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PhilPark株式會社的建築

看板Architecture (建築板)作者 (迎著風走)時間16年前 (2009/02/06 17:11),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文版:http://b91702017.pixnet.net/blog/post/24267182 在寸土寸金的東京,人不再能濫砍濫伐與大自然爭地,而聰明的人想出了新的空間配置: 誰說停車場就只能是停車場而已呢,結合貨櫃屋和北京格子的概念,這是2008年日本 PhilPark株式會社創造的城市天際線。 可輕易拆除與遷移的特點,讓建築自身成為後現代(postmodern)的具象符號。在「當代設 計演化論」(Design of The Times)這本書中,提到後現代主義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反抗 現代主義設計的理性風格。1972年,法國文學評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1957年 問世的神話學(Mythologies),其中對符號學的論述引起設計師的迴響,也讓更多設計師 堅信在建築物及物品中放進象徵主義,將更觸動消費者的心理。因此,後現代設計風潮運 用重疊的圖象、拼貼與攝影蒙太奇等技術,融合當地文化,並讓精緻藝術與大眾文化互為 一體,重視表面裝飾,因多元而包容成為兼容並蓄的風格。而談到後現代主義作品,最常 在路上看到的,就是每位去NY的朋友必買的紀念品。那是2001年的911恐怖攻擊事件後, 設計師葛雷瑟(Milton Glaser)所創作的「I Love NY」T-Shirt。 PhilPark的Director說:「我們創造移動式的建築以運用在停車場上方的空間。在城市之 中,我們必須和植物、人以及停車位和平共處。」這真是很好玩的想法。 2008年伊東豐雄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發表一場演講,我也跑去聽了。伊東豐雄是日本當代的 建築師,台灣的台中市大都會歌劇院和高雄世運會主場館都是他的作品。在2002年他以「 仙台媒體中心」(Sendai Mediatheque)奪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終身成就金獅獎。仙台媒 體中心是一座仙台市的圖書館,建築外觀採用玻璃拼貼,因此能看到建築裡如海草般的不 規則管狀梁柱,所以當路人經過這棟建築時,會覺得很像一個大型的水族箱。而當時在演 講的現場看他展演「仙台媒體中心」的競圖時,電腦中建物的鋼骨如植物般伸展,突然感 到這真是一位很有哲思的建築師。 而後他也說,他受到法國當代哲學家德勒茲和日本哲學家見田宗界的影響,他將自己的建 築理念透過「游牧」(Nomad)的概念發揮。雖然限制很多,人終究還是無法拋棄自然生存, 20世紀的建築是作為獨立的機體而存在,但到了21世紀,人、建築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 一種連續性,一種好好與對方共存的可能。 PhilPark的網站:http://www.philpark.j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99.132 ※ 編輯: a99340k 來自: 220.137.99.132 (02/06 17:12)

02/07 13:26, , 1F
這個 還蠻柯比意的
02/07 13:26, 1F
文章代碼(AID): #19Y_xL5_ (Architecture)
文章代碼(AID): #19Y_xL5_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