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靜默無聲中,仍有表達意義的方法:中正戴浩一的手語語言學

看板TW-language (臺語板)作者 (茹絮夢)時間3年前 (2021/05/23 15:10),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1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https://humanityisland.nccu.edu.tw/haoyi_tai_/ 靜默無聲中,仍有表達意義的方法:中正戴浩一的手語語言學拓荒之路 2021年5月19日 https://i.imgur.com/HCbS1cd.jpg
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戴浩一是臺灣手語語言學研究的推手,於2010年獲得臺灣 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並於2020年獲得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創校200週年語言學系傑出校友 獎。 攝影/黃國彰 每天,我們說話、聆聽、書寫、閱讀、表達、理解──這些尋常可見的語言經驗,奠定了 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人類生理感官與認知功能的一大成就。 為了理解語言的奧秘,語言學家一方面收集、分析語料,以科學的態度尋求語言的結構、 法則,探索人類語言(包含口語、手語)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他們也關心語言的差異性 與多樣性議題:即使身處同一個語言的社會,一個人運用語言的方式,仍可能因為年齡等 生理差異,或認知功能、社經地位的不同,產生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2010年獲得臺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的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戴浩一,同時也 是該所的創所所長,他習慣敞開研究室門窗,讓嘉義民雄的山間涼風穿過校園林木,直接 吹拂進來,任桌上文件隨風起舞也不要緊。 戴浩一自述,二十五年前從美國返臺,他除了繼續過去長期投入的漢語語法結構研究,更 積極投入臺灣語言學界較少關注的弱勢族群語言,包括:聾人使用的手語、高齡者語言退 化、以及偏鄉孩童閱讀能力發展等議題。 「回到臺灣這塊土地,我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年屆八十的戴浩一爽朗地說。 「臺灣手語語言學」的開拓者 https://i.imgur.com/430onq9.jpg
手語與口語一樣都是人類的自然語言,圖為臺灣手語 -「手語」。 圖片來源/手語語言學台灣研究中心 說話、聆聽,這是多數人所熟悉,倚賴聽覺感官與發聲器官的「口語」。相對而言,聾人 所使用的手語屬於視覺語言,一種「看得見」的語言。看著電視螢幕上的手語翻譯員,從 未踏入手語國度的人或許很難想像,那些精準而俐落的手勢,如何在一片靜默中有效傳達 訊息?你是否也曾好奇:手語的元素與規則是什麼? 直到1960年代,美國語言學界才開始正式將手語視為人類自然語言,進行系統性的手語研 究。戴浩一於1995年返臺之初,發現臺灣手語的研究仍不夠充分與全面,便開始組織研究 團隊、蒐集語料、建立資料庫,分析臺灣手語的詞彙與語法。 https://i.imgur.com/11CRGfh.jpg
戴浩一的手語研究團隊在中正大學建立了臺灣第一個手語語言學研究中心,也參與、編纂 了台灣手語線上辭典(Taiwan Sign Language Online Dictionary)。 攝影/黃國彰 在國立中正大學蔡素娟教授主導下,戴浩一也參與台灣手語線上辭典(Taiwan Sign Language Online Dictionary http://tsl.ccu.edu.tw/)的編纂工作,並與其他國家的手 語進行跨語言比較,對臺灣手語研究、教學做出開創性貢獻。為了建立國際學術交流平台 ,更於2015年在中正大學設立臺灣第一個手語語言學研究中心。 臺灣手語一二三,帶你走進手語世界 https://i.imgur.com/mwTspEw.jpg
