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司徒達賢:重新檢討管理教育
〈體檢企管教育〉
重新檢討管理教育
司徒達賢
管理教育是因應現代企業活動複雜化以及組織規模大型化,所衍生出來的體制。管理
教育的教學方式、所培養的人才,以及學術研究的內容,都必須切合企業與管理實務
的需求。如果在教學方法與內容上與實務需求脫節,無法滿足真實世界中對提升管理
能力、培育管理人才、啟發管理思維的需要,則在可見的未來,這樣的管理教育極可
能被企業界所揚棄,甚至被其他形式的體制所取代。這是明茲伯格所提出的嚴重警訊
,也是所有從事管理教育的人士,應該深切反省檢討的。
教育具經驗經理人
明茲伯格對目前管理教育中的教學方法,進行嚴苛的批判,並強調管理教育的實施對
象應是已有實際管理經驗的經理人,而不是甫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他也提供本身所
設計的課程「國際管理實務碩士班」作為參考,此一課程設計當然並非唯一的最佳方
案,但已明確指出他對管理教育的教學理念,這些理念包括:
在教學目的上,應更重視觀念能力、管理能力、商業判斷、管理「藝術」的比重,而
不必有太多的「科學」成分以及數量分析方法;各種能力(包括自省能力的提升)應
重於現存知識的傳授;強調實際經驗與知識的結合,並在二者的結合過程中培養學習
者較深層的思考能力;綜合而廣博的知能,遠重於一門深入的專精學問。
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不應依教師的教學專長或偏好來進行學習活動
;強調傾聽、互動、團隊合作,鼓勵學員自我省思,並配合本身的工作需要來策劃、
調整學習的方向;運用多元的學習方式,利用現場的觀察與互動來體驗實務與理論的
結合方法,以及多元文化對管理的含意。
因應以上所談的教學目的與教學過程,從事管理教育的教師本身,也應具備廣博的知
識基礎,對多元的意見擁有尊重與開放的態度,並具有整合知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技
巧與意願。而對人性的瞭解與掌握,以及對管理議題的創意與洞察力,當然也是扮演
教師角色時,不可或缺的特質。以上所介紹的是管理教育中的教學部分。
重新連結理論與實務
至於研究部分,首先教學與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教師之所以能(或「敢」)面對一群
實務經驗豐富,事業有成的企業高階管理人員,憑藉的並不只是表面上所擁有的名校
學位或教職而已。教師在實務上的經驗與成就不及學員,卻能「教」他們「經營管理
」,真正憑藉的是本身擁有良好的研究能力,以及對學術思想的掌握,而所謂學術思
想或學理,其實也都是其他學者過去研究的成果。
易言之,管理學者集體所匯集的研究成果,加上教師本身的研究能力,是影響管理教
學品質的關鍵因素。如果管理學者的研究方向出現集體的偏差,或研究的議題缺乏實
務意涵,或學術研究只強調程序上的嚴謹而未具洞察力的創見,則教學乃至於整體管
理教育所依賴的知識體系將日趨貧乏,管理教育的生存基礎也可能因而動搖。
有鑑於研究的重要性,明茲伯格特別警告,近年來由於學術研究的細密分工、功能專
業及學術流派之壁壘,加上許多學術期刊編輯與審稿者的觀念偏頗,使學術文章不得
不日益追求研究程序的嚴謹,因而導致研究議題與實務問題之間失去關連性,以及忽
略了對管理行為的洞察與剖析。長此以往,「研究發表」勢將與「教學」全面脫勾,
前者將成為獲得學位、升等以及取得終身教職的工具,而管理教育則將失去其創新與
進步的動力來源。
研究教學應雙向支援
他也指出,研究與教學之間,其實不只是單向的關係,因為除了研究支援教學之外,
教學過程如果運用得宜,也是一種研究的方式。也就是說,互動式教學中的討論思辯
,其實也是一種重要的研究途徑。從教學過程中瞭解實務現象、吸納整理管理的經驗
與智慧,也是結合研究與教學的另一種方式。
明茲伯格是管理學界的思想領導者之一,多年以來,對管理者行為、策略制定方式,
以及組織結構都曾提出不少具前瞻性的觀點,而本書中,他對管理教育的觀察與建議
,也具有高度的批判性與震撼力。
當前兩岸的管理教育都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各校紛紛對教學方法有所省思,積極追
求精緻化,而年輕學者們也都面臨著「研究與教學孰重」的困惑,本書的論點應可為
大家指引許多極有價值的努力方向。
(作者是政大企管所系教授,
本文是培生出版的《MBA≠ 經理人》推薦序)
【2006-02-03/經濟日報/B10版/企管副刊】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17-173.dorm.ccu.edu.tw海
Management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