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大MBA排名的分析比較

看板global_univ (世界各國大學資訊)作者 (silent)時間18年前 (2006/11/25 03:0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來源:ChaseDream論壇 作者:steven 很少有話題能夠像商學院排行榜這樣讓商學院的院長們血壓升高。但無可否認的是,這樣 的排名在學生中是很具有影響力的。 過去的五年間,隨著MBA畢業生市場的蓬勃發展,涉足商學院排名領域的媒體機構也越來 越多。 有些商學院拿媒體的排名在市場宣傳材料中大做文章,但也有一些商學院卻希望這樣的排 名熱最好能夠煙消雲散。 學校和媒體之間這種愛恨交加的複雜情感在三年前達到高潮。當時,漫天飛的傳言說,賓 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和哈佛商學院在與媒體打馬虎眼,打算退出商學院排名活動。 然而,這兩所學校今年卻依然向《金融時報》提交了參加本年度商學院排名的統計資料。 去年,一些商學院開始主動採取積極的行動,以應對各排行榜過山車般大起大落結果。具 體體現在一些商學院的協會組織的行動上,例如美國的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ACSB)和 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EFMD)等,開始在這方面採取具體的措施。 去年五月,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開始與歐洲各大商學院的院長們頻繁接觸,目的是為了制 訂出一個指導性質的檔,對商學院排名應該如何操作以及校方應該提交哪些資料給出建議 。 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此前已經針對媒體的商學院排名提出過兩套指導方針,第一套是在上 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最近一套是在2001年。但這些方針並未廣泛傳播開來。 去年9月份,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首次主動涉足商學院媒體排名領域。該協會發表了一份 聲明,對媒體進行的商學院排名(其中包括《金融時報》的排行榜)表示了不滿,稱這樣 的評比“會給商學院的教學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在其報告中指出,媒體排名依據的是前後矛盾的資料,且帶有主觀意 見。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目前已對全球515所商學院進行了資格認證。 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約翰‧費爾南德斯(John Fernandes)坦陳,很多 商學院院長“還是很喜歡這類評比活動的。說實話,幾乎沒有哪家商學院會在拿到了靠前 的名次後秘而不宣。” 但是,他認為這類排名活動會給商學院帶來壓力,促使它們追求短期利益。“就像公司的 首席執行官一味追求股東回報一樣。” 他舉例說,有些商學院為了在MBA項目上投入更多的資金,甚至不惜砍掉開銷不菲的博士 項目,因為大部分商學院排名都以MBA專案為考察物件。 這反過來導致商學院的博士畢業生數量減少,進而使學校的師資來源減少,最終導致招聘 新教師的成本直線上升。 他說,這種局面出現後,就意味著所有經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認證的商學院都將受到影響 ,包括那400家無緣進入任何排行榜的商學院。 一個對商學院排名最常見的不滿是:不同的報紙和雜誌評比出的排名結果往往大相徑庭。 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Kellogg school)在《商業週刊》主辦的商學院排名中位列榜首 ,卻在《金融時報》的排名中只排在第17名,這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同媒體採取了不同的評判標準,從而導致了不同的結果。不同媒體 的評判標準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 ■英國經濟學人資訊中心(EIU)每年發佈一次全球百強商學院排行榜,其依據的是校友 和在校學生的回饋,以及學校提供的資料。該排名主要考量的是商學院能在多大程度上滿 足學生的預期。 ■《金融時報》(FT)每年推出的商學院全球百強榜,主要依據的是畢業三年後的校友的 回饋、校方提供的資料以及對商學院研究成果的評估結果。排名的三大標準是:畢業生的 職業發展情況、學校的國際化程度和新思想的開創性。 ■ 《華爾街日報》(WSJ)的榜單主要根據的是 MBA畢業生雇主的回饋。該報共發佈三份 榜單——美國的全國排名、美國的地區排名和國際排名。共有66所美國商學院和13所外國 院校參與排名。 ■《商業週刊》(BusinessWeek)每兩年公佈一次商學院排名,所依據的是即將畢業的學 生和雇主的回饋,另外學校的智力資本也占10%的評分。共對30所美國學校和10所美國以 外商學院進行了評估和排名。 ■《福布斯》(Forbes)的榜單涵蓋50所美國商學院和15所美國以外商學院,依據的是校 友畢業5年後的投資回報。《福布斯》將“外國”商學院分成了兩年制和一年制兩類。 為了能得出一份統一的排名,《金融時報》決定依據《商業週刊》、經濟學人資訊中心、 《金融時報》、《福布斯》和《華爾街日報》各自評出的排行榜,總結並排出一份綜合排 名。這是《金融時報》第二次做這一綜合排名。第一次推出綜合排名是在三年前(2003 年)的1月份。 綜合排名的產生方法如下:將學校在各榜單中取得的位次累加起來,然後除以該校進入前 十名的榜單的個數。 這樣一來,能同時在3個榜單中躋身前十名的學校的綜合排名,就會比只進入2個榜單前十 名的院校靠前。以此類推。 雖然從資料統計學角度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嚴謹的方法,但由此產生的3個綜合性榜單還 是廣泛地反應了目前商學院的現狀。 對美國和歐洲的商學院來說尤其如此。但是,可能很多人還是很難接受一份不包括哈佛商 學院的國際排名。 2003年時,多數媒體還剛剛涉足商學院排行榜。例如,經濟學人資訊中心是在2002年才第 一次公佈其商學院排行榜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幾年時間過去了,各個排行榜上的院校差 別越來越大。 舉例來說,2003年,凱洛格商學院、芝加哥商學院和哥倫比亞商學院這三所院校都進入了 經濟學人資訊中心、《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全球排行榜的前十強。但是到了2006 年,所有商學院成績最好的,也不過是同時進入了兩個榜單的十強。 這可能和《華爾街日報》調整了其評定標準有關。2003年時,《華爾街日報》只設了一個 排行榜,而2005年時就變成了3個獨立的排行榜。 其國際商學院排名比較“青睞”很多在《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資訊中心排行榜上位次相 對靠後的學校。例如,墨西哥的伊帕德商學院(Ipade)和哥斯大黎加的中美洲企業研究 管理學院(Incae)雙雙躋身《華爾街日報》國際排行榜的前十強,排在了哈佛、斯坦福 和哥倫比亞商學院之前。 如果這一結果確實反應了現實,它或許說明美國以外的商學院在競爭力上正在超越美國的 商學院。 ——以上文章轉載自英國《金融時報》2006年2月13日,作者:Della Bradshaw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0.124.229
文章代碼(AID): #15Pq6jzk (global_univ)
文章代碼(AID): #15Pq6jzk (global_un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