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
推薦大家一本書
好書情報>>田園城市出版社《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
好書情報>>《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
作者孫全文、邱佩君
ISBN 978-986-7009-35-7
定價 400元
初版一刷 2008年6月
尺寸 23*17 cm
黑白印刷/ 204頁
<作者簡介>
孫全文/教育背景:德國司徒加大學建築博士1977-1982/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
碩士1970-1973/成功大學工學士1965-1969/研究、專長/近代建築史與理論、歷史
城市保存/
工作經歷/成功大學建築系專任教授1987-/德國丹母司太大學客座教授1988/東海
大學講師1973-1977/行政經驗/成功大學建築系主任1990-1993/成功大學德國研究
中心主任1997-/中德學術交流協會理事長2003
邱佩君/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現任職建築設計公司
<序言>
這本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研究專書的出版,中間經過了一段歲月與波折。
如今李承寬先生已經不在人世,且當時的許多珍貴照片不少也已遺失。如今
總算重新編輯完成而即將出版,對少數台灣推動與關心有機建築的建築師及
學生來說,算是遲來的鼓舞,對李先生來說,也算是一種緬懷與表示敬意。
李承寬先生與台灣建築界的一段因緣,也算是一個偶然的事件。李先生是1981
年暑期經我連繫引介且經當時東海大學建築系詹耀文主任之安排,赴東海大學
建築系任教的。當時的台灣建築界幾乎無人知曉這一位當時在德國已經相當出
名的華裔建築師李承寬。
我也從未注意過由德國名建築評論家約迪克(Jürgen Joedicke)教授在他的名
著 ”1945年後的建築(Architecture Since 1945)”中所介紹的這位建築師
Chen-Kuen Lee。
直到1979年8月我向約迪克教授請假三個月,回到東海繼續任教時,正好遇到
我的恩師賀陳詞教授提起李承寬先生,並吩咐我一定要去找這一位建築師。
賀教授的看法是李承寬的作品,既然能夠在約迪克教授的國際性著作中與其
他大師的作品並列,可見李建築師絕對不是等閒之輩,不能忽視。由於賀陳
詞教授之提醒,我才開始注意這位在第二次大戰前,經大陸來柏林求學而旅
居德國快半個世紀的華裔建築師。
幸好李承寬先生剛好住在離司徒加特(Stuttgart)城不遠的鄉下。等我第一次
拜訪他時,發現他非常健談,只要談到建築哲學問題,就滔滔不絕,可談個
2-3小時不停。
因此大約和李先生交往一年多的時間中,前後5-6次到他的住處和他談論德國
的建築及文化。我對李先生所以特別感興趣是,除了他所設計的住處,空間
與材料之處理,與人特別的感覺與舒適外,主要由於李先生與現代建築大師
之間的互動關係。李先生除了做過德國有機建築大師夏隆之長期助手外,也
曾受教於德國表現主義大師Hans Poelzig之門下。德國有機建築理論家賀麟
(Hugo Häring)也曾是李先生的熟識。賀麟曾寫一篇專文,特別提起與李承
寬先生討論中國建築屋頂之意義。
同時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李先生也認識密斯(Mies),也曾和密斯交談過建築。
我曾很想和李先生多談有關密斯的中庭式住宅,但不久李先生回台灣而未
能如願。李承寬先生於30年代,歐洲及德國正處於發展現代建築時期就在
柏林,目睹了當時德國現代建築發展的整個過程。
因此可說李先生曾是唯一在台灣的目睹歐洲現代建築發展的見證人。
李承寬先生以夏隆有機建築的後繼者,更因受到賀麟的鼓勵,在他的住宅的
空間設計中將中國庭園中連續性空間體驗視覺概念融入,使更能提高有機建
築與自然之關係,以及空間體驗之振奮,並審慎處理業主的需求及基地的特
色,這恐怕是德國人特別喜愛李承寬住宅的原因。但遺憾的是我無法與李先
生同時回到東海,而當時的台灣建築界仍然很少人了解李先生的背景及成就
。同時李先生已在德國待了將近半個世紀,各種想法與習慣已相當德國化,
對台灣的大學及教學環境,產生適應不良狀況。等我1982年暑期回到東海,
聽到李先生一些有關的不愉快的故事。當時我雖感到遺
憾且焦急,也無法改變李先生不久要離開東海重回德國的不幸事實。還好當
時有一批東海大學建築系跟隨李承寬先生學習設計的學生,繼承了李先生有
機建築設計理念,如今過了25年,德國的有機建築竟然在台灣建築界一群年
輕有為的建築師中開花結果,真令人雀喜。
最後,本研究專書的出版主要歸功於我十年前指導的研究生邱佩君同學的努
力。如今回想起來邱佩君同學當時在我的指導下研究李承寬先生的有機建築
也算是一種緣份。因當時我尚不知李先生也曾在中原大學兼課一段時間也影
響了一些中原建築系學生。難怪畢業於中原大學的邱佩君同學,雖然當時遇
到許多研究方法上的障礙及語言與地理上隔閡等種種困難,仍然始終保持高
度的企圖心與鬪志,曾一人單槍匹馬親自跑到德國柏林及司徒加特城參訪李
先生的作品及蒐集資料,使本研究專書的內容不致變成只是整理文獻資料的
報告書而已。對國內建築界欲了解另一段現代建築史內容及有機建築設計理
論與方法者必定有所助益。
孫全文 於台南 2007.4.2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34.61
Architecture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