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北科大技術博士 實習兩年才有學位

看板PhD (博士班)作者 (ggg)時間12年前 (2012/10/13 23:00),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tainanuser (南南南)》之銘言: : 這一則新聞真的是新聞?記者大概沒有去追,北科大為何要轉出博士班的三成名額? : 博士班畢業門檻,為何要以技術報告取代SCI論文?這對記者來說,或許太難了些... ........ : 當然後來技術報告取得博士學位,這個被教育部長在後來的新聞中否決掉了,我想教育 : 部大概也知道這個現象,如果一開先端,恐怕後面會有一堆學校跟進,最後演變成... : 博士學位更加貶值.... : : :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17885 : : 北科大技術博士 實習兩年才有學位 : : 2012/10/12 : :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 : 為縮短學用落差,台北科技大學採取創舉為博士生加值。北科大和金屬工業研究中 : : 心簽訂合作計畫,未來要送首度招生的「技術博士」到金屬中心實習,且要滿兩年 : : 的工作經驗,才能取得博士學位。讓博士生不只懂研究,更能與企業界連結。 ..... : 推 mzac1b:當民眾不想念的時候 學校和教育部還想擠些怪招 10/13 11:30 : → mzac1b:讓這些學校系所繼續存活.. 10/13 11:30 : → francej:教育部長說實在也是不夠深謀遠慮. 像這種企業主管跑來唸博 10/13 15:15 : → francej:班的,反倒不用擔心人家畢業就等於失業. 對於提高博士就業 10/13 15:16 : → francej:率事實上是有正面幫助的 10/13 15:16 : 推 MasonT:加速學位貶值罷了.. 10/13 17:07 : → puec2:對於提高博士就業率有正面幫助?我有沒有看錯? 10/13 17:16 : → puec2:我在一群得癌症的小鼠裡面放幾隻健康小鼠,然後給藥 10/13 17:17 : → puec2:發現整窩小鼠的存活率提高不少 這樣算是藥有效? 10/13 17:17 : → joeism:我有興趣知道的是:這樣一來沒有人幫教授發paper,需要升等 10/13 19:44 : → joeism:的他們究竟怎樣看待此事?敝系最近也搞了個很OOXX的program 10/13 19:47 : → joeism:http://ppt.cc/uA0t 10/13 19:48 : → Hadoop:對早已經升等的老人沒差啊. 主要會被影響的是助理教授 10/13 20:04 : → Hadoop:到時助理教授應該會被當成博後用,要幫副、正帶學生寫paper 10/13 20:04 : → Hadoop:寫的paper副、正都要掛名這樣. 10/13 20:05 : 推 joeism:沒錯,推動這的主要都是大老… 10/13 20:05 : 推 tyue:南大說的很對...有同感...給個讚 10/13 20:31 : : 北科大會推動的理由,應該就是沒有退路了,博士班入學如果少於七成,就會被減招。 : 學校想法應該就是,與其被教育部收回名額,不如轉給企業老闆,之後老闆拿到博士學 : 位,還可以回學校兼課,學校可以拉拉關係,建立企業捐贈減稅的機會... ============ 南大對現況博班招生的錄取率疑慮是正確的. 像 joeism 提的學碩博七年一貫, 也是時下吸引學生唸博的流行辦法. 問題的重點是做研究需要人力與技術力. 