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陳裕鑫《夢之紀錄》

看板Media-work (傳播媒體人)作者 (DAIDAIYUNG)時間13年前 (2012/10/11 10:3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以下文章轉載自前明日報總編輯、壹電視聯席總裁陳裕鑫臉書文章 《夢之紀錄(上):一則簡訊與一封信》http://ppt.cc/x6gD 《夢之紀錄(下):從個人新聞台到個人電視台》http://ppt.cc/KrZ3 ※兩篇內文網址內最底部均有圖與圖說 夢之紀錄(上):一則簡訊與一封信 媒體報導事件,也創造了自已的事件。其中,有兩起是很特別的媒體夢,用最瑰麗的夢想 起跑,卻是用最淒冷的色調畫上終點。 第一個夢,是詹宏志先生的網路媒體實驗的「明日報」(2000/02/15創刊﹣2001/02/ 21停刊),第二個夢,是數位匯流實驗的「壹電視」(2010/07/30開播﹣2012/10/1 ,簽意向書,擬出售給年代董事長練台生)。 我何其有幸,是這兩個夢想交叉點,是當時「明日報」的總編輯;十年後,也是「壹電視 新聞台」的總編輯。但也因為是共同的交叉點,同樣的以失敗告終,我責無旁貸,愧對詹 宏志及黎智英,也愧對投注青春夢想的同事。 不久前,在黎智英的辦公室,他終於開口下了結論,「沒辦法,我們必須把壹電視賣掉」 。雖然他個人財務沒有問題,但「壹電視」與「壹網樂」虧損嚴重,是不爭的事實,「一 百億!」,這是從他口裡吐出的驚嘆。 黎智英本來是計劃撐到明年年中,只要有三分之一的系統台可以上架,還是可以一搏。所 以在年初各部門都還在抓緊今年的預算,他推動一些部門拍微電影的計劃,沒有停下腳步 。有段時期,各部門拍好微電影,都要上傳他的youtube帳號,讓他透過ipad鋤片。感動 的,過關;不感人的,重拍。 但在八月,他聽到已交涉很久,而且本來寄予厚望的凱擘系統,正式答復無法讓壹電視新 聞台上架,讓他深感失望,決定不再以撐待變,「在買三中失敗的那一刻,我就應該覺悟 ,北京不會讓我經營電視台」。雖然他在後來簡訊裡說他「無怨無悔」,但在時機上,他 是有點後悔。而且,他也預感,以後壓力愈來愈大,更重要的是,他對台灣很多人及企業 向中國靠攏,失望透頂,他來台灣的次數愈來愈少。他在香港有自已的媒體,更重要是有 與他一樣信念,為民主奮鬥的一群人,知道為何而戰。 黎智英道歉,並非破天荒,但也不是常見,一方面他說,他用一百億元,學到「謙虛」兩 個字。另一方面,他向員工道歉的一則簡訊,也是付出一百億元的代價,「電視失敗了, 我無怨無悔,卻對三年多來在渺茫中仍奮力併肩作戰的同事深感歉疚。我的錯失使你們荒 廢了三年寶貴的青春,我無以為報了,只剩下一句對不起,請你們原諒,並請珍重!黎智 英鞠躬」。 歴史總是愛開玩笑,今天黎智英作為數位匯流的先行者,飽嚐被冷落與孤立,又被財團拒 絕,亞洲最數位的「壹電視」幾乎求售無門。但在十二年前,黎智英一樣拒絕了網路先行 者詹宏志,不願挹注資金給「明日報」。 在2000年前後,正是網路革命方興未艾的時刻,最美好的創新嘗試,都在那一刻萌芽。成 功經營PChome雜誌集團的詹宏志,提出創辦全球第一份網路原生報的嶄新構想,每天一千 則新聞,員工近三百名,二十四小時生產新聞。2000年2月15日,「明日報」誕生,台灣 成為全球網路媒體實驗的領航者。 不過,再卓越的構想,也敵不過網路泡沫的海嘯,詹宏志令人折服的說服力,雖然不斷籌 資,但創投及財團只看報表,不看夢想,沒有人願意再投資「明日報」,其中包括想轉戰 來台灣的黎智英。 這時的黎智英,剛結束在香港大型直銷商店「蘋果速銷」的探險,損失達10億港幣。雖然 ,他仍不失大膽前進的個性,不過損失10億港幣的慘痛代價,讓當時的他,對投資未來的 夢想,小心翼翼。他肯定「明日報」的模式,但:時機還沒有到。 後來與詹宏志成為好友的黎智英,雖然不願投資「明日報」,但因為他正準備在台灣開辦 壹周刊,作為蘋果日報日後登台的灘頭堡,有錢沒人,他答應詹宏志,他無條件接納「明 日報」150位員工。 