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大位不以智取
※ 引述《crazykiller (水藍色的誘惑)》之銘言:
: 這句最近常聽
: 是什麼意思?
: 原典又是出自哪呢?
先聲明 沒耐心的人別看
===========================================================================
奇摩搜尋:大位不可智取
中央日報:「大位不可智取」的現代意義
臺灣在政治上的快速民主化,使得政府重要領導職位,不再像過去那樣的封閉,
對朝野有志之士,都存在著相當程度的開放空間。尤其是總統直接民選後,整個
權力生態更產生了根本變化。這為素有政治使命感或企圖心之士,提供了爭取名
器的更多機會。然而,即使這樣,在問鼎權位的認識和態度上,仍有一些不可逾
越的自然法則,不能不深刻體會「大位不可智取」的千古哲理。
一些政治人物曾經津津樂道「大位不以智取」,意思是不以或不單憑智謀獲取最
高權位。但這句話應該改成「大位不可智取」才對。因為從孟子以來,「天與人
受」的觀念就流行於儒家。孟子認為不是「堯以天下與舜」,而是「天與之」;
又說「天與之」必定「民受之」,也就是尚書「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之理。而「天與」的觀念到司馬遷時,發展為「受命說」,認為「五年之間,號
令三嬗(政權由秦換為陳勝,再換為項羽,再換為劉邦),自生民以來,未有受
命若斯之亟(快)也。」又說劉邦之得天下,「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
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等到四書中的「中庸」在宋代一出,「天命說」又進一
步變成「大德必得其位」,「大德者必受命」說。換言之,「大德」已變成天下
「神器」,唯有德者才能居之,不可智取了。
從科學的角度看,「大位不可智取」,「唯有德者居之」之說有如神話,與「受
命說」一樣撲朔迷離。但大家只要了解「大德」包括許多美德,其行事必須合乎
天意(自然法)及民意,如易經爻辭「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被孔子解釋為「
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合乎自然法)也;人之所助者,信(合乎民意)
也」,大家就知道這個哲理是「放諸四海而皆準,俟之百世而不惑」了。
有志更上層樓的人,常像培根說的:「要升到高位,必須歷盡艱苦,人們卻寧願
吃苦以取得更大痛苦。要爬到高位,過程難免卑污,人們卻借助卑污以達成尊貴。」
「野心勃勃的人自覺前途有望時,勤於耕耘會掩去他們的危險性。但一旦願望受阻,
他們馬上心懷怨恨,對主上的挫折幸災樂禍,成為敗類。」中國歷史上相當有名的
權鬥高手李林甫就是一例。史書說他「好以甘言諂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凡
為上所厚者,始則親結之,及(對方)位勢稍逼,輒以計去之。雖老奸巨猾,無能
逃其術者。」李林甫當政的十九年,也正好是唐代由全盛步入衰敗的關鍵期。
英國阿克頓爵士針對權力的弊端說過:「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腐化。」
這句名言適用於那些熱中權位的政治高手。但對於篤信「大位不可智取」、「唯
有德者居之」的人,權力卻也是一種正面力量,足以福國利民及自我提升,如同
小羅斯福傳記作者薛伍德說的:「在民主社會中,權力慾和冷酷無情的追求權力,
可以產生腐蝕作用。但運用權力以承擔必須承擔的責任,也往往產生淨化人格的
作用。」強烈的使命感及悲天憫人胸懷即是其中之一。
唐太宗曾與臣下論他的成功之道,說「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
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多惡正直,朕踐阼以
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這是權力產生的淨化作用。小羅斯福
推行新政成功,稱:「我們已經學會了從國家公民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美國的每
一階層都對其他階層說,你們的人就是我們的人。這是美國史上從未有過的。」
這也是權力產生的淨化作用。甚至洞悉進退之道,知道德行不夠、民意不孚,而
不敢造次篡位,如曹操自稱「若天命在予(若上天要我做皇帝),吾為周文王」。
這同樣是權力產生的淨化作用。
權力能夠淨化人格,才能談到「天與人受」。權力不能淨化人格,滿腦子都是如何
透過鬥爭及權術取得大位,結果必定爭嫉不停、是非不息,最後「亢龍有悔」。這
正是「大位不可智取」的現代意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0.58.187.51
※ 編輯: andyher 來自: 210.58.187.51 (12/11 23:53)
→
06/02 03:38, , 1F
06/02 03:38, 1F
→
06/02 03:38, , 2F
06/02 03:38, 2F
→
06/02 03:38, , 3F
06/02 03:38, 3F
→
06/02 03:38, , 4F
06/02 03:38, 4F
ask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