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阮慶岳談流動的城市-給建築的六封信

看板Architecture (建築板)作者 (橘子)時間16年前 (2009/07/28 11:3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幾年我對建築的關注,明顯轉到對城市議題的思索,與東亞大環境趨勢走向的觀察上。 原因是我覺得現代人生活的衝擊,最大的矛盾點還是在於城市興起這件事情上。 北宋的汴京固然人口上百萬,當時已經嘆為觀止了,但比起工業革命後, 蝗蟲般大批由鄉村遷移入都市,規模動輒上千萬的現代城市,還是小巫與大巫之比。 城市在因應這樣迅速擴大的過程裡,陣痛自然難免。二十世紀是以同樣快速的硬體建 設作回覆,譬如蓋捷運、高鐵、核能廠、摩天大樓等等,對市民作出現實問題的解決 交代;然而,許多現代城市到了二十一世紀,逐漸發覺硬體建設已經不是城市競爭的 關鍵處,反而許多無形的流動軟體,例如電腦與寬頻普及性、文化創意的活躍度, 常民生活的活潑性,以及各樣通路的暢通性,像是手機、宅急便、7-11等,才是城市 風華的比較處。 一種對自發、有機、靈活與可變異的需求,正在取代過往龐大硬體建設的固定解答 模式,微型多樣挑戰巨型單一,可見與不可見的無數通路,並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而這樣由下而上的自發力量,融合常民文化的城市生態,正在東亞城市迅速發展也明顯 可見。 這樣的城市有一種流動的特質,她並不追求固定與永久,維持著自我的外貌模糊多變、 內在日日自我更新的品質。最迷人的是細微處所,如街道巷弄、小店攤販的豐富多樣, 與個人勇於介入城市的自發態度,而不是完全依賴井井有序的上層控管。 對我而言,台北就是這樣一個流動的城市。 有點像微風、河水與詩句,與紐約巴黎倫敦都不同,令人喜歡也驕傲。(阮慶岳) 課程內容 8/04全球與在地可以對話嗎?:小鳳山與大世界 8/11鏡裡花難折:細看「清明上河圖」的生活美學 8/18這是山寨文化嗎?:從朱?到王昀/看中國當代建築 8/25神秘之美:廢墟與陰柔的美學 9/01忘我兼忘世:從陳冠華的花東民宿「沙漠風情」談起 9/08台灣當代建築考:久違了,王大閎先生! 阮慶岳 主講 現任元智大學藝術創意與發展學系系主任兼藝術管理研究所所長。 淡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曾任職美國芝加哥、鳳凰城建築公司 多年,1992年至2002年於台北主持建築師事務所,2006年策展《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 城市》,代表臺灣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著作包括文學類《林秀子一家》、 及建築類《建築師的關鍵字》等二十餘本。 6堂課收費1500元(學生優惠價1000) 網路洽詢www.hfec.org.tw 電話02-23965505*11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41.132
文章代碼(AID): #1ARd7LQF (Architecture)
文章代碼(AID): #1ARd7LQF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