沒這些人力關鍵的技術突破就會做不好. 像 國科會深耕工業基礎技術專案計畫裡的這個項目, 這個擬定的人設了第一題 是模擬分析技術, 構想很好. 但令人想起當年發展 IDF 戰機時一直都聽到航太 系的參與人員一直想要有個全戰機在電腦裡的力學與材力模擬系統. 但那時代所 有新的航空飛機都需經風洞測試, 電腦全模擬還沒那麼管用. 雖然 IDF 戰機幾 乎是引進改造的(因為老美不給大動力引擎, 需要減裝減重, 所以需要複合材料 與材力應力分析), 實況是沒那種道具全電腦模擬. 那個時代的 INTEL 造的 chip 都是先做出大板子的 MSI 電路, 功能驗證對了, 試用都可以了, 才濃縮出 VLSI chip (CMOS VLSI 還得再減再簡化), 不像後來 的 CAD tool 慢慢發展出來, 現在的工程師幾乎可以靠工具與現成模組(當然要 繳智財錢)進行設計與模擬測試. 以現實言, 這些 CAD 道具都是那些國外大公司 累積能力與發展後做出來的, 台灣這些小公司就不容易累積起來, 只能花大錢引 進. 要累積這種模擬分析工具的研發人才就需持久投入. 而台灣的難題是要能先用半 現成的部份低端工具先賺到錢, 然後才能投資高端工具多賺回一點資本, 若不分 紅就能再投入產業需要的人才, 才能彌補自己欠缺研發道具的缺點, 就是要在能 力不齊全之時一面賺錢, 一面養產業需要的研究人才. 這種狀況, 對落後地區, 又只有中小企業規模, 當然是很難很不容易. 所以這一題就只能靠經濟部養的研 發法人養人, 而要養人就得找年輕的能人培養. ========================================================================== 4.全電化都會運輸系統基礎技術 (1)大功率電動車輛用馬達與驅控系統之電、磁、機模擬分析技術與熱管理技術,及其 測試驗證及診斷技術 (2)核心元件自主化及材料高質化: - 馬達與驅動器系統性能整合之耦合技術 - 散熱分析與熱管理技術:減少散熱系統耗能與體積 - 馬達與驅控系統振噪/熱傳測試與診斷技術 - 高導熱性馬達材料技術:熱傳導率K 值 - 功率晶體(power IC):崩潰電壓、電流、解角器(resolver) 至於第二題, 列的是核心元件自主化, 會碰到的關鍵問題還會更多. 像馬達與驅動器系統性能整合之耦合技術這道題. 當年在成大時因為做過馬達的脈波 調變, 那是一種簡單基本的變頻技術, 開始做著玩時, 雖然用了鼠竉式繞組的自激直 流馬達, 可以用脈波調變供應不同直流電壓與電流, 直接就能用鍊條驅動腳踏車. 但 廠商改用其自製的摩特車變速箱與直流馬達時, 還是不能只靠固定比的變速箱做直接 驅動. 印象中每次把電動摩托車拉到鐵路地下道再轉進台南後火車站的那個上坡時, 那輛廠商測試的電動車, 在沒慣性衝力下若在斜坡下靠靜止啟動硬上, 十之八九就會 耗盡電力還到不了成大光復校區. 主要原因就是當年台灣雖有日製49cc自動珠盤離心 變速的小機車, 但台灣就是無法自製那個自動變速裝置, 想買也買不到, 所以啟動扭 力不足. 當時就是要一個不用變速箱(台灣沒此技術也沒資本, 有資本的就找日本引 進整廠機車製造, 但無法外銷)的直接驅動裝置才想到這種直驅電動車. 大陸時下流行的電動機踏車有一種是輪殼直接驅動, 使用目前磁碟機上常用的線性馬 達(也是脈波調變)直接驅動. 像這些不同技術, 台灣的困難都是自製率與成本.若要 追上還要要求突破創新, 那就是要投入研發, 此時具學習能力與熱心年輕的研發人才 必不可少. 台灣的悲哀是搞到賺錢本事低落, 才想回頭離開抽象數P 回到關鍵技術突破老路時, 才發現整個人才培育已經都快爛到無法提振人心了. 而專門技術人才還真是缺人. 所以, 這件事從另個正面去思考吧 ! 數P 造P 竟然弄成此種學校無法被信任的僵局.

