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北京東北景點介紹

看板TWSU (大陸留學)作者 (妳的 夏先生)時間20年前 (2005/06/16 11:1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北京東北景點介紹 天壇 ---- 世界最大的祭天神殿   北京天壇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壇廟建築。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佔地272萬平方米,比故宮佔地面積還大近三倍。這裏是明、清帝王專事祭天祈穀之處。壇牆有內外兩重,北圓南方,象徵「天圓地方」之說。天壇的主要建築分南北兩組。祈年殿(祈穀壇)祈年門和皇乾殿在北,皇穹宇和圓丘壇在南。兩組建築由高出地面2-3米左右、長360米、寬29.4米的丹陛橋(神道)連成一體。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市昌下縣境內的天壽山南麓,離北京市50公里。眾陵以長陵為中心,有一公共神道自南端陵門直達仗陵。在長達7干米的主神道上建有石牌坊、大宮、碑亭、華表、石像生、龍風門等建築,這些不僅是皇威的像征,由此也用以造成謁陵氣氛。十三陵中以長陵建築最為宏偉,與定陵同為主要參觀對象。 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建築,橫恩殿亦稱獻殿、享殿,是長陵的主體建築,是舉行祭祖的重要場所。長陵被恩殿建於1427年,十分雄偉壯觀,它聳立在三層漢白玉臺基之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總面積為1956平方米,殿內有32恨金絲柄木明柱,最大的直徑1‧17米,高14‧30米。梁、柱、擦、椽、鬥拱等構件,皆用橢木制作,雖歷時五百餘年,仍牢固如舊,香氣襲人。它是我國最大的一座柄木殿堂。 定陵是明神宗帝朱謝鈞(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也長達30年不上朝的一位皇帝。定陵陵園規制仿照長陵,地宮己於1956一1958年被科學發掘,現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館」。地下宮殿由前、中、後及左、有五座高大寬闊的殿堂連結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結構建築。在這些殿堂間共有石門七座。石門雖重達4噸,但開啟十分靈活輕巧。 地宮的平面佈局基本上採用"前朝後寢"的制度。前殿沒有任何擺設,相當於宮前廣場,中殿相當於前朝(宮殿的正殿),後殿相當於寢殿,稱為"玄堂",是地宮的主要部分,為放置棺悼之處所。棺床中央放置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後的棺廓,三具棺廓周圍放有悔瓶、玉料及裝滿隨葬金銀玉器的紅漆木箱26隻,各棺廓內也裝有大批隨葬物品。 在定陵出土的隨葬品中,皇冠和鳳冠最引人注目。萬曆皇帝的金冠,通體用極細的純金金絲編結而成,上嵌二龍戲珠,替頂鑲嵌著的食指大小的貓眼石光芒四射。在諸多精美的首飾中,萬曆帝的金替可謂稀世之寶。 天安門 天安門是皇城正門,明永樂十五年(西元1417年)建,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初始,僅是一座三層樓式的木坊。明英宗(天順)時被燒毀。憲宗(成化)時工部尚書白圭主持修復,建城樓。寬五楹,深三楹,明末又毀。清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重建為寬九楹、深五楹的重簷歇山頂城樓,改名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解放後曾多次修繕,樓原高33.7米,1970年2月重修後,為34.7米。1984年天安門又大修並以"金龍和璽"取代"文革"時的彩繪。廳內燈具製成宮燈造型,由一個重450公斤的主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輔燈構成眾星捧月的圖긊蛂C1988年元旦,天安門城樓為迎接龍年旅遊年,正式對外開放。      北京市規劃展覽館 北京市規劃展覽館主要介紹了北京這座不朽之城的悠久歷史,宣傳當代城市規劃建設的偉大成就,展示未來北京城市發展的燦爛明天。展館共四層,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展示面積8000平方米。 