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赤茯苓versus白茯苓

看板CMstudents (中醫學生)作者 (綠茶)時間10年前 (2014/04/05 05:05), 10年前編輯推噓4(402)
留言6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鍵盤小魯障 沒有臨床經驗 只能用google鑽牛角尖 紙上談兵 若有與臨床不符之處 得麻煩各路先進補充、指導 ※ 引述《doggyhu (笨狗)》之銘言: : 這兩個藥材到底用法差在哪裡? : 網路上有資料是說 白者入肺,膀胱氣分。赤者入心,小腸氣分。 經過google判斷,你查到的網路資料最像傳抄自金元時期的王好古 明朝共筆大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有記載: 「好古曰:白者入手太陰、足太陽、少陽經氣分,赤者入足太陰、手少陰、太陽氣分。」 (肺)(膀胱) (心)(小腸) 恩,不過好笑的是王好古在《湯液本草》裡面沒有說「氣分」,只有說「經」。 先不管李組頭是怎麼抄錯或私自訂正的,目前焦點追到了王大哥 ----------------------------------------------------------------------------- 王好古,字進之(一作信之),號海藏,趙州(今河北趙縣)人。 王氏自小聰明好學,成年後博通經史,究心醫道。 他少時曾經與李杲一同受業於張元素(年輩較李氏為晚),後來又從師兄李杲學醫。 王好古以儒者而習醫,特別喜好經方。其造詣很深,後來又盡得張、李二家之傳, 成為易水學派又一名家... ----------------------------------------------------------------------------- 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寫了: 元素曰︰「茯苓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 曰︰「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 (膀胱、腎)(小腸、心) 張元素身處金元時期,他提到的「上古」是怎麼一回事? 這時《本草綱目》又記載: 赤茯苓 主治: 破結氣(引自《藥性論》唐,甄權)。瀉心、小腸、膀胱 發明:(李組頭小補充) 弘景曰︰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 所以大概可以知道「上古」說的只少是陶弘景的南北朝以前吧~ google一下《本草經集注》,果然發現: 「今出郁州,彼土人乃故斫松作之,形多小,虛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 外皮黑細皺,内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又復時燥則不水。作丸散者,皆先煮之 兩三沸,乃切,曝乾。白色者補,赤色者利,世用甚多。」 好,所以難到陶老仙說的赤、白的功效差異在於品質的優劣?我們先保留。 至少知道茯苓的赤、白之分始自陶弘景。傳抄到金元時變為「赤瀉白補」。 --------------------------------------------------------------------------- 回到王好古。(括號是我加的,方便閱讀) 白者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少陽(腎)經 赤者入足太陰(脾)、手少陰(心)、太陽(小腸)經 一、 白-膀胱、腎/赤-心、小腸。這四經可以合理的推測是承襲自李東垣的理論 問題是: 1.東垣大師想傳達什麼概念? 2.好古哥在把「入壬癸,入丙丁」換成「入..經」時有沒有更動了想表達的意涵? 二、 王好古多加了白-入手太陰/赤-入足太陰,他這是基於什麼理由?想表達什麼? 金元時的這些「內經發揮」太複雜了...還沒研究 也不知道對臨床思路理解與藥物使用有沒有什麼幫助。只好又先擱置 到這裡至少可以看到,現在方便稱呼的「歸經概念」是動態演變的過程 ---------------------------------------------------------------------------- 把時間推近一點...看看明朝繆希雍的《本草經疏》怎麼說好了 「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補心益脾,白優於赤;通利小腸專除濕熱,赤亦勝白。」 不知為何~「氣分」、「血分」出現了。 赤茯苓的「利」先變成「瀉」,再來「入丙丁」、「入手少陰太陽經」 現在演變為「除溼熱」。 往後的其它本草論述若有提及茯苓的赤、白之分,大多不出以上這些醫家的概念。 所以就先提到此。 ---------------------------------------------------------------------------- 上面鬼扯了一大堆,這邊提一下我覺得比較有用的部分好了 根據《本草古籍常用藥物品種與質量鑑定考》這本書的整理 一、古籍部分 1.顧元交,《本草匯箋》: 「茯苓為松之靈液結成...因松種不一。故分赤白。原無白補赤瀉之分。」 2.顧靖遠,《本草必用》: 「產雲南,白而堅實者佳...抱根者為茯神...紅者為赤茯苓,功力稍遜,而利水偏長。」 「茯苓皮,開腠理,通水道,治水腫多功。」 二、現代進展 1.人工培植已成功,基質仍以松木為主。 2.關於茯苓塊或黑或赤或白之顏色...由於野生、人工培植的地理生態環境等條件不同 可存在偏差。 最後,根據我最愛的《顏正華中藥學講稿》: 切取外皮者稱茯苓皮 切取內層帶淡紅色者稱為赤茯苓 切取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稱白茯苓 那這樣看來... 既然現在茯苓多由人工栽培 如果能買到赤茯苓,我猜都是接近皮的外層 不知道還會不會有陶弘景口中來不及長大的赤茯苓QQ ----------------------------------------------------------------------------- : 可是看到某些外感方ex荊防達表湯,金沸草散 : 用的卻是赤苓而非白苓 : 兩者差異用途求解 其實這問題應該可以去問張賢哲老師 我認為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在某個時空背景下,「人」一定是想到什麼,才會去「試」 理論(想法)指導實踐、實踐修正理論(想法) 希望doggyhu大大可以試完再分享是不是真的有顯著差異用途XD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31.57.207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CMstudents/M.1396645542.A.5EC.html ※ 編輯: ccc99188 (125.231.57.207), 04/05/2014 05:09:34

04/05 10:15, , 1F
噢噢噢好分析,雖然還無解XD
04/05 10:15, 1F

04/05 16:08, , 2F
我問過我老爸 他說他感覺不出差異
04/05 16:08, 2F

04/05 16:09, , 3F
還有茯苓跟茯神 也是
04/05 16:09, 3F

04/05 17:04, , 4F
現在應該都混用沒什麼在分了吧
04/05 17:04, 4F

04/06 22:10, , 5F
用心推!
04/06 22:10, 5F

04/13 18:25, , 6F
超厲害!
04/13 18:25, 6F
文章代碼(AID): #1JFnwcNi (CMstudent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3 篇):
文章代碼(AID): #1JFnwcNi (CM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