手語不單是比手畫腳而已,圖為臺灣手語 -「栽培」。 圖片來源/手語語言學台灣研究中心 就像華語、英語、日語等常見的口語都具備一定的語言規則,各國手語並非純粹任意、毫 無規範的比手劃腳,而是同樣擁有一套由語言社群(共用同一種語言的群體)約定俗成的 詞義指涉、文法規則。遵循這些語言規則所打出來的手勢序列,才算是「打手語」。戴浩 一統整多年研究成果,為我們介紹幾項關於臺灣手語的基本知識。 Q1:臺灣手語有一套「標準規範」嗎? 手語、口語都具備一定的語言規則;但語言在實際使用時,難免浮現個人、地區差異。就 像臺語口音可以分成海線山線,在臺灣手語中,某些詞彙的打法有南部、北部差異;同一 個地名,對於當地人、外地人也可能有不同打法。至於個人差異,就像口語一樣,在不影 響溝通的情況下,手語也接納每個人不盡相同的語言使用風格。 其實,臺灣平常使用的「臺灣華語」,與1920年代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規範的「標準國語 」已不完全一致,多數臺灣人也不會受到「標準國語」所桎梏。相對而言,並沒有所謂「 標準臺灣手語」,其實我們也不應把臺灣手語規範化,而須尊重所有聾啞人士的自由表達 。 臺灣自然手語的構詞、語法都與中文不同,然而臺灣啟聰學校為了教學方便,在課堂上使 用所謂的「文法手語」,是將中文文法硬套用在手語上,對聾人而言,等於是要另外學習 的第二語言,會造成他們學習基本學科的阻礙。 Q2:光憑手勢變化,也能表達和口語一樣複雜的觀念、意涵嗎? 語言的奧妙在於「透過有限的詞彙、語法,表達無限的意義與概念」。以口語來說,人們 能透過聽覺/發聲器官,接收/發出各式各樣的語音元素(如子音、母音、聲調),並依 照各語言的語音、組合規則,形成不同意義的詞彙,再透過語法規則,進而組合成不同意 義的萬千種句子。 不熟悉手語的人,可能會以為手勢的組合很有限,所能表達的意義、觀念也勢必受限,但 其實並非如此!手語詞彙的基本對比元素,至少包含4個手部參數(manual parameters) :基本手形(basic handshape)、位置(position)、移動(movement)、手掌面向( palm orientation)。另外,還有臉部表情、眼神、蹙眉、頭部移動等非手勢(non-maual )成分。 整體來看,臺灣手語的「基本手形」有多達62個,「位置」更多達22個,加上手勢在立體 空間中的移動,得以組成無限多的詞彙,可見手語與口語一樣,得以傳達無限意義。 https://i.imgur.com/t95pNU0.jpg
手語和口語一樣,皆利用基本元素的對比,做出千變萬化的意義表達。「藥」和「毒」兩 個手語詞彙的打法,基本手形和位置都一樣,兩者的差別只在「移動」:「藥」是在手心 劃圈;「毒」則是向下碰觸手心。另外,不只有手勢而已,臉部表情也能表達語意。 企劃腳本/林義宏 美術設計/林柏希 Q3:為什麼聾人、手語翻譯員打手語時,表情總是那麼豐富? 臉部表情、頭部動作,可說是對應於口語的「語調」(intonation)。就像一般人會使用 抑揚頓挫的發音變化,來表達肯定、強調、疑問、驚訝等語氣;在手語當中,點頭表示肯 定、搖頭表示否定;猶豫或不確定時,稍微點頭幾下表示「有可能」;將頭前壓、蹙眉、 眼睛睜大的組合動作,則帶有疑問、徵求對方回應的意涵。一般人少有機會看到聾人們彼 此溝通,只有在電視台轉播時才會看到手語翻譯員打手語。其實,聾人打手語時,表情可 能更為豐富。 Q4:手語如何活用視覺語言「3D立體」的特性? 倚賴聽覺的口語,是線性的語言;手語則是「3D立體」的視覺語言。透過這項優勢,手語 能將一個句子的主詞、受詞、以及兩者關係,直接圖像化地呈現在立體空間當中。以「動 詞」來說,臺灣手語和各國手語一樣,都包含三種不同的動詞:普通動詞、空間動詞、呼 應動詞;後兩者更充分運用了手語的視覺性: 「空間動詞」是透過手勢具體呈現句子主體的移動路徑,比方說「一隻狗跑進房子」的手 語打法是依序在不同位置打出「房子」、「小狗」,再以雙手各自比出兩者的代形詞,劃 出小狗跑進房子的路線;一個動作事件的圖像,直接立體地躍然眼前。 「呼應動詞」是利用動詞的移動方向,表示主詞與受詞之間的關係,比如「爸爸打弟弟」 的「打」,如果不小心把移動方向比反,可會就變成「弟弟打爸爸」。 https://i.imgur.com/KHWqkVi.jpg
手語和口語皆屬於自然語言,感官途徑的差異,造就了兩者不同的表達方式。從構詞規則 、句法結構,到社群文化,手語都具備自成一套的語言特徵,這是許多「聽人」平時不會 注意到的世界。 企劃腳本/林義宏 美術設計/林柏希 正因動態影像才能真正呈現手語「3D立體」的特徵,臺灣手語線上辭典決定採用錄影形式 呈現,同時提供中英文雙語解說,以及中英文關鍵詞、手形、位置等多種查詢功能,供國 內外手語研究者、民眾查詢,以及自學之用。 Q5:臺灣手語和哪個國家的手語比較相似? 世界上所有手語,在語法結構上都有相似之處,但個別詞彙的打法各有不同。從詞彙相似 度來看,臺灣手語和日本手語相似的詞彙高達65%,這其實跟臺灣聾生教育的歷史有關。 https://i.imgur.com/DxlVoyS.jpg
昭和2年 (1927年)臺南州臺南盲啞學校職員錄。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以後,開始在臺灣建立現代化教育的基礎,接連在臺南(1915)、臺 北(1917)設立提供聾啞學生學習的特教學校,後來成為現在的啟聰學校。這些學校有來 自日本的聾教育者,有系統地提供手語教育,讓聾人有彼此交流的空間與語言,因此,臺 灣手語大量受到日本手語的影響。類似情形也發生在韓國,現在學界普遍將臺灣手語、韓 國手語與日本手語歸為同一個手語語族,與中國手語分屬不同的語言家族。 社會中的語言,社會中的語言學 臺灣2019年施行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已經將手語列入國家語言,成為未來中小學開設語 言課程的選項之一,只是目前苦無教材與師資,有待語言學界進一步開發、培育。 https://i.imgur.com/Rkqqg2g.jpg
