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國際化潛力 台生大陸求職
大陸要聞 : 看上國際化潛力 台生大陸求職(聯合新聞網)
【本報記者陳東旭】
台灣學生近年盛行到大陸留學,這一、兩年陸續畢業後,面臨就業或繼續升學問題。到大陸的台生就好像過河卒子,一切須自謀發展、自立自足。有的人回頭,有的人硬撐,也有的人在充實自我、覓得機運下,有不錯的發展。
目前大陸當局已注意到畢業台生出路問題,多處地方台辦也與台生接觸,了解他們的就業需求,正研擬政策中。在大陸方面對台生的就業政策尚未明朗的情況下,聽聽一些已在大陸就業的台生經驗,可供有意到大陸留學的後繼者參考。
范萱怡 復旦新聞碩士
時尚雜誌駐上海編輯,儘量揣摩當地人習慣,「進入大陸職場,讓我學到很多。」
范萱怡前年政大畢業後,獨自一人來到上海,並考上復旦大學新聞所碩士班。上課之餘,她一直想找份與所念系所有關的工作,但詢問學長和過來人,希望似乎都不大。
去年初,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情,硬著頭皮把履歷表寄給「上海壹周」,應徵記者;「上海壹周」發現她是台灣學生,感到新奇,面試後錄用她成為時尚版的特約記者。
就這樣,范萱怡以初生之犢之姿,進入大陸媒體市場,並陸續接下「希望」雜誌上海特約撰稿、「上海電台」特約撰稿等工作。在不斷歷練後,今年四月畢業前,終於成為世界著名雜誌--時尚雜誌駐上海的正式編輯。
「進入大陸的職場,讓我學到很多」,范萱怡說,由於身份特別,剛開始經常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她也儘量低調地與大家相處,並了解和揣摩大陸人的做事、做人習慣。
范萱怡的薪資與一般大陸大學畢業生相同,只有三千多元人民幣,還不到台灣勞基法的最低工資。她經常安慰自己,要忍耐,目光放遠。她認為,上海越來越國際化,經濟水平不斷提升,時尚業只會越來越蓬勃,只要認真努力,未嘗沒有明天。
范萱怡說,許多台灣同學到大陸就學後十分徬徨,不知未來能做什麼,有的人讀半學期、甚至註完冊沒多久就回去了。她奉勸有意到大陸念書的台生,一定要先想清楚未來的規劃。
家住台北的范萱怡長到廿二歲,從未離開台北一步,沒想到學校畢業後,一下子就到那麼遠的地方,半年多才回家一次。「家人很放心啦,認為我能自力更生!」她說,上海與台北相差不多,但她還是喜歡台北的優雅和人文。
陳經超 光華管理學院碩士
進入陸資電子公司,忍耐上司權威領導,「努力本土化,才能和大陸人競爭。」
廿六歲的陳經超,今年從著名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碩士班畢業,他推了推眼鏡說,到大陸念書,應以留在大陸發展為最大目標,畢業後若返台,在台灣不承認大陸學歷下,等於是浪費這些年的時間。當然,也有人只是想體驗在大陸求學的生活,或把大陸學位當成跳板,再到歐美國家深造。
陳經超在自己努力和機運下,進入年營業額六千億元的陸資東盛電子工作。他是去年修課遇到東盛公司的一名台籍高層代課老師,在老師介紹下,先從實習生做起,當時一個月的實習薪資僅三百元,剛好是一個月坐地鐵來回的費用。如今他已成為正式職員,不過月薪也僅三千五百元。
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碩士生的就業薪資行情,根本不止這個數;陳經超說,他不在乎這個工資,他著眼的是未來。在大公司內做事,唯一要學的就是「忍耐」,要忍耐生活習慣、忍耐內資企業的權威和領導。
陳經超語重心長地說,大陸目前不論是陸資、外資、甚至是台資,幾乎都不會用台灣學生,國內著名的一家電腦製造商就表明不用台生。主因是台生的問題比較複雜,公司要考量與台生的合約效力、約束能力和跳槽行為。他認識一些台生應徵本地企業,幾乎都在第一關就被刷掉。
在升遷上也是,台生在大陸企業中工作,上級考慮升遷的因素不全是能力,而是考量你的身分,企業擔心台灣人會不會隨時拍屁股走人。
陳經超說,中階職位或許是本地人的天下,但只要能持之以恆,終有一日能升遷到外資或台資的高層,因為外資或台資的高層人員很少會用本地人。以他的陸資公司高層來說,就有百分之卅是外籍人士,更何況是外資和台資企業。
陳經超指出,台生受過全面的知識教育和多元化思考,也有其優勢,但台生若進入當地企業工作,一定要努力本土化,否則絕對比不上已在當地生存二、三十年的本土知識份子。尤其台生不能只做為提供本地企業成長的訊息來源,一旦自我設限,貢獻完自己的知識,價值也就沒有了。
--
您現在收看的是 【發哥北京報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151.89.114
推
61.224.41.225 08/21, , 1F
61.224.41.225 08/21, 1F
TWSU 近期熱門文章
8
23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3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