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ECE PhD 四年的心得與建議
# 關於我
我在美國中部某學校 ECE 唸博士班,做AI/ML相關的研究。到今年暑假結束滿四年了
,研究的進度與博士班也到了尾聲,我想把這個過程的一些心得與建議寫下來。也許
會對一些想申請/正在申請/剛開始就讀博士班的版友有些幫助。在長途飛機上寫,不
知不覺寫得有點長。覺得太長請自行左轉了。
# 大學生涯
## 大學前的程式設計經驗
我在念大學之前,完全沒有程式設計的經驗,在大一與大二的基礎程式設計(C++)與
理論課上的蠻辛苦的,同班的同學中,總有一些相當早就開始接觸程式設計的同學們,
對比他們在課堂上的輕鬆自如,我也只能算是勉強維持一個中段的成績。當時的我是害
怕寫程式的。面對大一大二的課程除了壓力與挫折外,實在談不上什麼能有興趣。
## 英文程度
我是一個傳統公立學校訓練出來的學生。在大時代的背景下,爸媽也送我到課後的地區
英文補習班,但是家裡的經濟關係,大學之前沒什麼出國與旅遊的機會。英文在升學階
段對我來說,只是應付學校的考試。聽讀與寫大概在普通學生的平均之上,雖然英文學
測滿級,但口說完全不行,這也反映在我兩次托福考試,口說都沒有超過20分。
## 轉捩點:大三的選修課程與大學專題
我對寫程式的興趣大概是從大二下到大三下這三個學期的選修與專題培養出來的。從大
二下開始,擁有一定的選修自由度,而且自由度越來越大。在能夠自由選修下,我選了
幾門自己覺得有趣的課程,對比大一的基礎程式設計,著重解題與枯燥的資料結構。選
修的課程著重用程式做出一些領域中的應用,像是電腦視覺可以自己寫渲染3D模型的程
式、平行程式設計學寫CUDA真正體驗到一個程式被硬體加速、網路安全的作業練習找出
安全漏洞與寫修補程式。除了選修之外,在必修的計算機架構自己做了一個 CPU
pipeline 、與編譯器理論中做了一個小 compiler ,都讓我非常有成就感。其實課程
內容與程式作業一點都不輕鬆,動輒上千行的程式碼。但是我第一次體會原來大一學的
理論與資料結構是真正「有用」,然後才漸漸感到「有趣」。我的 GPA 大部分是這個時
期拉起來的,過完這三個學期已經穩定在班上前三名。
## 交換學生時期
能在大學的時期去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 (ETHZ) 大概是我人生中最棒最有價值的體驗沒
有之一,還走了一圈西歐,對我的人生有著承先啟後的影響。我當時的 GPA 與勉強夠用
的英文幫我爭取到這個學院唯二的機會。我被ETH上課問問題與學生參與討論的氛圍徹底
震撼,這段短短的海外生活體驗打開了我的視野。申請交換的動機是因為分散在不同大
學的高中朋友們,都積極參與交換計畫,我深受他們的影響。也很幸運在大學班上也碰
到一群人一起努力。但我的英文並不突出,尤其是托福這種考試對普通家庭與公立學校
出身的我相當不友善。但運氣很好,我的托福分數都剛好過了門檻。瑞士在當時並沒有
很多台灣人,因為英文口說不好,交換時發生過很多丟臉的事,但只要有勇氣不斷的去
嘗試,那些終究會過去,而且會越來越好。文化背景、母語、口音、不同的世界觀都是
溝通的障礙。即便到現在,工作以外的英文閒聊,對我來說依然是挑戰,但這是常態且
相當正常,接受差異、包容、保持禮貌與微笑可以化解尷尬。因為這段交換學生的經驗
,讓我體驗海外獨自生活煮飯社交,使我後來在美國的博士班生活更加順暢與自在。
# 碩士:初嘗研究生活與挫折
對比很多在美國碰到優秀的同儕,大約在大三就出版自己第一篇論文,早早備齊自己的
GPA、研究成果與英文檢定。我一直到了蘇黎世聯邦理工,與那邊的老師和助教們交流,
才發現 GPA 在大學後半段已經不再重要,擁有研究成果更有機會撬開更多門。所以我
