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買比打便宜 中國在台買媒體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9-54-3246
作者 : 葉尚青
在「買台灣比打台灣便宜」的前提下,購買媒體成了中國「三戰」策略中重要的一環,而
台灣媒體在利之所趨下,也自甘成為「紅」媒體,或是成為中國置入性行銷的媒介。
中國對台統戰謀略是以商逼政,購買媒體,強烈實行「買台灣比打台灣便宜」的策略。監
察院糾正陸委會,放任中國官方常以「專輯」方式,在我國報章刊登大篇幅廣告,違反現
行法規,而最近128位教授聯合聲明反對政府置入性行銷,可是都沒有幾家媒體重視這些
事,反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可以看出來中國提出「三戰」架構,輿論戰、心理戰、
法律戰的政治鬥爭中,購買媒體扮演重要的一環。
台灣媒體唯利是圖,在有錢可賺下,成為所謂的「紅報」,也無所謂,只要可以幫助媒體
增加收入,根本沒有考量到這些廣告背後造成的政治效益。
最近媒體正極力促成陸委會召開會議,朝有限度的開放目標前進,讓中國的置入性行銷合
法化。
整合行銷成業務鍊
中國以前省級單位購買台灣媒體的廣告,通常都是由省級直接編列預算,一通電話打來報
社廣告部詢價,依照牌價打個折或是多送版面而成交,但這幾年的趨勢,是由中國相關單
位統籌規劃,如統戰部門、胡錦濤嫡系的共青團(主管對台灣事務的最高負責人令計畫,
現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就是共青團出身)、中央台辦、省台辦、各省、台聯會等單位
編列預算,直接購買台灣的媒體廣告,這塊大餅夠大,形成了「整合行銷」模式的業務鍊
。
中時傳媒集團就有多個單位在搶食中國各單位的廣告預算,其中以時報國際布局最廣,業
務及整合的足跡遍布各省,人員有當地聘用的,也有台灣過去的,而聯合報系及東森也都
有這樣的單位及人員深耕中國當地,其中在電子媒體圈以東森布局最久也最深,人脈不亞
於旺旺集團的中時傳媒,甚至早期有些省級單位只知道東森不知道中時的現象。
其實媒體最大的收入來源就是廣告收入,這樣的廣告業務布局策略無可厚非,因為中國有
錢了,就打著大廣告主的架勢,來台灣做「置入性行銷」。有人說,現在台灣媒體的最大
的廣告主是馬政府,可是假以時日,最大的廣告主會是中共,其將結合中國政府以及國營
企業、民間企業,來台灣買媒體,目的是一兼二顧,一方面在台灣招商,吸引資金,把台
灣資源吸乾,另一方面,當然也想把中國的產品賣進台灣,當中國廉價物品席捲台灣時,
台灣產業更加生存不易,各行各業都要依賴中國的資源與市場。
一名知情人士說,中國的策略是大小通吃,不只是檯面上的大媒體,花了時間及人力去耕
耘,就是中小型媒體,中共也不會放過,只要是親中的媒體,就算是只剩下一個社長兼總
編輯兼記者,1年給個5萬或8萬人民幣加個全程接待,不會成為問題。
中資挹注頹勢媒體
在中國賺了大錢的旺旺集團蔡衍明,花了100億買下中時傳媒,除了一圓他的經營媒體事
業大夢之外,也令他晉升成為「文化人」的身分,以及在政經界的影響力。負責管理媒體
事業的兒子蔡紹中也接了余建新遺留在海基會的董事職務,有人形容說蔡家算盤打得精,
這筆交易應該是穩賺不賠,以前企業想要接觸中共各省委書記或是省長並非簡單,現在旺
旺集團透過中時媒體的影響力,在神旺飯店3天1小宴5天1大宴,席間兩岸高層跟領導舉杯
暢飲好不快樂,這是大媒體集團的寫照。
而有一些苦撐經營不下去的政論性周刊,這幾年陸續活過來,以前中共是透過民間企業的
力量或是設置港資及所謂的英屬維京群島、法屬開曼群島來購買媒體,包裝成整合行銷公
司或是投資公司,現在乾脆不必,舉辦兩岸媒體交流,高層對高層,直接給廣告或是給錢
買時段、版面。這些媒體冠冕堂皇的對外表示,自許是公正的媒體,絕對不會跟中共談合
作,結果是讓中共協調台資企業挹注資金,讓這些媒體活了起來。
在中國賺了大錢的企業,回台買媒體,成了企業經營的一環,其中有商業考量,也有政治
因素,但對員工來說,本來已經奄奄一息的工作,一下子活了起來,心裡很複雜,媒體從
業人員在酒酣耳熱之際,對著中國人員一杯一杯勸酒,應該是心有千千結,因為他們以前
不曾想過,有一天會拿著中共的錢來罵台灣,即有記者當著擔任駐美特派回台的同仁面說
,現在駐美特派的位階,已經不如駐北京特派了(俗稱駐京辦),媚中的態度由此可見一
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46.14.2
推
01/07 16:41, , 1F
01/07 16:41, 1F
→
01/07 16:42, , 2F
01/07 16:42, 2F
→
01/07 16:43, , 3F
01/07 16:43, 3F
→
01/07 16:46, , 4F
01/07 16:46, 4F
Media-work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