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論語

看板ask (問板)作者 (焉知愁裏胭脂兔)時間21年前 (2004/06/30 21:0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有這閒功夫,不如幫君王想想怎樣才能抵抗侵略 : 進而征服天下,這才是君王所講的   正因君王如此之想,道術方為天下裂,而亡羊歧途,紛爭無窮。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天下人民各得其所的 大同世界。他的主張為政首先「正名」,正己而後正人,以風行草偃之仁政,兼之 禮樂,教化百姓。在位者若為一己的權力慾與利益而以百姓為芻狗,即便征服天下 ,依舊不仁;因此,在使臣、事君、治民這三方面,孔子提出了幾點看法: (純粹理想性的看法) (一)使臣、事君:正名而後以身作則     孔子的政治理念是仁政,行仁政的要素有詩歌禮樂、孝悌忠信等規範與   道德指標,一切以民心為依歸。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子路篇)可見他以虛懷若谷的心情,   推論政治的正名觀,欲探所天下紛亂的源頭。因此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   不中,則民無所措其手足」簡單地說,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   篇)的意思。「正名」的意思是「端正人倫關係」:          1先由正己而正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篇)     2再正君臣父子之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篇)       為政者以身作則,則百姓必效而法之:「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顏淵篇)即指為政者修德行仁,教化人民從善。綜   言之,「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篇),君臣之間以禮讓國,以和   為貴,讓則不爭,和則不鬥,如此一來,天下歸於仁政,孔子的政治理念便   得以實現。 (二)治民:取信於民、以禮讓國與以德化民、反對刑罰暴政     孔子的政治思想以民為本,不是以討好君王為目的;在禮法思想方面,   儒家主張貴民,法家主張尊君,兩者皆為天下著想,但動機殊異。     1取信於民: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篇),在糧食充足、軍備完善     與取信於民這三個為政之道中,孔子認為,取信於民是最重要的。如何     取信於民?當然是「舉直錯諸枉」任用賢良於邪曲之上。並以百姓的生     活為考量,以減稅的政策減輕人民在荒年裡的經濟負擔。 2以禮讓國與以德化民:       「不能以禮讓國,如禮何?」(里仁)孔子認為禮不但是人倫規範, 更深具教化作用,足以移風易俗,使民德歸厚。因此他說,「君子學道 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陽貨),此處的君子小人,指的是為政者 與百姓,「道」是弦歌禮樂。為政者以禮樂治國,百姓則容易遵從教令。      3反對偏於刑罰暴政的治民: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     且格」(為政)孔子認為光是用政令刑罰來引導、整飭人民是不夠的,     必須添入道德與禮法的精神,使政令刑罰符合人性,具有道德的普遍性 與合理性,才能使人民漸入善的境地。   孔子說,「攻乎異端,斯害也矣。」專向反對的一端用力,那有有害了。   言語偏執而無法取得中庸的平衡點,那麼將忽略事物的整體性。   春秋時代的政治思想或許只適合春秋時代的背景,但我們可以從文獻中驗證歷史,   透析古人的智慧,「信而好古」,吸收歷史的經驗,知往鑒今。   若一味地因討厭而反對,或因不知而拒絕,那麼器識的狹小將影響吸收知識的能力。      又「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   因考試所需,這篇我僅是寫給自己看,無意辯駁什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0.119.189 ※ 編輯: dogscats 來自: 218.160.119.189 (06/30 14:16)
文章代碼(AID): #10uhiA_x (ask)
文章代碼(AID): #10uhiA_x (a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