策: 一、 儘量鼓勵從事學術交流如締結姐妹校、交換教授和學生等,減少學生對大陸的迷思。 二、 大陸學歷承認問題應回歸市場面,包含兩個部分一是世界知名大學承不承認問題,二是就業市場承不承認問題,畢業生是否優秀?若牽涉到公家機關服務,台灣大學的畢業生本來就要參加公家機關考試才能進去服務的;必須開放學籍尊重市場,管的越少越好,放的越開越有利。 至於在台灣的大學方面,應鼓勵本土大學做良性競爭,這一點可以參考對大陸大學的評鑑,政府以前也做過大學的評鑑,可以委託民間機構做得更好,對於台灣大學辦學的好壞能有更為客觀的評鑑標準。 其次鼓勵台灣大學合併,使得學校因為資源的有效利用,使大學能升級,能追求卓越。再者鼓勵大學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都是綜合大學,每個大學都辦得很一般,不要以為有錢就能辦得好,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 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 閉關自守,高教只會向下沈淪 採認大陸學歷已是共識,兩岸關係走到今天局面,要繼續發展學術交流,關鍵是如何採認? 針對台灣缺少而大陸先進的科系,就其中對台灣有利的部分應先予以採認,如中共在航太工程、水力電力這一部分比台灣先進許多,,三峽大壩就由其自己規劃執行。像這些理工科人才,台灣很欠缺,但關鍵在於中共是否願意開放這一類的科系供台灣學生就讀呢? 就中醫領域而言,過去赴大陸唸中醫的學生,基本上他們在台灣是沒有機會讀中醫的,很多人對懸壺濟世抱有很高的期許,也有人是家學淵源的傳人,但受到升學主義的影響,在台灣唸中醫者不是看他有無這方面的潛能,而考的卻是國文、三民主義等這一類與中醫專業不太有直接關聯的科目。這種個案必須開放以滿足台灣學生的需求。 有關走讀與寄讀的問題,過去共產黨認為,寄宿是高等教育的一環,可是大陸高等教育在九九年擴招後,住宿設備明顯不足,連自己學生的需求都已無法滿足,遑論強迫台灣學生住宿呢,時至今日勢必要開放,所以走讀幾已成為大陸普遍的現象。 目前有關赴大陸留學的資訊是非常不足的,行政單位應適時幫助我們的青年學子獲得充分的留學資訊,了解大陸學制的好壞,以作為入學的依據, 開放台灣學生赴大陸求學是好事,並不會對我造成不利的影響,如果他是去大陸混文憑的,沒有學到真才實學,以中醫而言,根本就無法通過台灣的考試,無法執業,台灣自有淘汰機制為學生的素質把關;而讀書能增加豐富的醫學常識,實在想不透有何理由可以阻止的呢? 大陸有很多知名的大學,如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我們不予以採認,對兩岸學術交流恐將有不利的影響。 對於採認大陸學歷,必須著手修正八十六年公佈的「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例如涉及共產主義意識型態的系科所不予採認,何謂涉及共產主義意識型態的系科所將很難認定。 又如採走讀方式就學者不予採認,此條文曝露了訂定者不了解大陸學制。走讀相對於大陸大學是屬於全日制,如果是兼讀不予採認還有其道理,因為兼讀是部分時間制的、是在職的。所以不宜將走讀與兼讀兩者合併在大陸學歷採認辦法內不予承認。還有名譽博士不予承認,全世界沒有人把名譽博士當成學歷使用,也不應放入檢覈辦法中。希望能針對這些不合宜的地方加以修正。 我們知道任何政策都有其必須付出的代價,個人認為應該支持政府採認大陸學歷,若以很少的代價,能夠換得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樣的政策是值得考慮的。   吳明清(台北師範學院教授) 不確定的未來,是最有機會的未來 當前國內社會發展的困境,我總覺得欠缺核心的價值,在社會行動上到處不一致,我們都同意追求開放,但很多的地方我們看到的是不開放,例如我們鼓勵追求多元民主,但很多地方卻不多元民主,最大的原因是我們常講權變,看情況而改變我們的行動。從事教育工作的困擾之一是只能教學生看著辦,當先進國家已將追求多元民主視為核心價值之時,我們卻還在看著辦,看這個地方民主,另一個地方可以暫時不民主。 