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拉托雷修道院(柯比意作品)
轉錄自UDN聯合新聞網
作者寫了三篇相關文章
附圖但不多
很可惜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198125
【邊邊角角藝文論壇╱陳彧馨】
濕冷而寒露甚重的清晨,我輕輕推開沉重的禮拜堂鐵門。
於拉托雷修道院度過一夜,對於修道院深夜的寂靜無聲有了一種全新認識。太陽還高掛著
的下午,寂靜的拉托雷像是沐浴在陽光裡的畫,恬靜淡然,青春學子是剪影,在畫中遊魂
似的漂移。午後的靜謐,只讓平日慣於都會生活的我,多了丁點截然不同的悠然時光。
夜裏就兩樣了。
我與朋友希波分到的房間在二樓,相鄰的兩間房。來自里昂某大學美術系的學生與教員十
人,則佔據了三樓。我的53號房,與希波的52號房,是空曠寂寥整個二樓唯二的短暫住客
。雖然說拉托雷明文禁止在夜裡十點後發出聲響,但老實說,不管什麼時間,在修道院房
間裡,都不曾聽見過任何聲音,連「應該可能」從樓上傳來的學生腳步聲也沒有。
我學著學生們在拉托雷修道院裡脫去鞋襪,赤著腳在冰涼地板上走。因為所有人都保持著
安靜,所以沒有問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原因,也許是對大師建物的某種崇敬?拉托雷的地板
倒是出乎意外地非常乾淨,在這整個像是廢墟、荒無人煙相似的修道院,最不搭調的就是
乾淨這一項。
光影之下顯得格外鮮艷的採光井。攝影/陳彧馨
光裸著腳踝走在不知是什麼材質的綠色地板上,雖然冷涼,卻很舒適。夜裡九點,長長走
廊上只亮著幾盞昏黃的燈,自己的影子在錯落燈光下忽前忽後。我走過希波房門口,忍著
拜託希波陪我去浴室的衝動,自己一個人在靜悄悄地彩色浴室裡,嘩啦啦地大開無論如何
都不怎麼熱的水。冬夜裏,洗著溫涼的水,冷徹心肺。哆嗦著窩在一床薄毯裡,望著斑駁
起落的白牆,想起隔鄰的朋友,想敲敲應該很薄的牆,忍下了,小檯燈昏黃的幽光陪了我
一夜。
經過這樣寂靜的一晚,雖然沒什麼相干,卻令我份外期待晨曦中的禮拜堂。出乎意外地,
早晨的禮拜堂依舊悄無聲息,學生教員盡皆沒有出現,然而昨日午後陰森的禮拜堂不再,
晨曦的光亮將聖殿充滿。
室內的光源不再是來自高約一人高度的平行小窗,而是屋頂上角度錯位剛巧的天窗,束束
灑落,毫無修飾的禮拜堂在此時聖潔明亮。光,成全了最美麗神聖的裝飾;聖殿左方三個
不同顏色的採光井,此刻才真正表現出三原色的純粹,順光而下,正在地板上開著三個彷
彿承接光源的中空圓柱,可以隱約透過如同井口的圓柱,看見柱底的玻璃,以及玻璃後、
位居聖殿之下,平日並不開放的聖器室。極其質樸的木十字正置放於下,小禮拜堂屋頂的
天光,透過採光井的潤色、導入澹然幽遠的光芒,如今輝映在聖器上,即便我非教徒,也
會泛起一股崇敬。
光之十字架。攝影/陳彧馨
那如謎一般斜放於左的細十字架呢?
若您還記得我所拍攝午後禮拜堂的照片,這個細細的大十字架放在完全偏頗的位置上,於
午後的室內黯淡無光,勢必也會如我一般納悶,怎麼,大師柯比意會如此安置禮拜堂的神
聖重心?然而早晨的天光從禮拜堂後方牆上特意開出的長條落地窗徐徐灑下,不偏不倚,
就正正籠罩在細細的十字架上。原本平凡無奇的十字,在光的加持下,變成無法不注視的
亮點。我移不開視線,定定地看著,好久好久,才想到該要拍攝下來。
喜愛攝影的我,卻從來沒想過,光影所能構築的,不僅止是影像的呈現。早前看過安藤忠
雄的建築後略有所感,但實際沉浸在柯比意依據光影不同而產生完全兩種風貌的建築內,
卻讓我深為感動、甚而有些抱憾。
如何才能將這樣的情景原原本本透過我的相機呈現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48.154.91
Architecture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