萬里長城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 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 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裏,遂稱 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 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 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 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 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 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 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導,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 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 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 字塔,羅馬的鬥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 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頤和園 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前身清漪園,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4400畝),水面約占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澱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繫,中間的"甕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甕山一帶動用鉅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 清漪園1860年被焚毀1866年重建,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1902年再次修復。 恭王府 恭王府位於前海西街,建於1776-1785年,原為清代乾隆寵臣和珅的私宅,和珅因貪污罪于嘉慶年間被抄家處死後,此處私宅便贈給了慶王。同治朝時,由於恭親王奕忻協同慈禧發動政變有功,慈禧太后便將此宅贈予他,而成為恭親王府。 恭王府規模宏大,占地約6萬平方米,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擁有各式建築群落30多處,佈局講究,氣派非凡。其花園又名錦翠園,園內佈局、設計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造園模仿皇宮內的甯壽宮。全園以"山"字型假山拱抱,東、南、西面均堆土累石為山,中路又以房山石堆砌洞壑,手法頗高。山頂平臺,成為全園最高點。居高臨下,可觀全園景色。   由於恭王府府邸和花園設計富麗堂皇,齋室軒院曲折變幻,風景幽深秀麗,昔日有碧水瀠洄並流經園內,因此,一向被傳為《紅樓夢》中的榮國府和大觀園。 北京航空博物館 位於北京北郊昌平小湯山,占地面積800餘畝。這 座航空博物館北鄰十三陵、八達嶺長城、南接亞運村、西與八達嶺 高速公路相通,東有立湯快速路和京城相連。1989年11月11日建成。 該館以山洞內一個大機庫作為展 覽廳,機庫外廣場上有8000平方米的停機坪,庫內外共展出88種型號、200 多架飛機。另外還有高炮、導彈、雷達、航空攝影機、炸彈等600余種展 品,以及飛機模型等。 航空博物館一個以飛機文物為主體的航空珍品陳列館所。目前已收存105種型號200多架飛機,還有地空導彈、高 炮、防空雷達、航空照相機等700多件武器裝備樣品。其中很多系國家珍 貴文物、世界航空珍品。航空博物館以豐富的實物史料向人們展示中國航空事 業發展的歷程。 航空博物館是開展國防教育、科普教育和進行大型社會活動的重要場 所。另有以航空為特色的夏令營、冬令營、軍訓活動等。這裏還經常有航空跳傘、航模表演、遙控飛艇和艦隊 船模型等活動,以及在航博球型影視廳放映的航空題材的影片、錄相片。 航太博物館 座落於北京豐台區東高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內的中華航太博物館以前並不太為人所知,在神五歸來後,隨著中國載人航太飛行展在京港等地的舉行,它也頻頻露面。在上月底北京世紀壇的航太展上,有一面神舟三號搭載的國旗,就來自於中華航太博物館。世紀壇展廳門口引人注目的神五返回艙,據中華航太博物館有關人員透露,它在完成自己後期的各種使命後,最後歸宿極有可能就是中華航太博物館。而在此前,神舟三號的返回艙已經安家在這裡。 中華航太博物館的人員介紹說,中華航太博物館幾乎完整地收藏了中國幾千年來向太空邁出的足跡,它是目前中國航太技術最大的展示視窗。"古代航太探索"部分以制做精巧的"渾天儀"、"紀限儀"、"象限儀"等天文觀測儀器模型及在古代戰爭中曾大顯神威的"神火箭屏"、"一窩蜂"、"火龍出水"等古代"火箭"展品,顯示著我國古代天文探索的成就。主體大廳內展示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實物及模型包括了曾經發射過神舟一號、二號、三號的長征三號己火箭。衛星區中排列著"風雲一號"、"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二號"等10顆衛星。這次發射神舟五號載人航太飛船的CZ-2F捆綁ꘊ★B載火箭模型擺放在展廳中部。在衛星展區用動態形式詳細展示了飛船回收艙調姿、兩倉分離、起旋、制動火箭點火、拋底蓋、開傘、著陸的全過程。