10/13 23:31, , 1F
未看先推薦盤革命
10/13 23:31, 1F
哈! 倒是可以說一段經歷過的鍵盤與顯示幕革命. 以前要用電腦是要打卡的. 打卡機上的鍵盤附有一個磁鐵, 磁鐵下有個包在真空玻璃 管裡的磁控簧片, 這種磁簧開關很貴, 沒有接觸火花, 所以也沒有跳動的bounce. 一 鍵就是只有一個訊號, 卡片就被打上該鍵的 IBM Card code. 電傳打字機(Teletype)因為當兵用過非常老爺的打字電報機, 知道那裝置是可以用電 話線串列傳送字碼的訊號. 但實驗室的老爺電腦沒串列界面, 只有紙帶機, 所以電傳 打字機跟打卡機一樣是拿來打字產生打孔紙帶的. 那時代的課本解釋說按下鍵就會由邏輯電路的 encoder 產生字碼訊號送出來. encoder 就是一鍵一線進,多個2進碼出. 照課本概念做成電路幾乎無法化簡, 除了複 雜, 麻煩的是鍵不按下時, 輸出是啥? 所有鍵盤的輸出是否該併在一起輸出? 萬一兩 鍵同時按下時, 結果是甚麼? 那時代做中文輸入的真個頭大? 有一天, 實驗室老板花了九牛二虎力動用管制的外匯郵購了一台沒有機殼的 ASCII Terminal Kit 要組裝. 仔細研究了電路, 發現是用微處理機代替 random logic, 使 用縱橫線掃瞄鍵盤的壓著開關解決了那個鍵盤輸入的 key bounce 與複雜 encoder問 題. 這真是個巨大的鍵盤革命, 很便宜普通的薄片導電接觸就能完成鍵盤開關設計, 還能做到多鍵同時按下的編碼問題, 也就是後來的 PC 可多鍵輸入鍵盤, 更是當今流 行的 iphone 多指觸控. 改用 RAM 代替了 ROM 存放可替換的 display pattern 後, 就做出了現在的點陣顯示(raster scan type dot bit graphic display), 也就有了 中文的顯示幕與終端機. 最早的中英文兩用顯示終端機是 1974 能自行組裝微電腦, 利用現成的磁碟存字形. 1978後才有接大型主機有連線能力的中英文終端機. 1985才有取代終端機的IBM相容 中文PC外銷. 從研發有突破結果到有產業支撐需要10年的持續努力. 這十年之前造 了一個國家博士, 在這十年最相關的領域也只多造另一個國家博士. 1985之後, 相 關的博士才增產, 但很不幸在缺人急迫下, 量產的都是理論抽象博. 到現在2012年 資訊電子產業在目前最需的產業領域裡是產學有落差的. 所以, ICT 產業直直落. ========================================================================== 現在的問題出在學校必須給教師儀器設備, 支援人力, 實驗室運作經費等才能讓教 師維持在跟上世界水準, 才能給學生獲得最先進的知識與技術. 但這些支援人力並沒有專門的職缺供應, 一直都是靠著學生參與, 才能勉強獲得所 需的技術人力. 如果學校連儀器設備都沒有, 那還得利用政府設立的研究法人或業者合作, 提供昻 貴的設備與材料才有進一步到實務性的研發成果. 整個學生教師與研發法人的所有出路, 都建立在會由法人的協助築出產業, 能有夠 競爭力的產品到世界行銷, 獲得整個研發支援集團能再持續成長存活的資源. 如果以 "全電化都會運輸系統基礎技術" 的項目言, 想要有這項的工業能力, 現實 的問題就是那樣擺著, 成敗就會是有沒有這樣的人才出來造出局勢?

10/14 20:52, , 2F
IDF....這一段根本不知在講啥 XD
10/14 20:52, 2F
(1)大功率電動車輛用馬達與驅控系統之電、磁、機模擬分析技術與熱管理技術,及其 測試驗證及診斷技術 這道題講白一點就是發展一套電腦輔助設計的 車輛用馬達與驅控系統. 現在把整套飛機的圖紙塞進電腦, 畫出所有3D外形, 把每個外形受力的分析模擬計算 出來已經是可以的. 台灣造IDF戰機時, 航空系教授就是想要有這樣的一套道具, 好 做組件的空氣阻力與材料應力分析. 不過, 那時代還是做比例模型的風洞模擬. 想要 有個全電腦化的輔助設計, 那是需要長久時間一再累積改進的, 別人可能不肯輕易的 賣出來. 這種道具還得匹配很多相關的其他儀器與設備才能打造出來, 最大的難題會 是沒有成功的作品, 就沒有值得積累待傳承的知識與技術要靠電腦記憶與處理. 不過 有心想做就已經算是肯投資在這一塊了. 正確的做法是有實驗量測然後靠理論公式與 電腦計算做較廣面的估算, 再經實驗量測驗證, 逐步建立可降低實測次數的模擬. 怕 的是政策因成果未能達應用面就因經費問題把這種計劃逼死了. ※ 編輯: ggg12345 來自: 140.115.4.153 (10/14 22:02)
文章代碼(AID): #1GUO7wzK (PhD)
文章代碼(AID): #1GUO7wzK (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