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台灣MBA高峰論壇人物專訪 - 石恬華

看板MBA (企業管理碩士)作者 (A兔GMAT)時間8年前 (2017/04/26 18:33), 8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17年台灣MBA高峰論壇 https://taiwanmbaforum.com/ 很榮幸邀請到台灣投信業最年輕女董座 -摩根資產管理台灣區負責人暨摩根投信董事長Judy(石恬華)擔任主講嘉賓。 要採訪主講嘉賓,我還是有點緊張的,但是Judy一進會議室就親切地侃侃而談, 我認為身為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EMBA校友的她, 多元背景及一路以來的努力,很值得做為年輕人的榜樣, 我們也聊到很多對後輩的期許,現在就讓你們先睹為快! 文藝少女變身投信業女董座,憑的是正視弱點、補強不足 台大財金系畢業的Judy,骨子裡其實是個文藝少女, 她說:「我一直對文學跟戲劇很有興趣,甚至想考藝術學院, 只是我當年考試成績不錯,在長輩的建議之下,還是進入財金系。」 Judy喜愛文藝的個性, 沒有讓她在大學畢業後進金融業,而是選擇擔任財經記者。 兩年後,因緣際會進入基金公司的她, 認為自己很適應外商文化,尤其喜歡行銷,便在投信業用心耕耘。 當時面臨怡富更名摩根富林明,她是行銷部門要角之一, 獲派至國外受訓,讓她大開眼界。 由於當時身在摩根富林明台灣分公司,較少得知其他辦公室的做事方法, Judy說:「那場為期一個月的訓練,對我來說就像場震撼教育, 我告訴自己,如果要繼續待在投信業,一定得調整心態,正視我在財金方面的弱點。」 彷彿是上天的安排, Judy在結束訓練後的回程飛機上,看到Booth EMBA的招生訊息, 她笑說,以自己對財金不太有興趣的背景, 當初若選擇MBA學校,一定不會考慮以金融為專長的Booth, 「不過有時候老天爺就是這樣,你越不想面對什麼事,祂就越會給你這個課題。」 排除眾議念EMBA,過著20個月零休假的生活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重返校園, 剛接下新部門主管職的Judy卻接到不少「勸退」電話, 希望她先以工作為重,晚一點再去進修,回憶起這段決定挑戰工作、學業兼顧的歷程, Judy略顯激動地拍桌說道:「我就是要證明自己一定可以做到!因為我是受到訓練的啟發, 才有了強烈想進修的動機,錯過這次,可能就不會想去讀書了!」 雖然說出去的話無法收回,但Judy透露當時剛接主管,工作相當忙碌, 每個月依舊固定一周飛到新加坡的Booth校區上課, 「當時真的是咬著牙在念書,實在太辛苦了! 我幾乎20個月沒有休過一天假,壓力非常大!」 念書累歸累,Judy卻也因為不同國家、背景的同儕而有了更深體悟。 她記得當時一個印度同學,已經是管理2、3000人的CEO, 卻因為商業背景不足,常在課堂問一些較為基礎的問題。 她說:「我一開始還仗著自己是商學院畢業,有領先優勢,過沒多久就發現出現黃金交叉 同學因為學習的背景跟方式跟我不同,已經逐漸徹底了解課程,而我卻還在原地踏步, 如果不自己尋求突破,這個學位是沒有意義的。」 即使從Booth畢業超過10年,Judy仍與當時的同學們保持密切聯繫, 並形容這種擁有相似目標且具革命情感的夥伴,是她念商學院得到的最好禮物。 她與幾位不同國籍的女同學特別要好,儘管平日散居各地,只要有機會一定相聚, 甚至還一起討論共同創業的可能,「擁有『成就動機』是我們的共通點, 從這些同學身上看到她們面對挑戰及生命的方式,帶給我很多啟發。」 時時維持心態歸零,加強串聯經驗的能力 Judy在職場的努力備受肯定,2014年成為摩根投信董事長, 被外界封為「台灣投信業最年輕的女董座」 她自認靠著能力、努力及運氣才走到這一步, 也分享了時時歸零的心法,讓她在轉換或延伸角色時,都能用新的角度看事。 Judy表示,心態是所有事情的基礎, 「常常將心態歸零,可以幫助我不會被過去看事情的角度所侷限」, 而在了解事情之後的判斷及行動,則是考驗串連過往經驗的功力。 因此她在每次轉換角色時,都時刻提醒自己保持開放的心胸,並實踐串聯經驗的技能。 多年的職場經歷,讓Judy練就「識才」的能力, 她可以在短時間與人相處之後,就了解該人的優點, 並將他放在對的位置,為組織產生最大作用。 她也體悟到自己很享受在一個複雜的組織框架之中,管理流程及結果的過程, 「以金融業來說,我們特別重視的是人, 要確保能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發揮最大效用。」 (延伸閱讀:BCG培訓發展經理談人才培育術 https://sabinahuang.com/bcg-cynthia-interview-faceyourweakness/國際舞台競爭激烈,走出去才看得到 在商學院走一遭,加上近年密切參與公司內部的Talent Management經驗, 讓Judy深深感受到台灣人只有走出去,才會意識到國際舞台的競爭激烈。 她說:「我很鼓勵年輕員工出國輪調,因為很多人會覺得在台灣已經很優秀了, 出國之後才發現自己的不足,回國後也會藉由分享帶動同儕。」 Judy認為,台灣教育的包袱太沉重, 多年以來我們已經習慣為了做而做,從不探究背後的深層原因, 「台灣人太在乎別人怎麼看待他是否了解一件事, 而不是真正在乎自己有沒有搞懂一件事」。 這點我非常感同身受, 以問問題為例, 不少學生常因為課堂加分而舉手發問,並非發自內心想了解議題, 因此我每年都會鼓勵學生要不斷挖掘自己的核心理念,培養自己看待事物的眼界。 (延伸閱讀:USC Marshall校友分享,MBA是個途徑,但不是結果 https://sabinahuang.com/usc-marshall-mba-nicolas-interview/) MBA能提供的, 是訓練你在多元架構之下思考的過程,如何運用還是因人而異, Judy以產業第一線的角度,帶給我們許多反思, 期待5月13日的台灣MBA高峰論壇(點此報名:https://taiwanmbaforum.com/) 再聽到更多她的分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8.114.17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BA/M.1493202834.A.5B3.html ※ 編輯: A2GMAT (36.228.114.176), 04/26/2017 18:37:38 ※ 編輯: A2GMAT (36.228.114.176), 04/26/2017 18:40:10
文章代碼(AID): #1P07UIMp (MBA)
文章代碼(AID): #1P07UIMp (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