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阮慶岳-書法與手稿的進化論

看板Architecture (建築板)作者 (YANG)時間16年前 (2009/07/28 21:5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我相信,手稿與書法一樣,並不會消失,只是會轉換形式罷了!思考如何能用機械的生產 方式,來回復手工時代的美學。或者,這就是我們的宿命,必須不斷的與自己告別,無可 眷戀也無暇眷戀,一切都流逝如雲如風。  這個夏天,參與了兩個展覽,一個與書法有關,一個與建築師的手稿有關。二件事都關 乎時代的演變,也關乎將取而代之的電腦,讓我不能不拿來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作個聯想。  人類文明的演進,很大部分是來自於「手腦並用」的完美結合。也就是腦子的思考與創 意,透過雙手執行與搭配的模式,把文明一步一步地推向前去。這樣的過程裡,人的模樣 也隨著改變,腦袋越來越大,四肢中的前肢,逐漸脫離擔任行走的角色,開始變成腦袋思 考的執行者;也因此,手指頭越來越細長,也越來越靈巧,與其他動物間的差異越來越大 ,這從手的演變就清晰可見。  這樣沿革的極致點,應該是高度依賴手工的農業文明。農業社會裡的一切,幾乎都脫不 了與人類靈巧雙手的關係,舉凡衣食住行育樂皆然,博物館裡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文明與 藝術產物,也大抵皆脫不出這樣手腦間完美合作的模式。  然而,工業革命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全面改變這樣的手腦合作模式。先來看看工 業革命吧!霍布斯邦在他著名「十九世紀三部曲」之一「革命的年代1789-1848」裡,這 樣寫道:  「『工業革命爆發』這一用語意味著什麼呢?它意味著在一七八○年代的某個時候,人 類社會的生產力擺脫了束縛它的桎梏,在人類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從此之後,生產力得 以持久迅速地發展,並臻於人員、商品,和服務皆可無限成長的境地。套句經濟學家的行 話來說,就是從『起飛進入自我成長』。」  預告了「一步一腳印」的手工文明,即將讓位給「起飛進入自我成長」的機械文明。  ●  機械的大量出現,基本上顛覆勞動的既有結構,以人的雙手為本的勞動力,開始被以機 具為本的工業勞動力所替代;這樣的替代過程,是從「手重於腦」的生產業開始,慢慢蔓 延到「腦勝於手」的其他領域,譬如設計業與藝術業,後二者在電腦出現後,尤其有著特 別鮮明的改變。  史蒂芬史匹柏在1982年推出電影「E.T.外星人」,那個又醜陋又可愛外星人的造型,其 實就是明確預告了電腦世代來臨,人類模樣將再大幅變更,首先是人自身勞動力的退化與 淘汰,因此軀體會縮小,四肢會細瘦化,唯獨食指因為必須不斷按鍵,會更長更大更發達 ,另外就是腦袋的容量會劇增,頭大身小(腦強手弱)將是標準身形,手腦並用的模式必 會傾圮。  從這樣的角度,回頭再來看書法與手稿這回事,也許就可以更明晰見到它與時代間的關 連。二者必會在這樣的時代演變下,做出自己不得不爾的應對改變,基本上我覺得書法與 手稿依舊還會存在,因為它的本質是與腦直接相連的,也是腦子的具體呈現方式;然而「 手」的角色勢必會改變,因為這是勞動力的部分,人的勞動力正不斷被更有效率的機械替 代,「手」將是第一個被挑戰者。  這樣子去看待書法與手稿,似乎清晰些,也有些悲觀與無情了!  但時代從來就是無情的,哀傷與憑弔皆無濟於事。  今年六月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董陽孜與九個建築師合作了一個展覽。董陽孜懷抱著對書 法將滅絕的危機意識,極力以各種方式呼籲回復這傳統藝術的生機,令人敬佩也感動!