大陸學歷認證的問題既是政策也是技術,我們習慣於在政策上採認,技術面上再來規劃設計;技術規劃應成為決策的一部分,當你在考慮要不要採認的同時,就應該一併規劃執行面的問題。 學歷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成為學力的指標,也成為取得資格的依據。如果學力資格能從技術面規劃,可使學歷的採認和運用更好。我們擔心大陸學歷的水準不夠,不妨透過良好的機制將學歷與取得職業的學力資格加以區分,以避免學歷與學力名實不符的現象。 記得有人曾經說過,每次都用相同的方法做事,可是每次都希望結果不一樣,這樣的人是不智的。反之如果希望有不同的結果,就要有不同的方法。不確定的未來,也是最有機會的未來,問題是我們想不想尋找機會、尋找未來,提供採認大陸學歷一個思考的方向。 劉源俊(東吳大學校長) 不反對漸進原則,但也不能牛步化 採認大陸學歷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大陸有許多大學相當優秀,台灣已經採認那麼多外國的大學,沒有理由不採認大陸學歷,何況我們已經採認了國外很差的大學。還有基於學術交流的需要,現在兩岸的學術交流已經相當頻繁,不採認大陸學歷,兩岸要有進一步交流恐怕有困難。 再者可以刺激高等教育的發展,如果我們還是閉關自守,台灣的大學教育勢必會向下沈淪。至少最近國立大學受到大陸大學的刺激考慮合併的問題;十年前我就已經主張清大與交大要合併,對教育發展有好處。再不採認大陸學歷,發展學校特色的誘因就沒了,很多學校還是毫無危機意識。 採認大陸學歷有幾項顧慮,有關意識型態的問題,有人擔心到大陸求學會受中共意識型態的影響,這個考慮的因素和當年對小留學生的顧忌是一樣的,當時的說法是大學畢業才能建立自信,高中畢業就出國,容易受外國意識型態的影響。幾年前已經開放小留學生,這表示我們已經建立了自信。 小留學生出國唸書或多或少會受美國資本主義這一套的影響,留日的固然有親日派;留美的也有親美派,但絕不能以意識型態為理由拒絕國人赴大陸求學。 對於採認大陸學歷會衝擊私校的問題,這種顧慮是不通的,是不想好好辦學、不爭氣的人講出來的話。對於採認原則,不反對漸進原則,但也不能牛步化。至於什麼是好的學校呢?大陸有其評鑑標準,好的就是好的,不必以我們意識型態去評審他們,不要故步自封。 施純全(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 醫事人力過剩,開放要步步為營 前陣子在我們國家衛生研究院召開醫師人力規劃預測會議,與會者的共識是醫師人力規劃為世界之潮流,不只有大陸學歷採認才是潮流,反對貿然採認醫事人力的部分。 有關醫師的人力規劃全世界各國都有,台灣也有。學理上認為,當醫生太多時,會創造出生病的需求,可能會生沒有必要的病,開沒有必要的刀。評估台灣醫事人力的現況,目前沒有量的問題,只有質的問題。 對於醫師人力的規劃,有些國家從招生開始就有限制,新設醫學院時,要從別的學校減收學生開始,在執業中有的國家嚴格規定醫生不能任意更換執業地點。台灣只有對開業有限制,不能在醫療資源過剩的地方任意開設,貿然採認大陸學歷,台灣醫事人力的體系恐將瀕臨瓦解。 日前韓國公費學院院長帶了一批博士班學生來醫界訪問時表示,大陸為韓國傳統醫學製造了38倍人力,韓國也不敢開放學歷的採認,台灣如果開放學歷採認,赴大陸唸醫學科系的學生會更多,對於本土的醫事人力將產生排擠效應。 剛才有人提到「考得上,考不上,再說!」教考用應該相結合,唸了不能用,會造成醫政管理上的問題,按照台灣現行法律醫學系畢業生可在醫生指導下從事醫療行為,就不會被認為是密醫。專業教育和民眾教育事實上是兩回事,基於了解醫學常識的需要,我們公會常辦有演講,學用不能相合,必然會造成醫政管理上的死角。 有關大陸學歷的採認,在其他領域並無特殊意見,但醫學部分則應尊重主管機關衛生署,在目前醫師人力過剩的情況下,具體的政策要趕快訂定,即使不承認也要儘速決定,不要讓有志到大陸求學者白忙一場。 呂郁女(銘傳大學大眾傳播系主任) 採認方式儘量簡化,與全球同一標準 一般預期,海峽兩岸會在今年的下半年獲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一旦加入之後,必然會對我們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一件議題是有關大陸學歷的採認,在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我國的各項經濟活動都要對所有的會員體平等開放。