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錄取5間M7—MBA申請經驗分享

看板GMAT (GMAT入學考試)作者 (eiicc)時間8月前 (2024/03/25 17:4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代發) 引言 一轉眼,申請MBA (企業管理碩士) 已經是三年半前的事了。 我2021年入學MIT Sloan(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 2023年畢業,目前在美國的BCG(波士頓諮詢公司)工作了半年, 一切終於開始慢慢穩定下來, 我也終於有時間和心力來好好回首這過去三年半的點點滴滴。 這篇是我記憶回溯最久的一篇,如果有記錯或是已經改制的情況,也請大家見諒。 主要是因為常常有人詢問我申請的經驗,所以想寫出來分享給大家, 希望對需要的人有幫助! 另外,如果有在準備GMAT的人, 我4年前 (2020) 考完GMAT時也有寫了一篇心得文【三戰770】半年的忍痛殺G之路。 雖然GMAT已經改制,但我認為準備方法和經驗還是有參考的價值, 所以還是決定「毫不抱歉地 (unapologetic)」 再次拿出來分享!(分享於留言處) 以下將分享我的申請策略、準備時程以及準備方法和資源, 中間也會穿插一些個人的心得體悟。 申請策略 一般美國MBA的申請有Round 1, 2, and 3三次機會,但同一間學校一屆只能申請一次。 我是個非常沒有信心的申請者,很害怕我M7 (“Magic 7”) 一間都申請不上, 但我又破釜沉舟一定要把自己弄出國,所以當初的策略是Round 1丟全部的M7, 如果不幸全軍覆沒,Round 2還有機會丟T15 (“Top 15”)。 我後來才認知到這個策略有多辛苦,因為申請essay其實要花很多時間琢磨, 所以好像很少人這樣做。一般聽到比較多的是Round 1先丟比較想去的M7, Round 2再丟比較不想去的M7,但我沒有這個勇氣, 因為如果Round 2後才知道M7都沒上, Round 3通常是學校補齊學生多樣性用的 (缺少哪個產業、哪個國籍、甚至哪個種族的人,就補那些), 錄取率極低,等於要明年重新申請了。 但我一次申請7間學校的結果就是, 我7–8月的每一個週末的兩個整天都在寫essay和修改essay, 過了兩個月的essay地獄。 準備時程 我是申請2021年那屆入學,由於是申請Round 1,所以我在前一年就得開始準備了! 我2020年7月開始同時準備7間MBA的申請文件 (包括essays、推薦信和其他線上申請資料等), 9月截止日期前送出,10–11月間陸續面試, 11–12月所有學校陸續發出錄取或拒絕信,隔年9月入學。 回頭來看,其實Round 1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從申請上到入學之間真的有快一年, 但在拿到錄取信那刻,你就會無心工作了…… 我就是在2021年1月即離職,本來想說有時間來嘗試不同的事物, 找個有趣的短工來做做,但8個月真的是個很尷尬的長度,機會實在不好找。 雖然我在這段時間還是有找到一些事情做, 包括在矽谷阿雅的新創公司Taelor做產品經理、 參加上海Bain(貝恩公司)的案例大賽、 幫Sloan的學姐Jossy做了一個skill-based volunteering(專業技能志工服務)的研究、 以及面試字節跳動海外廣告的MBA暑期實習生 (都要拿到offer了,結果最後一關人資很驚訝地發現我還沒入學MBA, 說這個職位只能收MBA一升二的同學,讓我很傻眼), 但也因為不如預期的充實和順利, 我經歷了人生第一次的existential crisis(存在危機)。 準備方法和資源 我有雇用MBA申請顧問來協助我準備,我認為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但是否需要顧問協助真的因人、因學校而異。 顧問對我幫助很大的原因在於,我不是在美國長大的小孩,並不熟悉美式的表達方式, 也不知道他們重視什麼經驗,所以有可能雖有一身好故事, 卻沒有寫到最吸引MBA Adcom (Admission Committee) 的故事。 最好的例子是,我有篇essay本來要寫我高中在美國交換學生時, 參加cross country(越野跑)如何克服生理、心理和文化障礙, 展現我過人的決心和毅力。 