然 而,我相信書法與手稿都不會滅絕,只是它們的生產方式會改變,目前看起來,電腦將會 強勢介入其中,作為下一波書法與手稿創作時的勞動力取代者,因此由手主導的角色將適 度的退位,別的生產方式將出現。  然而腦的角色,短時間內是不會消失的。  因此,手稿與書法一樣,並不會消失,只是會轉換形式罷了!  這個書法與建築師對話的展覽,我也是參展者之一。在思考如何與董陽孜的書法作對話 的過程,我意外在台北市的太原路,找到了一間「日星鑄字行」,並得到老闆張介冠的熱 心協助,訂製了一些活體鉛字,作為展覽作品的部分,並把活體鉛字與董陽孜的書法,一 起裝框並列作展示。  於我,心情很是複雜,我確實愛書法也愛活體鉛字印刷,但我也知道這二者所面對被時 代巨輪淘汰的嚴肅問題,並不是這樣一個展覽所能處理得了的。某個程度上,我的心情既 感傷也淡然,像看到絢爛的落日,不能不心生感觸,然而又同時知道,黑夜之後,將又再 現另一輪新日,不能悲也無可欣。  關於這個,讓我想到更早的國中時期,無意間從父親的櫃中,找出來一疊用毛筆手寫的 書籍。那是清末民初時候,我那個據說一直反對現代化的祖父,不但拒絕剪辮子,甚至堅 決與新制學校對抗,自己開了間私塾,教授傳統四書五經,而這些書,就是他自己一筆一 筆手寫下的教科書,字字端正猶如活體印刷,堅持的態度與不屈服的意志力,都讓人驚訝 不已!  這樣的對抗沒有太久,父親十一歲時,祖父就死了,父親也才得以回去正規學校上學, 當個超齡的小一學生。而那疊讓我驚鴻一瞥的手寫書籍,後來就無影無蹤,大約某時就被 垃圾焚化爐無息吞食了吧!  另外,由年輕建築人鍾秉宏策劃,在誠品敦南店的「台灣建築師手稿特展」,預定要展 出數十位當代台灣建築師的手稿,據說林林總總五花八門,可以一窺建築師的隱密絕招。 同時,也頗有與某個逝去年代告別與哀悼的意味,因為新世代的建築人,已經不再用紙筆 來思考建築了,還會這些招術的舊時代人物,可能有機會被列作「稀有動物」與「活財產 」呢!  有趣的是,這回我居然得身列那個被依依不捨與告別年代的成員,像是終於修得了什麼 正果,悲欣交集!  ●  話說回來,手稿確實有其迷人處,尤其「僅此也唯一」的獨特性,使建築師(必須是大 師級)的手稿,看起來相當有增值的投資潛力。我初次感覺到建築師手稿與價值間的關係 ,是在美國賓大念研究所時,授課老師有些是正竄紅的建築師,那時我就為同班學生如何 在下課時,搶著把他們隨手揮就的紙上塗鴉,奉為尊寶作收藏的態度吃驚不已,而系辦公 室裡懸掛的,也是已故建築大師路易康的手稿,讓我明白無心繪成的手稿,可能反而更具 迷人風采的事實。  再回到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的觀點來看看吧!  這樣對手工藝術念念不忘,正是我們整個大時代共同的痛。百年前現代主義龍頭的包浩 斯,成立時最念茲在茲的,也還是想思考如何能用機械的生產方式,來回復手工時代的美 學。在面對時代的鉅變時,緬懷與前行的步伐皆有,告別與前瞻的姿態同具,矛盾也複雜 !  流著農業社會的血,卻必須過起工業社會的生活。  或者,這就是我們的宿命,必須不斷的與自己告別,無可眷戀也無暇眷戀,一切都流逝 如雲如風。也就像我那個到死大概都含怨的祖父,不能明白為何要讓這樣的輝煌、這樣的 華麗,輕易就放鬆出指尖去!  祖父的書法工整劃一如活體印刷,父親雖寫得也不錯,但自然差祖父一截,我自幼被父 親抓著手寫毛筆,聽他嘆氣搖頭多不勝數,大約和朽木歸屬一類的。因此也慶幸,祖父還 好沒見過我寫的書法,否則可能更不能瞑目了。關於寫書法,我有個奇想:因為這兩個展 覽皆在今夏,何不把兩個展覽送作堆,先讓九個參展建築師在開展記者會,光天化日一起 當眾寫書法,然後請董陽孜老師品評一頓,再把這九幅「水墨寫的東西」,拿到誠品作建 築師手稿展,一魚兩吃兼一舉數得。  但不知這樣算不算褻瀆了書法與手稿?  若是,就先告罪也請多包涵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115.131.177
文章代碼(AID): #1ARmBV8o (Architecture)
文章代碼(AID): #1ARmBV8o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