屆時我國的教育體系也必須對外開放,不但外國大學可以進入我國開辦教育,也無法排除大陸的大學。在一個日益相互依賴的國際社會中,每個國家都必須恪遵各項國際的規範,在這樣的認知下,有關大陸學歷的採認應是儘可能簡化,且應採取全球一致的標準。 教育部針對大陸的大學,經由專家學者的調查訪問,制訂一份中國大陸大學採認的名單,不論是台灣居民或中國大陸居民,只要畢業自名單內的學校,其學歷就予以採認;若獲得的學歷是名單以外的學校,則不予以採認。值得注意的是,提出學歷採認的個人應該證明他在大陸大學就讀的時間,就如同我國對其他國家學歷採認的相關規定。至於醫學、教育、會計、法律等相關科系,則需經過檢覈後再承認其學歷。 民國八十六年教育部初步擬定了中國大陸七十三所擬採認學歷之高等學校的名單。這份名單是經由實地考察、資料審核後擬定的,可以做為未來擬定採認名單的參考。在此並附帶建議,以學校為原則,以系為例外,換言之,若不在此名單之學校,而某些科系在社會成就上都得到肯定的,也設定客觀標準評定之。而該項名單的擬定可以考慮交由民間具有聲望的教育公益團體負責。 對於該項名單應定期檢討、修訂,也不應對這項採認工作做太多的聯想,獲得這項學歷採認的個人是便利彼等之就學與就業,至於是否能夠順利就學與就業則端視其個人的能力。其個人表現的好壞,也會影響到其畢業學校及科系的名譽,因此也可以鞭策大陸的學校及科系改進其教學或學位的授與。   陳正騰(台生聯誼會秘書長) 保障台生就學權益,政府不能躲躲藏藏 我目前就讀於北京大學碩士班,之所以要成立台生聯誼會目的在為赴大陸求學學生爭取兩岸工作權,希望大陸大幅開放台生在那裡的就業市場,目前他們對境外人士的規定是不能參加那裡的律師、醫師等考試,希望能促其修改辦法,使台生可以成為當地的律師和醫師。 對台生而言,承認不只是回歸教育基本面,更是回歸憲法,不能只是因為去大陸唸書,就連考試資格都喪失,工作權也被剝奪了。有一位在大陸拿到考古博士學位的台生,回來只能以台大歷史系學歷聘用,國民的工作權應予以保障。 有關學生是否會被統戰?中共如何統戰台商台生呢?我常和班上同學抱怨:你們統戰的能力很差,你們為何不來統戰我呢?九七年北京有個台生得了急性腸炎,送他到醫院,院方說要簽手術同意書,還要十萬元的保證金。此時政府在那裡呢?最近有留學生在法國、加拿大遇害,當地沒領事館至少有辦事處,我們只好找台商協助,曾經向教育部建議,學歷採認部分可以先不承認,可否先統計有多少學生到大陸就學,並研議如何去保護。 與會者提到有人花錢到大陸買學歷,其實就好像有人會到國外去買學歷一樣正常,可是也不能以偏概全;留美的學人有的很用功,同樣也有人打混,清華大學素孚聲望只有七個台生,希能給大陸大學適度的尊重。 我同學常說我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大毒巢,可是我不能因為他們是馬列思想就不和他們溝通。兩岸本質上應該還有很多提昇的空間,年輕一輩應該拋棄歷史恩怨,不要讓他們老認為台灣就是暴力和黑金,兩岸要互相理解、互相交流。 台生赴大陸求學,以北大為例有三分之一就讀法律,大概有九十人,人數最多的畢業於東吳大學,其次是台大、政大、師大、輔大、中興和成功,來自於這些學校的學生素質會差嗎?不言而喻。 憲法保障了我們國民的就學權益,選擇在台灣成立台生聯誼會,確實是因為台生有此需求。長遠來看,為了提昇競爭力,不要再閉關自守,放眼世界,因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   林宏洋(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班學生) 採認利多於弊,優先考慮台灣人民 我大一就到大陸唸書,在那裡一共九年半了,寄人籬下是很辛苦的。有人質疑赴大陸求學會受中共統戰,我認為99.9%對台灣有利。有一次在網路上看到一位中國醫藥學院學士後中醫系的學生正和一位網友在對話。那位網友問他:你畢業後,就能看病嗎?那位同學答覆:基本上很難,私底下還要再找老師學習,我們南京中醫藥學系80%去當中醫了,我想我是去對了。 