如同黎智英告訴我「沒辦法,我們必須把壹電視賣掉」,詹宏志有一天在他辦公室,用他 特有的口吻,冷靜又無奈的向我說,「我們已彈盡援絕」,決定儘速關閉「明日報」,15 0位員工轉職壹周刊,包括年資及休假等勞工權利均獲延續,其餘員工只能辭退。 很多網路公司倒閉後,員工除了損失工作,也損失認股的資金。當時,詹宏志做了很重要 的決定,即使已「彈盡援絕」,他以洽特定人買回的方式,退還所有員工認股「明日報」 的投資,而且還加計利息8%將股票買回。「明日報」總計虧損三億元,後續善後費用約 一點四億元,當時華爾街日報附加了明日報首頁的照片,報導「明日報結束營運,是台灣 網路公司截至目前為止最大的災難(casualty),也對其他單純只在網路上經營的媒體是 一大質疑。」 在結束前夕,詹宏志不用網路時代特有的電子郵件,而是向我要了全部員工的名單。他寫 了一封告別「明日報」員工的信,他在289封的信件上,一一的簽上他的名字,再交到員 工的手裡。 他在這封信裡,寫著:「在新聞的表現上,在網路特性的探索上,<明日報>工作同仁的 出色都讓我感到驕傲,你們沒有做錯什麼,錯的是下決定並籌措資源並做這件事的人」 網路先行者詹宏志的原生夢想「明日報」,最後被實體世界打敗了。黎智英如獲甘霖,接 收150位「明日報」的員工,就此開啟壹傳媒在台的十年風雲。 數位匯流先行者黎智英的夢想「壹電視」,也被類比世界打敗了。如今,又是誰要接收壹 電視的員工,又要開啟誰的時代? 夢之紀錄(下):從個人新聞台到個人電視台 「壹電視」及「明日報」的易主與停刊,是夢想的破碎。但到底是哪些夢想破了?哪些夢 想碎了? 兩場媒體夢的實驗,新聞獨立是共同的特色。2000年時,「新新聞周刊」在社長王健壯等 資深媒體人的經營下,為新聞獨立作最好的實踐,這股精神也因與 PChome集團共同創辦 「明日報」,而成為「明日報」新聞事業的靈魂。同樣的,黎智英雖然在設定媒體政策上 ,因為扒糞風格備受爭議,但向來尊重編採獨立,「壹電視新聞台」創台三年,黎智英對 新聞沒講過一句話,也沒有人敢來關說。 但新聞獨立不是實驗,它本來就是媒體作為第四權的本質。「壹電視」的全HD、數位化, 也還不是夢,它只是媒體產業的歴程,是工作。 「壹電視」的夢,是從黎智英邀請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譚家明,專程到台灣為新聞部上課 開始。 譚家明是香港第二十六屆金像奬最佳導演、最佳編劇,他導演的電影「父子」獲該屆最佳 電影,也曾以「阿飛正傳」、「東邪西毒」分別獲得台灣金馬奬的最佳剪輯。他專研電影 ,與新聞沒有任何淵源,同樣的,會中途想逃離電影院的黎智英,也與電影沒有任何淵源 ,直到有一天他約了譚家明見面。 黎智英向譚家明提出一個問題:新聞可不可以像電影? 溫文儒雅的譚導演第一時間,很客氣地說不可能,因為這是不同的影像概念。但黎不死心 ,雙方幾度聯繫,譚導演終於答應每星期六,專程搭機來台灣,為壹電視新聞部上「譚導 演的十二堂課」,限制名額,而且不准錄影。事後,我簽核譚導演的車馬費,只能說「好 貴」,但貴得有價值。 從2010年3月27日開始,我與其他主管、攝影記者,一起享用昂貴而紮實的「譚導演的十 二堂課」。他分析了各種電影的劇本、鏡頭運用、剪輯、音樂等要素,也拿我們實際拍攝 的新聞影片,當作範例檢討,一步一步推演黎智英口中的「電影版」新聞影片。 新聞與電影本質雖然不同,但有些新聞素材如人物或調查報導,用紀錄片的手法,更能有 動人的力量;新聞現場,一個鏡頭只是一個角度,透過如電影劇本般的詳細規劃,多機運 用,更能呈現事件的多面貌。 譚導演的最後一堂課,開列必看電影的清單。三年來,我就依譚導演與黎智英所搭起的這 座橋,看到每幅新聞的夢:在不公不義的新聞裡,看到卡爾.德萊葉「聖女貞德受難記」 的控訴圖像;在社會新聞裡,浮現奇士勞斯基「十誡」的人性掙扎;在哀傷的事件,想起 安哲羅普洛斯「霧中風景」,小兄妹的孤寂旅途。而在歡欣的愛情或得獎新聞,又是傳來 《萬花嬉春》裡,雨中「Singing in the rain」的歌聲。 