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

看板Management (企業管理)作者 (  月彡  )時間16年前 (2008/03/05 15:09),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Alfred D.Chandler,Jr.1918—2007) :偉大的企業史學家、戰略管理領域的奠基者之一   西方學術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在企業史領域的錢德勒之前。”這生動地表達了小 阿爾弗雷德錢德勒(Alfred D. Chandler,Jr.)對企業史研究的巨大開創性貢獻。   在他之前,企業史研究大多是關於個別企業和個別企業家的故事。而錢德勒在眾多案 例的基礎上,提煉出具有一般性理論意義的主題,“將企業史建立成了一個獨立且重要的 研究領域”,並對經濟學、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錢德勒生平簡介   錢德勒1918年生於美國特拉華州。“二戰”期間,他從哈佛大學本科畢業後,到海軍 服役五年。他於1952年在哈佛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隨後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和霍普金 斯大學。自1971年被哈佛商學院聘為企業史教授後,他一直在那裡工作,直至近80歲退休 。2007年5月9日,錢德勒(Alfred D.Chandler)逝世,享年88歲。錢德勒在哈佛求學期間 ,曾經直接受到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影響。熊彼特以強調“企業的創新是經濟發展動力”而 著稱,錢德勒則比任何學者都更多地為這個主題提供了實質內容。 錢德勒的主要貢獻   1962年,錢德勒發表了他的第一部主要著作《戰略與結構:美國工業企業史的若幹篇 章》。他以杜邦、通用等四家企業為主要案例,詳細考察了20世紀前期美國大企業從直線 職能結構向多部門結構轉變的過程,並提出“結構跟隨戰略”的主題,即企業擴張戰略必 須有相應的結構變化跟隨。由於這部名著,錢德勒被認為是戰略管理領域的奠基者之一; 而戰略與結構的互動,也從此成為企業戰略研究中的永恆主題。   1977年,錢德勒的第二部主要著作《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問世,並於 1978年贏得了普利策歷史獎。在這本書中,錢德勒把美國大企業的成長和這個過程的另一 方面——職業經理在管理職能上對企業主的替代——綜合起來,定義為“管理革命”。這 一管理革命的結果,就是“看得見的手”(現代企業內部的行政協調)在許多方面代替了 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市場協調),成為現代工業經濟中重要的資源分配手段。   錢德勒當然不是否定市場經濟的整體作用,用他自己的話說,“必須強調,新型經理 式企業並沒有取代市場,成為決定商品和服務提供的首要力量”;但是,“新型企業確實 取代了市場,來協調從原材料生產經由若幹生產過程到銷售再到最終消費者的商品和服務 流程,並將其一體化”。重要的是,他認為大規模管理組織對生產、營銷過程的協調和對 企業主的替代,是生產率提高的源泉。   1990年,即錢德勒72歲那年,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三部標誌性著作《規模與範圍:工業 資本主義的動力》。在這本書里,他的視野擴展到了世界舞臺。錢德勒從美、英、德三個 主要工業強國各選取200家最大的工業企業,考察它們從1870年到1990年的動態發展。他 證明,是工商企業——通過其組織能力的發展——在美國、英國和德國的工業經濟發展中 發揮了核心作用。這個主題一反主流經濟學的觀點,後者把產出的增長源泉處理成生產要 素或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但對錢德勒來說,使美國和德國超過英國的決定性因素,並不僅 僅是物質資本投資率,也不只是政府、企業家個人品質或文化,而是支撐了“縱向一體化 ”大企業發展的專業管理和組織體系的發展。他所闡明的正是主流經濟學的盲區:組織創 新是“技術”進步的組成部分,而對生產、分配和銷售中的管理系統和結構的投資是總資 本形成的組成部分。   在大企業三部曲先後完成後,錢德勒於1993年結束了對個別公司的考察,開始把研究 重心放在對高技術工業以及化學工業和製藥工業的演進歷程的總結性剖析上,當然,研究 的路徑並沒有本質上的改變,仍然要從產業中重點企業的評述著手,是這些企業決定了國 家中整個產業的命運。