質從競爭而來,非從學而來,你有看過醫院用跳樓大拍賣方式促銷的嗎?比的是醫術,而不是比誰的掛號費便宜,只有競爭才會提昇品質。採認大陸學歷應該優先考慮台灣人民,大陸的法律對境外人士也是另定之,因此必須保障台生的教育權。 趙傑夫(陸委會文教處處長) 採認問題錯綜複雜,仔細評估多方研議 談到大陸學歷採認,政府是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和研究,對於學術及青年交流,也是不遺餘力地推動,陸委會給人的印象好像是保守的,補助我們的學者到大陸講學、大陸學者來台授課,這都是屬於學術交流,並不牽涉到學分的採認問題。還有研究生學術交流我們都持續地推動,陸委會已將青年交流列為今年度文教工作推動重點,目前推動了九個梯次,委託民間單位辦理也有七個梯次,合計十六個梯次。 有關學歷採認是個錯綜複雜的問題,教育部在八十六年公佈了七十三所學校後,社會是兩極化的評價,陸委會夾在當中,目前對學歷的採認有幾點可以思考。採認是否會影響國內高教的生態,剛才台生會會員提到都是研究生和大學生去唸的,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目前國內大學有一百三十五所、專科以上二十二所,合計一百五十七所,現今高中畢業生升大學的錄取率已達6成,高等教育的就學機會高達112%,已可以充分吸納本地的學生,大陸因為語言無礙,風俗習慣相類似,採認大陸學歷後,對於本地學生的誘因遠比外國大學來得大,恐將衝擊著國內的高等教育。 大陸的受教年限與台灣不相當,品質也是良莠不齊,誠然有很多知名的大學,但不可諱言,其教學品質上有很大的差異,能否確保教學品質很難說。 目前台生在大陸完成學業,卻不能報考當地的醫師、律師、會計師考試,請問是對我們友善嗎?他們所培育出來的學生,也是他們的教育成果,為何獨厚大陸學生呢? 認可名單還有幾個部分值得思考,像是大陸現在推動的高教併校管理、重點學科裁併等措施,我們並無法取得第一手的完整資料,難以充分評估。認可名冊有其指標作用,是否又會刺激台灣學生到大陸就讀呢?而認可的標準是見仁見智,無法全然從教育而不從政治來考量,倘若認可學校減少到二十所,是否會被解讀為兩岸關係的倒退,只能求最大的公約數,所以研議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另外是入學資格、修業年限和修業課程要與台灣相當,以此指標來訂大陸各大學、各科系是相當困難的。在座各位專家學者意見我們都會一一記錄下來,與教育部充分溝通。   結 論 洪秀柱(立法委員) 教育西進擋不住的趨勢,台灣不採認不行了 教育西進是擋不住的趨勢,台灣承不承認又如何,還是得去面對,腳步已無法保守,未來立法院將透過各種質詢或與部裡討論,要達成共識當然陸委會是關鍵,而監察院的介入,更是治絲益棼,期盼大陸學歷的採認能早日開放,以因應時勢所趨。   --------------------------------------------------------------------------------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6號 16 Hang Chow South Road, Sec 1,Taipei 100,Taiwan,R.O.C. Tel:886-2-2343-3399 Fax:886-2-2343-3357 Email:npf@npf.org.tw 回上一頁 -------------------------------------------------------------------------------- Copyright (C) 2000 National Policy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您現在收看的是 【發哥北京報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151.89.114
文章代碼(AID): #130n8AyT (TWSU)
文章代碼(AID): #130n8AyT (TW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