這使參觀者形象的瞭解了本次神五宇航員楊利偉的脫傘出艙過程。 故 宮 位於北京市區中心, 為明、清兩代的皇宮, 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始建於1406年, 至今已近600年。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建築群, 占地72萬平方米, 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 擁有殿宇9000多間, 其中太和殿(又稱金鑾殿), 是皇帝舉行即位、誕辰節日慶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宮黃瓦紅牆, 金扉朱楹, 白玉雕欄, 宮闕重疊, 巍峨壯觀, 是中國古建築的精華。宮內現收藏珍貴歷代文物和藝術品約100萬件。1987年12月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又名紫禁城,它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北1公里、景山南門對面,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72萬平方米,共有宮殿房舍9000多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故宮週邊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裏面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造型別致,玲瓏剔透。 故宮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築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裏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山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甯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俗稱為"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故宮規制宏偉,佈局嚴整,建築精美,富麗華貴,收藏有許多的稀世文物,是我國古代建築、文化、藝術的精華。 遊故宮最好以中路為主,若時間許可的話,可到西路走走看看。 紫禁城內真的非常的雄偉壯觀,佔地七公頃,約有八千七百多個房間,導遊說要一天看一間,也要看上二十年才看的完。我們大約走了兩個多小時才看了大約1/3而已。參觀故宮主要的是參觀中央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還有養心殿。太和殿主要是皇帝日常朝政的地方,換句話說就是皇帝的辦公室,舉凡宮中大事:皇帝生日、將軍出征、冊封皇后等等,都是在太和殿舉行的;而中和殿是讓皇帝休息更衣的地方,也是三殿中最小的一殿;而保和殿是皇帝設宴招待文武百官的地方,導遊小姐還說乾隆皇帝還曾經在此邀請過全國超過一百歲的人瑞進宮接受他的招待喔ꄊI此外,有句成語「無事不登三寶殿」,指的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喔! 除了中央三殿之外,皇帝的後宮部分也是參觀重點,其中以「養心殿」最有名。「養心殿」是雍正之後的皇帝寢室、書房及與大臣討論國事的地方,後來慈禧太后就是在這裡「垂簾聽政」的,還有辛丑條約也是在此簽訂的。 人民大會堂 人民大會堂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西側,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會的地方,也是國家領導人和人民群眾舉行政治、外交活動的場所。   人民大會堂建於1959年,建築面積達171,800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面積還要大。大會堂壯觀巍峨,黃綠相間的琉璃瓦屋簷,高大魁偉的廊柱,以及四周層次分明的建築,構成了一幅天安門廣場整體的莊嚴絢麗的圖畫。   人民大會堂正門面對天安門廣場,正門頂上鑲嵌著國徽,迎面有十二根二十五米高的淺灰色大理石門柱,進門便是典雅樸素的中央大廳。廳後是寬達76米,深60米的萬人大會場,大會場北翼是有五千個席位的大宴會廳;南翼是人大常務委員會辦公樓。大會堂內還有以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名稱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廳堂。 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始建於1898年,初稱"中國大街"。1925年改稱"中央大街",後來發展成為哈爾濱市最繁華的商業街。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紀念塔,南至經緯街。   全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71棟,並彙集了文藝復興、巴羅克、折衷主義及現代多種風格市級保護建築13棟,是國內罕見的一條建築藝術長廊。