詹宏志與黎智英大開大闔,前者創辦了全球第一個網路原生媒體,每天一千則新聞;後者 ,創辦了亞洲最數位化的電視台,連中國、日本都瞠乎其後。詹、黎二人都把夢想的門檻 拉得很高,做非常碩大的夢。 但在2000年2月的某一天,詹宏志在敦化南路的辦公室,和總經理李宏麟、我,三個人思 考個人在網路媒體的角色時,意外冒出了個人媒體的構想,「個人新聞台」這名詞於焉誕 生,隨後創造了華人世界第一個部落格社群。 「個人新聞台」滿足個人可以辦報的動機,是個人副刊,也是個人媒體,是每個人的小夢 想。2000年4月10日開台後,四個月內衝破一萬台,人氣與文章的華采,讓「個人新聞台」 光芒不下於「明日報」,米果等人在「明日報」創立的「五年級訓導處」社群,一時之間 ,讓民國50到60年出生的族群,彼此以「五年級同學會」相稱,蔚為流行,即是一例。 兩萬個「個人新聞台」的小夢想,集合成個人社群的大夢想。當「明日報」在2001年2月 要停刊時,台長們串聯向詹宏志請命,終於在PChome保留「個人新聞台」。即使它現在已 不再獨領風騷,但「個人新聞台」在個人媒體發展的里程碑,仍是重要的起點。 如果「個人新聞台」可以打破圖文的辦報門檻,在視訊媒體的發展上,是不是也可以打破 高昂的辦電視台門檻,而不必都要像黎智英花費上億元,才能創建電視台? 壹電視在今年年初即不斷研發,要打破電視台門檻的「個人電視台」。簡單的口號:你不 必像黎智英花費數億,也可以擁有自已的電視台。 不同於youtube的頻道功能,只是上傳影片的簡單陳列排序。「個人電視台」應具有像專 業電視的播報鏡面,可編輯的節目清單,可編輯的新聞畫面,也應具有數量豐富的數位新 聞資料庫可供分享。它的目標是:打破電視台的技術與資本門檻,讓每個人都可以辦電視 台,電視台也不再是被壟斷的媒體,就如同因為網路媒體的興起,平面媒體不再獨占發言 權。 最困難的技術在於播報鏡面。一個人在家裡最簡陋的環境,如何呈現專業電視台的播報畫 面?國外廠商做不到,我提出構想後,工程部門與合作廠商後來做到了,而且在家裡不必 準備綠幕或藍幕,一樣可以除去背景,再結合我們提供的播報模組或虛擬攝影棚模組,成 為最吸引人的電視畫面。壹電視後來也根據這項構想,申請了專利。 我們可以這樣想像,一個人或一個小公司,可以用「個人電視台」,開設富有特色的電視 台: ──各校園可以用「個人電視台」,架設各校園的「校園電視台」; ──自己可以當主播,把壹電視當天的新聞,重新排序,從不一樣的角度,播報重點全然 不同的晚間新聞; ──愛美的達人,可以開闢「美妝電視台」; ──自己當劉寶傑,開闢自己的「關鍵時刻」; ──各購物網站可以開闢「購物電視站」 ──公民記者可以組成「公民電視台」,全時段播報調查報導。 還可以想像:以壹電視作為母體,不斷提供新聞影片素材,以及不斷把成熟的技術模組化 ,提供給「個人電視台」的用戶。一個人只要一條網路線、一台電腦、一台家用攝影機, 就可以開設專業化的「個人電視台」,而且是直接架設在每天百萬人次瀏覽的壹電視網域 ,以及已有五十萬人下載的壹電視新聞台APP之內。 這是何等豐收的時刻:上百家、上千家,甚至上萬家的電視台,呈現各家爭鳴的觀點。原 本因為資本與技術,而被財團壟斷的電視台,一夜之間成為公民社會的表達利器,而不是 政黨或財團獨占的媒體工具。 或許,有些先進可能會認為這沒啥價值,因為現在網路上到處是上傳的影帶。也或許,在 類比的有線系統台上架,是可以計算收益,但「個人電視台」這種夢想,是無法在金錢的 天平上秤重。 台灣不缺夢想,感謝壹電視裡敢作夢的夥伴們,一起作這些無法秤重的夢。 聽到太多人想買動產、不動產,又有誰要買夢想?願意和壹電視一起作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75.148.178
文章代碼(AID): #1GTZ0pDU (Media-work)
文章代碼(AID): #1GTZ0pDU (Media-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