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萊頓大學
http://www.chisa.edu.cn/chisa/article/20060405/20060405014745_1.xml
在這裡,最早開設了人體解剖課;擁有歐洲大陸最著名的中文圖書館;走出了四位諾
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洛倫茲曾在這裡求學;愛因斯坦在這裡擔任了26年的客座
教授;有世界上第一座低溫物理實驗室;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台心電圖儀……
萊頓大學與萊頓城
上溯至公元1568年,當時還在西班牙王國統治之下的荷蘭,在威廉·馮·歐朗葉親
王的領導下掀起了反對西班牙獨裁統制的「80年戰爭」,萊頓城就站在這一鬥爭的前列
。1573年,萊頓城受到西班牙佔領軍的圍困,歷時近一年,史稱「萊頓之圍」。後歐朗
葉親王下令打開堤壩閘門,放水沖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者,萊頓城和飢餓的萊頓市民一
直堅持到次年的10月3日,那天荷蘭抵抗部隊為飢餓的市民運來了麵包和鯡魚。10月3日
也因此成為萊頓市的解放日,每年的這一天,全市都要舉行慶祝活動,由市政府給每位
市民贈送一份麵包和鯡魚,這種儀式一直延續到今天。
1574年12月,歐朗葉親王向政府提出創辦一所大學的建議,政府將這一殊榮授予了萊頓
市,兩個月後,萊頓大學誕生。
萊頓,位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和荷蘭政府所在地海牙之間的古萊茵河畔,面積23平
方千米,人口10萬,曾是17世紀歐洲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但萊頓城更因其擁有一所著
名的高等學府而顯得雍榮典雅,傲立於世界著名歷史文化名城之列。
像歐洲許多大學一樣,萊頓大學是沒有圍牆的學校,進入萊頓市想要找到大學的所
在十分困難,沒有校門,沒有圍牆,運河邊的老建築,不知哪一幢就是學校的教學樓;
迎面走過來的行人,不是大學的學生,就可能是大學的教職員工。置身於萊頓城,你很
難分辯出哪裡是大學,哪裡是城市;哪裡是教學中心,哪裡是市政機構;城市服務於大
學,大學繁榮著城市。如果說,大學是學者的家園,城市又是大學的搖籃,那麼世界上
恐怕很難找到哪個城市,能像萊頓這樣與自己懷抱的大學如此水乳交融。我想這可能正
象徵著萊大的開放與兼容並包,尤其對於因「萊頓之圍」而誕生的萊大就更不需要所謂
的圍牆了。
萊頓大學現有8個學院,分別為神學、法學、醫學、數學及自然科學、文學、社會科
學、哲學、考古學,開設大約100門專業課程,涵蓋語言文化及自然科學的幾乎所有領域
,目前在校生14000人,其中留學生1500人。
創業初期 廣攬名師
由於萊頓大學的誕生,荷蘭人結束了只能到鄰國及歐洲其他大學求學的歷史,而在
隨後的幾百年裡,萊頓大學開始成為歐洲其他國家師生慕名執教和求學的聖地。
1578年,歐洲一位重要的人文主義者利普西斯的到來,使萊頓大學逐漸聞名於歐洲
的知識界;一年後,法國法學家多耐呂斯也從德國海德堡來到萊頓大學;1582年,《草
藥書》的作者多多納斯應邀離開維也納宮庭來到萊頓大學醫學院任教。正是這些來自不
同國家的大師們來校任教,才為剛剛創辦的萊頓大學搭建起了包括語言學、醫學、天文
學、自然科學在內的一系列學科框架。
這期間,植物學家科魯西斯為大學建成了歐洲最早的大學植物園(1592年),供教
學和觀賞之用;保夫建造了歐洲第一個解剖學直觀教學大講堂(1592年),使醫學教學
前進了一大步;此外,學校天文台的落成(1633年)和學校附屬醫院等設施的建立都為
萊頓大學後來各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世紀,荷蘭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
隨著荷蘭經濟和政治的崛起,萊頓大學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歐洲各國學生慕名而至,
當時教學統一使用拉丁語,因而來自德國、法國、蘇格蘭、愛爾蘭、奧地利、波蘭、俄
國、瑞典、丹麥等國的大學生在萊大學習毫無困難。萊頓大學學生註冊的數字在不斷激
增。
自然科學成就輝煌
萊頓大學的實驗生理學傳統開始於17世紀,它把生物體看成一台機器,通過瞭解其
生理結構來解釋其生命功能。屍體解剖就是一個重大突破。1589年,保夫在萊頓大學進
行了第一次公開解剖,同時進行講解。這在當時不僅是科學研究上的偉大嘗試,同時在
觀念上無疑是對神權的挑戰。3年後,根據保夫的設計,學校為解剖學專門建成了一個類
似羅馬競技場的直觀教學大講堂,這種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在場的每個學生都能清楚地
觀看人體解剖的全過程,當時歐洲其他老牌大學都沒有這樣的設施。最初上解剖課時,
學生們只能觀看,自己不能動手,且由於醫學水平的限制,這一學術活動也僅限於冬天
進行。人們把解剖屍體視為重大事件,每進行一次解剖,學校所有課程都要停止。