這一階段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2005年問世的《塑造工業 時代:現代化學工業和製藥工業的非凡歷程》。在以其熟練的編年史手法創作的這部著作 中,錢德勒教授雄辯而完美地展示了他逐步深化的關於產業變革的中心思想。這個中心思 想就是遵循某種認知路徑的企業綜合學習基礎。這種綜合學習基礎被解釋為進入某個特定 商業利基市場時所需要的 動態組織知識和組織能力。關鍵之處在於,這樣的企業綜合學 習基礎初步確定了一個產業組織學習的連續路徑,正是它們確立了一個產業演進的方向。   錢德勒終其一生,堅信現代大企業是國民財富最重要的創造者,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的發動機。企業對大規模生產和分配的組織能力不僅提供了企業成長的動力源泉,而且在 國際工業領導權的競爭中提供了導致國民經濟興起和衰落的增長動力,決定了企業和國家 的興衰。   錢德勒也始終認為,大企業是在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因為管理能力只能在這種條 件下被鍛造出來。他曾評論說,在中央計劃經濟下,由於企業有關的決策只能由計劃機構 做出,因而其組織能力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因此,從組織能力的角度看,大企業不可能 由行政命令所拼湊。   同任何學者一樣,錢德勒的一些觀點也受到質疑和批評。例如,有人批評他把產生組 織創新的原因全部歸結為技術;也有人質疑:“縱向一體化”大企業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 網時代是否已經過時?還有論者批評他只關註高層管理,而忽視了勞工問題。這些意見各 有其道理,但無人否認錢德勒的貢獻。   事實上,對錢德勒為人及其研究的爭議之少,在學術界是罕見的,因為他的成就是壓 倒性的;只是因為他的研究,人們才對現代大型工業企業出現的原因及其演進動力有了一 個系統的理解。他治史嚴謹,結論證據確鑿,為企業史乃至一般學術研究都樹立了標桿。    錢德勒的主要著作 《李維坦:多國公司和新全球史》(合編),劍橋大學出版社,2005 《工業世紀的成型:現代化工業和製藥業的驚人故事》,哈佛大學出版社,2005 《發明電子世紀:消費電子品業和電腦業的史詩般故事》,自由出版社,2001 《由信息轉型的國家:信息如何把美國從殖民地時代轉變到當前時代》,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0 《動態企業———技術、戰略、組織的作用和區域》(合編),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大企業與國家財富》(合編),劍橋大學出版社,1997 《規模與範圍》,哈佛大學出版社,1994 《管理者的科層:現代工業企業興起的比較性透視》,哈佛大學出版社,1980 《通用汽車公司的管理者的創新》(編),阿諾出版社,1979 《杜邦和現代公司的造就》,哈潑與勞出版社,1971 《鐵路:美國的第一個大企業》,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65 《戰略與結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1962 《普爾———編輯、分析家和改革家》,哈佛大學出版社,1956 《羅斯福書信集》(合編),哈佛大學出版社,1951-54   其中有三部公認為經典的著作《看得見的手》、《戰略與結構》以及《規模與範圍》 其中以《看得見的手》最為著名,這本書既獲得了歷史著作最高獎———班克洛夫特獎, 同時也因此詳盡的調查式的描述,獲得了傳媒界的普利策獎 取自 "http://wiki.mbalib.com/wiki/%E8%89%BE%E5%B0%94%E5%BC%97%E9%9B%B7%E5%BE%B7%C2%B7D%C2%B7%E9%92%B1%E5%BE%B7%E5%8B%9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132.206

03/06 00:24, , 1F
請問他是...策略追隨結構 scale&scope那個chandler嘛?
03/06 00:24, 1F

03/06 00:35, , 2F
他提的是是 結構追隨策略 XD
03/06 00:35, 2F

03/06 00:48, , 3F
還會有別的Chandler嗎
03/06 00:48, 3F
文章代碼(AID): #17paSwdc (Management)
文章代碼(AID): #17paSwdc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