這是我非常自豪的一段經歷,因為我每天放學在沙漠中跑到快要死掉, 還是靠意志力撐完了一整學期,跑3英哩的成績也從第一次比賽的38分鐘, 進步到最後一次比賽的24分鐘 (都過18年了,這些數字我還牢牢記得,就知道我多引以為傲)。 結果我的申請顧問直接叫我把那段刪掉, 他說在美國高中參加體育活動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 而且我比賽又沒有得名(有次還是倒數第二名),根本不值得一提…… 我就是這樣跟我的顧問來來回回雕琢我的essay們兩個月後,才送出成品。 申請顧問除了跟我一起打磨essay和檢查線上申請資料外,也幫我模擬面試。 但我認為模擬面試只跟顧問練習是不夠的, 我另外還找了各個MBA的校友和學長姊幫我模擬面試, 這樣才能針對每個學校重視的部分來練習。 印象中,我總共練了接近40個模擬面試, 其中很多次都是約台灣的半夜2、3點來配合美國學長姊的時間,隔天照樣起床去上班。 儘管如此辛苦,我仍然不建議離職準備MBA申請, 因為任何3個月以上的career gap都會需要在申請文件中解釋, 如果最後又申請失利的話,要重新找工作的壓力也很大。 大部份校友和學長姊都不是我一開始就認識的人, 而是在參加各個MBA活動 (包括info session, coffee chat和申請顧問辦的分享會等)中遇到的。 我會嘗試跟他們留下聯絡方式,或是加他們LinkedIn,活動之後跟他們保持聯繫和請教。 台灣的MBA圈子不算太大,也很溫馨和熱心,認識多了之後就會一個介紹一個, 幾乎每個我遇到的人都非常用心給我建議,非常感人! 我現在也更能理解這種pay it forward(把愛傳下去?)的精神, 因為每個人在MBA的旅途中真的都受過太多人的幫助。 我其實只跟申請顧問買了Stanford, Harvard和Wharton三間學校 (應該可以猜到這就是我心中的順序),另外四間我是自己申請的。 由於已經從跟顧問的討論中學到很多,加上有些學校的essay題目很接近, 可以拿寫好的來改一改,所以剩下的自己申請也不會覺得太渺無頭緒。 但我仍然有另外尋找朋友或是透過朋友介紹, 找到非常厲害又熱心的校友幫我review essay。 這些幫助真的無價,也讓我的申請過程充滿感激與感動。 結語 我最後除了Harvard連面試都沒拿到之外,另外6間學校都面試了, 然後我心中的第一志願Stanford拿到備取, 其他5間(MIT, Wharton, Kellogg, Booth, and Columbia)都收到錄取通知。 Stanford備取很有意思的是,學校會把你放回pool裡面跟Round 2一起再審核一次, 結果我Round 2還是備取,就又被丟回池子加入Round 3,然後還是備取…… 最後Stanford是在接近8月底時,可能確認入學的人數已經足夠了, 才發給我一封拒絕信,我也就此跟我的dream school擦肩而過。 至於最後為什麼選擇MIT呢?其實MIT原本不在我的前三名, 但我來MBA前一直想著我要轉行成為Tech PM,甚至也幻想來做個Tech startup, 那要做Tech就要找碼農,而哪裡碼農產量最豐厚且品質優良? 當然是MIT!而且MIT有 “One MIT” policy,也就是打破學院的疆界, 只要是MIT人都可以自由選修其他學院的課, 所以在MBA的課堂和活動上有可能會遇到主修CS (Computer Science) 的大學生、學都市規劃的碩士生、或研究太空材料的博後,各種人類應有盡有。 如果帶著非常明確的創業目標和決心來MIT,真的有很大機率能找到創業夥伴。 我真的有好幾個同學找到創業夥伴後就休學不讀,跑去創業了! 另外,MIT學生還可以cross register(跨校選修)哈佛的課, 申請不上至少還能讓我有機會去感受一下哈佛課程的水準、 拿個哈佛學生證假裝一下(其實只是participant證, 但哈佛學生來MIT修課我們都會發給他們一模一樣的MIT學生證,非常不公平!) 最後,波士頓相較費城或芝加哥還是稍微更吸引人一點, 綜合考量之下,MIT這批黑馬就意外勝出, 也讓波士頓成為我接下來兩年締造各種回憶,充滿歡笑,也充滿淚水的地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3.158.14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MAT/M.1711359994.A.C5A.html
文章代碼(AID): #1c0KVwnQ (GMAT)
文章代碼(AID): #1c0KVwnQ (G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