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新聞] 公共建築不能向錢看
※ [本文轉錄自 Railway 看板 #1GWb2LN_ ]
作者: yksd (楊95............NNI 看板: Railway
標題: [新聞] 公共建築不能向錢看
時間: Sat Oct 20 15:19:46 2012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102000452.html
2012-10-20 01:50 中國時報 【漢寶德】
政府有意把台北車站改建成幾十層的高樓,竟成為報上的頭條新聞。對於財政的官員們來說,目前台北車站的商業樓層經營得十分興隆,簡直是金雞母,如果能把它蓋成高樓,才是地盡其利。據說這是專蓋高樓的建築師所提供的寶貴意見。
台北車站應不應該加建呢?報上說有兩派意見。贊成的一派就以日本的車站建築為例,利用車站熙熙攘攘的無盡人潮,創造龐大的商機,可以為政府增加難以估算的收入。他們認為政府應該充分利用國有土地的價值,目前的國有土地大多被低度利用,政府機關各行其是,不願合作,因此失掉了很多可以開發的機會,使政府蒙受很大的損失。政府應趕快改變這種保守的態度,而台北車站改建的計畫正可以做為一個正面的範例。
反對的一派,似乎在觀念上並沒有異議,只是考慮技術層面,認為不妥當而已。其不安處也有兩點,其一是工程技術,因為台北車站是三站共構,有台鐵、高鐵與捷運交會,地下結構系統不用多想就知道是極為複雜的。要改建高樓,須克服技術的困難。是否真正可行?還要經認真的評估。即使勉強可行,也會造成交通極大的混亂。其二是交通問題,即使丟開施工期的困擾不談,完工後,由於建物空間的成倍數增加,必然會聚集更多的人潮。目前的車站已經過於擁擠,增建後豈不更是人潮洶湧,大幅降低車站的服務品質?
奇怪的是,政府官員沒有從都市功能的觀點去看這個問題。把土地視為賺錢的工具,應該是民間企業家的態度。如果每一塊土地都以高度開發為目標,這個國家會成什麼樣子?可想而知,以開發商的態度從事土地利用計畫,是不可能保持良好環境品質的。政府掌握了大量國有土地,應以合理的方法,依最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原則來利用,其中包括空地,如公園綠地與都市廣場。不但不能與民爭利,而且要投入資金,建設成市民所不可少的休閒空間,中正紀念堂公園就是這樣產生的。
讓我們回頭來看看台北車站。這座車站取代了日據時期的車站建築,當時改建當然是因為面積不足容納日增的乘客,但是以何種理由移動位置,已頗令人不解。原有的車站是以重要公共建築而精心設計的,所以與另一棟重要的公共建築--博物館,遙遙相望,以使市民們欣賞市區建設之美。這是日人自西方學來的巴洛克的都市設計原則。我們莫名其妙地拆除並移動,但至少還知道車站應該是一座城市地標性的建築,所以請了當時有聲望的建築師設計了一座有傳統宮殿風味的車站。
這座車站雖不是什麼曠世傑作,但建築造型在當時風氣下,是經過思考的。結合傳統的屋頂曲線與檐下結構等特色,大方莊重,超過國父紀念館。可惜管理單位對美沒有感覺,在屋頂上加了一條藍色的廣告板,寫上台北車站字樣,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一座成功的公共建築,建築的本身就是招牌。總統府的大廈還需要用幾個大字標明嗎?由於畫蛇添足的招牌板,降低了車站建築的地標價值,才予人以可以拆除重建的感覺,應該拆除招牌才對!
另一個問題是車站的大門。一座重要的公共建築,必須有一個壯觀的正面與像樣的正門,少了這些就是建築師的錯。這座正門在都市空間上應該面對一個市民廣場,並連接重要的大道。目前的車站,面南應該是正門,可是自忠孝西路上,沒有完整的出入口,更不用說廣場了。我們只看到一些零零碎碎的建築,凌亂地塞滿了南向的空間,哪裡有什麼公共建築的氣魄?在今天,我們不能學日本人自己都懊悔的東站大廈,應該要反過來,消除視覺的障礙,整理都市空間,把車站建築的原貌呈現出來,使台北市民感到驕傲才好!
(作者為建築學者)
--
洋酒舞 's Blog
http://www.wretch.cc/blog/yks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4.222.41
推
10/20 15:22, , 1F
10/20 15:22, 1F
→
10/20 15:22, , 2F
10/20 15:22, 2F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yksd (125.224.222.41), 時間: 10/20/2012 15:24:19
Architecture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