研究生涯開始的很晚,真正開始全力投入研究是交換之後、當完兵、修完碩士班的學分
,更準確來說大概是碩一升碩二的暑假。我的數理、程式與英文的資質普通,加上這麼
晚開始,研究的初期並不順利,從題目的發想、設計實驗、寫做實驗的程式、製作圖表
、到英文論文寫作,每一步都非常的挫折,看著同學一個接一個畢業,我一直到碩三才
把第一個研究投稿到普通的期刊會議上,黯然的跟學弟妹們一起離校。此時已經26歲,
如此普通的資歷並不足以支持我申請上好的學校,加上挫折的研究經驗讓我決定離開學
校的研究環境。在當時指導老師的引薦下,以第十號員工加入對岸新創,開啟中國新創
戰士的副本。
# 碩畢後的工程師生涯
## 第一份工作的抉擇
加入中國新創是我人生中最掙扎的決定。碩畢後面試基本上很順利,手上握台灣各大廠
的 offer。當時我拿著中國新創的 offer 回台灣某廠 compete ,某廠的主管連理都不
理,只說一句一律封殺中國回來的工程師。當時年輕的我確實有被嚇到,現在覺得那個
主管真蠢還好沒去。最後手上剩下聯發科與中國新創的抉擇。我很感謝當時聯發科的主
管與處長,看完我的論文後親自打電話給我,邀請我加入。在做決定的當天,我一個人
到廟裡走走,坐在廟堂的榕樹下。也許是被某廠的主管激到、也許也是新創老闆們的誠
意與熱忱、也許是前一段交換的經驗告訴我台灣很小要走出去。離開廟的時候我決定去
一個完全陌生沒有 connection、沒有朋友 、一直以來對台灣不友善的地方挑戰。對聯
發科感到很抱歉,我到現在對他們還是有很好的印象。如果當時選擇聯發科,現在應該
有房有小孩了xD
## 中國科技環境
當時我的工作就是延續老闆們在美國念博士班時期的作品,並產品化。產品也與我的碩
士論文高度相關,因此並不陌生,雖然工作很緊湊,產品壓力也很大,但演算法的部分
很快就上手。中國的生活,網路管制與到處都有的安檢讓我非常的不習慣。當時中國正
值共享經濟與電商的巔峰。各種打車平台、共享單車在市中心隨處可見;天貓、美團、
京東、淘寶、拼多多更是我成為我消費的主要平台與下班後撿便宜的娛樂。在研究方面
也正是中國起飛的時代,中國各大公司與研究單位,在當時還沒有貿易戰的背景下,無
不瘋狂囤積 GPU。我們的公司也因為中國的巨量資本快速發展,公司內更是有許多中國
本土的優秀工程師,非常務實的把產品打磨出來。中國的科技業與資本狠狠的上了我一
課。我在中國看到了許多身在台灣看不到的面相,讓我更謙虛的面對對岸。這些衝擊也
讓我思考身為台灣人,該做什麼才能把我們有限的資源槓桿出最大的效益,避免與大國
做資源上的競爭。專注產品的過程也讓我累積許多想解決的問題,但是在公司並沒有時
間與資源投入研究,於是讓我產生回學校做研究的想法,也想要讓自己人生慢下來。下
決定的時候已經是28歲,我心裡清楚這可能是最後的機會了。
## 一邊工作一邊申請博士班
我第一時間跟大學的恩師討論了一下自己的想法跟想研究方向,很高興老師沒有忘記我
,也還願意理我,甚至願意幫我寫推薦信找connection,讓我原本平庸、不相關(轉領
域)且已經被中斷兩年的研究經驗被美國大學看到。當時還在中國當新創戰士,晚上九
點下班再寫 SoP,週末九點下班搭高鐵去趕隔天好不容易插進去、別人轉讓的托福考試
位置。亂七八糟考了個 80 分,剛好過少部分學校的 79 分門檻,還正好碰上疫情年免
去 GRE 。如此亂來的規劃與履歷,當時邀請某個前輩幫我寫推薦信,還被前輩洗了臉
說:申請美國博士班是很競爭的,不是這樣隨隨便便就申請上的。我也只能一鼻子灰的
陪笑,繼續厚臉皮的拜託前輩幫忙。坦白說,我到現在依然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美國博士
班指導教授願意收我,甚至 offer 一個大齡且研究平庸的我一個 GRA + fellowship