萊頓大學的醫學研究更多地向自然科學靠攏是從布爾哈芬開始的,他本人既是一名
醫學家,也從事數學、力學和靜力學研究。各國學生都湧向萊頓,拜他為師。布爾哈芬
編寫的醫學教材和化學課本被歐洲各國大學所採用,因而他享有「歐洲教育大師」的美
譽。
今天的萊大醫學中心從建築風格上已經看不出17、18世紀臨床大講堂的痕跡,它既
是世界一流的醫學研究中心,也是荷蘭最大的醫療機構,這裡的研究人員一般都身兼兩
職:一邊從事科學研究,一邊服務病人。他們在免疫學、器官移植、基因和傳染病研究
領域一直處於國際領先的水平。
萊頓大學的醫學教授恩特霍芬從1891年起,花了整整30年時間,終於完成了心電圖機理
的研究,並研製出人類第一台心電圖儀,這一發明使心臟疾病的診斷有了精確的依據。
直到今天,心電圖仍然是診斷心臟病最常見和最可靠的手段。恩特霍芬也因他對人類健
康所作出的偉大貢獻而獲得1924年「諾貝爾醫學獎」。
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代科學的發展開始出現轉折,傳統的機械論受到置疑,人們
的世界觀和科學觀注定要面臨再次的震盪。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沉寂之後,萊頓大學也
迎來了自己第二個黃金時代,先後有4名教授獲得諾貝爾獎,其中包括在1902年獲得「諾
貝爾物理學獎」的洛倫茲。
1878年,25歲的洛倫茲被荷蘭皇家學會破格任命為萊頓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之後
洛倫茲在萊大執教45年之久。洛倫茲在物理學上的突出貢獻是創立了經典電子論,現在
人們將運動電荷在磁場中所受的力稱作「洛倫茲力」,把磁共振光譜線稱作「洛倫茲譜
線」,在狹義相對論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公式叫「洛倫茲變換」,這些理論都為現代物理
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他聽洛倫茲講座的感受,「這些演講是洛倫茲在退
休後為青年研究者定期做的一件事。從這位卓越人物口中講述出來的科學理論,竟像是
優等的藝術作品一樣明晰和美麗,而且表現得那麼流暢和平易。那是我從別的任何人那
裡都從未感受過的。」
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卡麥林·昂尼斯在低溫和超導方面的貢獻也同樣是革命性的
。昂尼斯為萊頓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低溫物理實驗室,他去世後,這座實驗室以他
的名字命名,至今仍然是世界低溫物理研究中心。「從實驗中獲得知識」,這是昂納斯
生前的名言,今天它仍然高懸在實驗室的大門上。
歐洲東方學研究的中心
萊頓大學發展東方語言研究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對外貿易和政治的實際需要。由於
荷蘭同越來越多的東方國家建立了貿易關係,而19世紀下半葉蘇伊士運河的通航更促進
了荷蘭同印度尼西亞和遠東各國的交往,同時也促進了萊頓大學傳統學科——東方學的
繁榮。自從1863年為印度培訓官員的任務從代爾夫特轉移到萊頓以後,萊大東方學的發
展進入前所未有的規模,東方社會的所有問題都列入了大學的研究課題。
1851年,大學設立了中文和日文專業,豪夫曼任萊頓大學首任中文、日文教授。19
30年12月20日,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成立,由中國語言文化系、中文圖書館和當代中國
文獻資料中心組成,是荷蘭惟一從事中國政治、經濟、語言、文化和歷史等問題研究的
研究中心。而漢學研究院的中文圖書館無論是藏書量、專業性,還是管理水平在歐洲都
絕對是一流,也正是因為這個中文圖書館才使萊頓大學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漢學中心。
這裡珍藏的中文典藉、善本對於中西方學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借助這些原文書
籍,萊頓大學的漢學研究始終保持著其原汁原味的特色。
自1979年中國和荷蘭就兩國高校間互派留學人員、建立學術文化交流和校際聯繫等
問題達成協議以來,萊頓大學先後與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和
中國社會科學院建立了校際往來和學術合作關係。
置身萊頓大學城,不論你來自何方,萊大都是你心靈的家園,倘若有時光的隧道,
你一定能感受到幾個世紀以來不同時代的大師們與你同在,他們的進取精神、科學成就
、偉大貢獻和人格魅力與你同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94.9.58
→
08/30 21:52, , 1F
08/30 21:52, 1F
global_univ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14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