儘管中華民國《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臺灣手語列入國家語言,但教材、師資面臨重重難題 。 圖片來源/台灣手語線上辭典 延伸手語語言學的研究經驗,戴浩一反思,語言學就如許多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也時刻面 對「學術理論」與「實際現象」的張力。「我們不能只在學院裡面做語言學,脫離真正的 語言現象去討論語言。理論必須接受真實語料的挑戰,瞭解基本學理之後,要帶進現實社 會去檢視理論的適切性。」他說道,「語言學理論如果沒有納入手語的研究,當然是不夠 周全的。」 如果身在高齡化的偏鄉,一位語言學家 https://i.imgur.com/vtCb3aj.jpg
戴浩一正嘗試建立一套測量高齡者語言能力的工具,讓失智症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攝影/黃國彰 在手語研究之後,戴浩一的學術興趣持續擴張,關心高齡化、少子化的社會問題,包含協 助中正大學創立結合社區發展與在地創生的「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與心理學家合作 探討高齡者失智、語言能力退化的關聯,同時關心偏鄉、聽障、失讀症孩童的閱讀能力發 展問題,以及規劃建立漢語閱讀與寫作發展中心。 「居住在偏鄉,深深體會到較低的教育程度與社經地位,兩項因素都不利於老化後的認知 功能發展。」戴浩一感嘆,雲嘉南地區許多鄉村地帶的失智症比例明顯較高,相較於都會 地區,也更缺乏醫療、交通、社區活動等設施。 從語言學切入,戴浩一正致力於建立一套測量高齡者語言能力的工具,作為提前偵測語言 與認知能力退化的指標。這套工具考量臺灣偏鄉的語言使用,必須以閩南語為主,這正是 困難所在。「建構一套標準的衡鑑工具,需要先蒐集人數龐大的資料,做為日後進行分數 比對的常模,這是我們碰到最大的關卡。蒐集大量閩南話使用者的語料,相當不容易,目 前只能慢慢累積,也期待有年輕的語言學家、心理學家繼續接棒做下去。」 戴浩一從研究得到最大的體會,是老化不必然等於退化。「很多人以為老化就是各方面的 功能逐漸退化,沿著孩童成長的曲線一路往回走的過程。我認為這個看法是不正確的。每 個人的語言經驗、生活經驗、活動經驗,都會影響老化的發展。」以語言和失智症的關聯 而言,語言是結合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注意力、乃至語言轉換等複雜的認知功能展現, 使用語言,可說就是在訓練、維持大腦功能。 「參與社會、多活動、運動、說話、解決問題,這些都可以延緩老化。」已經年滿八十歲 的戴浩一笑著說,他每天從中正大學後山的教職員宿舍沿著休閒步道一路走到研究室,也 以語言學的研究工作、和學生或助理談論學術問題為樂,恰恰是種親身示範。 https://i.imgur.com/4T5vsna.jpg
戴浩一認為,參與社會、多活動、運動、說話、解決問題,這些都可以延緩老化。 圖片來源/戴浩一 採訪撰稿/林義宏 編輯/林俊孝 攝影/黃國彰 研究來源 戴浩一(2005-2009)。以台灣自然手語為基礎之跨語言研究。科技部(前國科會)專題研 究計畫。 戴浩一(2008)。手語表達方式對其結構的影響及對語言結構之共性的啟示。科技部(前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戴浩一、蔡素娟(2009)。手語的本質:以台灣手語為例。收錄於蘇以文、畢永峨編,《 語言與認知》,126-176。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戴浩一(2012)。漢語高齡者溝通能力研究。科技部(前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戴浩一(2019)。臺灣偏鄉閩南語高齡者語言產生能力的常模建立與長期追蹤。科技部專 題研究計畫。 蔡素娟、戴浩一、劉世凱、陳怡君 (2021),台灣手語線上辭典(第4版),國立中正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連結:http://tsl.ccu.edu.tw/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9.58.8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language/M.1621753802.A.8EA.html

05/23 19:38, 3年前 , 1F
讚一个
05/23 19:38, 1F

05/24 22:25, 3年前 , 2F
已經八十矣……RESPECT
05/24 22:25, 2F
文章代碼(AID): #1WgV_AZg (TW-language)
文章代碼(AID): #1WgV_AZg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