的 position,尤其是在美國看到非常優秀且年輕的台灣與中國直博的同學後。
申請上博士班後我向中國老闆提了離職,前老闆大我三歲,在學時拿了最佳論文獎與各
種榮譽,28 歲博班畢業創業,隔年榮膺富比士30歲以下新創之星。我很感謝前老闆,
得知我申請上博士班後,雖然錯愕,但他推掉忙碌的行程,撥出寶貴的一個小時跟我說
他以前念博士班的過程與後來創業的心路歷程,並提醒我心理健康的重要,那些故事與
建議到現在依然受用無窮。還記得最後一次走出科技園區,我特別停下來看著我們從十
人到百人的辦公室,還繞過去園區內當時相當低迷的螞蟻金服,停下來想了很久,但我
依然很慶幸我當時決定來中國開了地圖。
# 開始美國博士班生涯
## 初探博士班
在決心申請博士班之前,我其實已經花了很多年在打聽各種博士班的消息,從最基本的
老師領導風格、畢業標準,到學長姐畢業後的就業、實驗室的經費狀況、念博士班的真
實生活。加上大學同屆的在美國同學,大部分博班都快畢業了或是碩士畢業在就業。與
他們聯繫後,我自認為對美國的真實情況有相當的掌握,對美國的生活沒有抱持不實際
的想像。在研究上,當我剛離職回台灣馬上開始著手研究,八月踏進美國的實驗室就全
力衝刺第一篇論文,並把生活的雜訊降到最低,成功在第一年就衝出論文投稿。在經濟
上,我把兩年工作的積蓄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當成滋潤我博士班生活的預備金;因為爸
媽接近退休,另一部分留在台灣備用。但即便自認為做了相當充足的準備與心理調適,
博士班的修課、作業、研究、與適應新的生活模式依舊帶給我很大的壓力。如果中國新
創戰士壓力是10分,我想前三年的博士班生活,在作業、研究、經濟壓力、找實習與國
外生活的各方夾殺下,壓力指數大概是9.5分。看著同齡同學早早碩畢賺大錢換車買房
的心理折磨,自己的研究跟銀行戶頭都還是一坨大便,那痛苦指數可以再加倍。如果不
是之前一個人到瑞士交換學生、腦袋進水去當一般兵、研究卡關的碩三與中國新創戰士
的磨練,我想這個生活真不容易堅持下去。如果你也在這個階段,一點都不孤單,強者
如我的前老闆當時也相當脆弱,照顧好心理健康,找到自己的心靈安全網。準備好最壞
的事情發生與退路,抓好自己的底線與停損點。覺得很難過的時候,告訴自己每次呼吸
都值得被稱讚。
## 美國科技業環境的改變
第一學年結束的暑假,我很希望可以到公司去實習,一方面緩解經濟壓力,另外一方面
也是沿著同學們的美國讀博經驗,到公司可以有更多的研究機會與運算資源。沒想到碰
上美國軟體業狂歡的謝幕,軟體業大裁員與股市崩跌。連帶的軟體巨頭的研究經費大幅
縮減。雖然連續兩個暑假找到了實習,但公司研究的自由度已經大不如前,導致我研究
進度被實習中斷,公司做的專案又無法發表學術文章。在公司也無法掌控做的題目是不
是與自己博論相關。後來發現,能發表的公司單位都只有持有運算資源的特定組跟人,
沒有 connection 實在沒機會進去蹭一蹭。眼看著我在學校的博論進度岌岌可危。沒得
蹭只能靠自己,我決定把控制權抓回自己手裡,博三後果斷留在學校專心做研究,拒絕
return 與所有面試實習的機會,專注在自己的學業上,思考怎麼用學校有限的運算資
源生出研究與論文。
## 博士班中段
把公司的專案收完尾已經是博士班三年級下學期,我仍然只有那篇博一發表的論文,研
究進度大幅落後同屆博士班同學。幸運的是,我的博士班修課終於修完,加上果斷放棄
公司實習後,又回到可以全力投入自己研究的狀態。鼓起勇氣做出改變後,運氣似乎也
回到我這邊。找到了一個好的題目跟方向,加上在學界碰到很多很棒的研究夥伴,與之
前積累的經驗,在一年內又衝出兩篇投稿論文。讓我帶著三篇論文完成博士班第四年,
順著股動力一口氣通過了 proposal ,只剩下最後的博士學位口試。終於可以喘口氣,
對自己說一聲:辛苦了!終於也走到這了!
