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法邁入30年 龍應台:將全面盤點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攸關台灣歷史文物的文資法已邁入30年,多位學者今天
在國是論壇中提到,現行文資法兼顧多面,但仍有許多地方待改進,包括古蹟指定登錄、
文物建築的產業機會、子法太少、執行力不足等等。對此,文化部長龍應台回應,已經準
備開始對文資法進行全部盤點,並評估各方意見的可行性。
台灣歷史悠久,承載其文化軌跡的文物建築如何妥善保存,總是外界非常重視的議題,隨
著《文資法》邁入30年,文化部今天舉辦第8場國是論壇,聚焦文資法的執行和問題癥結
,多位建築系、歷史學系教授和考古學家應邀入席,一同相談文資法未來改變的可能性。
談到古蹟和歷史建築,台科大建築系教授王惠君感嘆表示,民眾常搞不懂古蹟和歷史建築
的差別,認為後者僅是價值不及古蹟高的建築,再加上歷史建築未列罰則,反而使得大家
覺得「古蹟是不可以拆的」但「歷史建築是可以拆的」,最後反而多被拆光,她建議文化
部應重新討論文資法裡關於指定登錄的規定。
由於民眾常認為古蹟連一磚一瓦都不能改變,但從其他國家的經驗看來,古蹟還是有可以
改變的容許範圍,只要改變是可以為他的文化意義加值。另外,王惠君說,歷史建築也會
被設計者大做改變,但她希望設計者可以和學者一起先對該建築做整體了解,再著手進行
活化,才能增加更多價值。
而談到文物建築的產業面,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教授楊敏芝認為,文物建築的
活化和創意開發目前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她指出,目前文資法並未針對產業文化資產做
明確的定義和規範,例如有些古蹟歷史建築在進行活化利用時,無法避開消防法等規範,
應該訂一個專責法和管理維護的辦法。
此外,楊敏芝也提到傳承人才的問題,她說,目前國內較缺乏相關專業人員引入或扶植機
制,例如如何輔導老員工、技師等等,且欠缺和在地社區組織團體的合作機制,進而提升
民眾參與感,她強調,活化古蹟和歷史建築應該是社會運動,如何善用前人的智慧將至關
重要。
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劉益昌和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傅朝卿都有提到,現行的文資法雖
有保存法規,但卻缺乏執行的子法,使得許多策略的推行都停滯未前。傅朝卿強調,只要
牽涉到細則,各縣市政府就各走各的路,沒有共識。此外,文資法太注重硬體,卻忘了歷
史的主體是人,也就遺忘了根。
對台灣考古遺址有著深入了解的劉益昌也指出,遺址包含陸上和水下,台灣明明是個海島
國家,水下考古遺跡在文資法裡卻只有簡單規定,連母法都沒有。他也建議,可以先進行
人才培養,設置專業學科,而不只是訓練班。
對此,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已經準備開始對文資法進行全部盤點,並評估各方意見的可
行性。至於劉益昌所提的水下文化資產法,她也認為非常重要,但礙於預算問題,目前只
能盡力而為。
詳全文 文資法邁入30年 龍應台:將全面盤點-文教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809/7568492.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6.227.123.157
Architecture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