世界的趨勢改變得很快,前人的經驗兩三年後常常不再適用,請鼓起勇氣去探索並嘗試
當下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模式,勇敢的做出改變與取捨,替自己的決定負責。
## 博士班最終章未完
博士班進入尾聲,雖然沒能在四年完成博士學位,中間的高低起伏與偶有的驚濤駭浪,
讓我帶著目前的成果進入第五年,已經很知足了。博士班的第五年只剩下一個題目,另
一個正在計畫投稿。雖然終於看到博士班的盡頭,我的博士生涯還沒結束,因此我想這
篇文只是一個過程中的感想。不知道幾年後回來看這篇文會不會覺得自己很傻很可愛xD
# 後記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順利畢業,預計將滿 33 歲。這十年換了七個城市,雖不是流
離失所但也稱得上顛沛流離,讓我更珍惜當下。看著我完成一半近百頁的博士論文,與
銀行戶頭裡搞笑的數字,回想這十年,再看看碩班畢業就到大廠報到然後買房成家生小
孩的同學們。這一路上的辛酸與犧牲,讓我實在說不上這些經歷比起碩畢大廠仔多值得
讚許。我很感謝經濟普通的爸媽沒有給我很多的壓力,讓我自由發展。這些經歷確實讓
我看到不同的風景,博士班也確實打開了我以前觸及不到的工作。每當爸媽從靈魂發問
:為什麼不願意好好在台廠打工,生活也很不錯啊?以前血氣方剛會頂嘴回去,但現在
我居然回答不出來了。錢在過了某個年齡後變得重要,爸媽退休了需要錢,也不斷地在
變老,我也被期待成為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柱。未來人生的挑戰也並不會因為有博士學位
而變得容易。
# 誌謝
我十分感謝爸媽保持身體健康,雖然他們對於我的決定充滿問號,但依然支持我做的每
個決定。感謝女友願意在我博士班中,狀況最差的時候把我打撈起,願意與我走入關係
,辛苦的維持這段遠距離的感情。感謝許多在世界各地深耕的朋友,走過路過都順路來
找我吃飯聊天。感謝許多網路上素昧平生與會議上一面之緣的博士班前輩們,撥出一點
時間跟我聊天分享經驗。更感謝我的研究合作夥伴們。是你們支撐了我,這篇文是給你
們的。這篇文也是給未來想/或正在挑戰學術的版友們,希望對你們有點幫助。最後感
謝我博士班的指導教授,每每在關鍵的時刻指引我,拋出問題讓我思考並尊重我最終的
決策。她的身教與言教是我在學術汪洋上漂泊的指北針。
# 最後的最後
看完這篇長文,我想有些人可以猜出我是誰,歡迎主動聯繫我找我聊天,但請版友們高
抬貴手,不要公布我的個人資訊,十分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8.140.138.239 (新加坡)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hD/M.1745422641.A.305.html
推
04/23 23:38,
7小時前
, 1F
04/23 23:38, 1F
推
04/23 23:48,
7小時前
, 2F
04/23 23:48, 2F
推
04/24 00:34,
6小時前
, 3F
04/24 00:34, 3F
PhD 近期熱門文章
10
35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