它是目前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之一。 聖·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始建於1907年3月,是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的隨軍教堂。同年,由俄國茶商伊·費·赤斯嘉科夫出資,在隨軍教堂基礎上重新修建的一座全木結構教堂。四年以後,人們又在木牆外部砌一層磚牆,從而形成磚木結構式教室。1923年9月27日,聖·索菲亞教堂弟二次重建,歷時9年,於1932年11月25日落成。建成後的聖·索菲亞教堂深受拜占庭式建築風格影響,富麗堂皇,典雅超俗,宏偉壯觀。教堂通高53.25米,建築面積721平方米,可容納2000人。199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聖·索菲亞教堂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ꄊC1997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對教室按原設計進行了全面整修,辟建廣場7000平方米,光大了這一重點保護建築的藝術風貌。哈爾濱建築藝術展館原是索菲亞教堂。是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的隨軍教堂。該教堂是由俄國建築師克亞西科夫主持設計。樣體為磚石結構, 建築平面呈希臘十字方式佈置。建築面積721平方米。整個教堂分成四層,高度53.35米。該教堂基本屬於拜占庭風格。主穹頂、鐘樓又有俄羅斯傳 統的"帳篷頂"、"洋蔥頭"的造型。索菲亞教堂以它恢宏氣勢矗立於哈爾濱,是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 太陽島 太陽島,是松花江中方圓約100O公頃的沙丘島,位於松花江主航道北側,與繁華的市區隔江相望,被稱為哈爾濱的"掌上明珠",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區。 遊人踏上太陽島,便是一道長長的遊覽線。遊覽線中間為柏油路,路南臨江一側排列著十多個潔白如玉的水泥花池,猶如嵌在島上的一條玉帶,池中繁花競秀,五色紛呈。花池與花池之間設六處探出堤岸的眺台,臺上有水磨石的座椅和欄杆以及色彩鮮豔的太陽傘。遊人在此可依欄歇腳或憑欄遠望。路的北側掩映著一片青松綠柳,路邊37盞高壓鈉鎢燈和高壓汞燈。如一只只小天鵝居高臨下注視著似錦的繁花和雲集的遊人。 果戈裏大街 隨著"?當?當"的電車撞擊路軌聲響起,哈爾濱市民久違的有軌電車4月30日在果戈裏大街正式上路。有軌電車曾是哈爾濱市民主要的代步工具,1987年停止營運。去年,該市開始將果戈裏大街改造成俄羅斯風情街,決定恢復開通有軌電車。新上路的有軌電車採用內燃發動機作為動力,可乘坐五六十人。 五大連池 五大連池風景區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的五大連市,省轄縣級市,黑河市代管,位於省北部,人口35.2萬,面積9820平方公里,轄4鎮12鄉,市府駐青山鎮。是一座新型的旅遊、療養城市。 五大連池又稱五大蓮池,由1 4座火山和5個堰塞湖組成。東北地區是火山最集中的區域之一,這裏的火山群約有230個,分別屬於18個火山群。五大連池坐落於小興安嶺的西緣,納漠爾河支流--白河的熔岩臺地,正是火山分佈最為集中的地帶。週邊的火山堆及其周圍熔岩臺地,早已在第四世紀更新世後形成。而火山群中心的火燒山、老黑山形成的歷史則較晚。據史料記載,1719-1721年,白河被火山爆發的熔岩流溢出來而堵塞,從而形成今天五個珍珠串似的晶瑩湖泊,與保存完好的火山地貌聯成一體,組成一幅優美、自然、和諧相配的火山風景區,水倒映著山,山因水而更奇,景致變幻不同,好似一幅天 造地設的美妙圖案。 由於火山熔岩堵塞河道,形成了五個相連的火山堰塞湖,因其形如串珠狀,"五大連池"由此得名。五大連池風景區現已辟為旅遊觀光、度假療養、科學考察的綜合型自然風景名勝區。主要遊覽點有老黑山、五大連池、藥泉山、火燒山等風景點。 五大連池火山群地質說法 五大連池地區火山群海拔高度為400米600米,以火山錐的特殊結構、各種火山熔岩流動形跡、結滿冰霜的熔岩隧道,以及冷碳酸礦泉而聞名於世。 五大連池火山群位於松嫩斷陷盆地北端,其東北是小興安嶺斷裂抬升區。五大連池火山群還處於北西向五大連池-科洛火山帶上。區內分佈的地層主要有石炭係千枚岩、片岩、白堊係及第三係的砂岩、第四係火山岩,並有華力西及燕山期花崗岩。 五大連池火山群有14個獨立的火山錐和一系列盾狀火山。火山錐和盾狀火山形成於第四紀,而最近的火山噴發,則於西元1719年1721年,發生在老黑山和火燒山。此次噴發溢流的熔岩在四個地方阻塞了區內的石龍江,形成了五個火山堰塞湖,最終形成"五大連池"。 老黑山和火燒山火山活動產物有熔岩、火山彈、火山渣、熔結集塊岩、集塊岩和火山角礫岩。岩石以富鉀及部分含白榴石為特徵。從岩石化學看,以較高的色率及全鐵、MgO、CaO含量區別於響岩、粗面岩類,又以不含斜長石區別於鹼性玄武岩類,一般沿用"石龍岩"命名。 地理位置 五大連池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的五大連池市、小興安嶺西南側山前臺地上,距北安市60公里。 旅遊特色 五大連池四周分佈著14座火山體,以及一系列火山礦泉,構成獨特而典型的火山景觀,因而有火山博物館之稱。 最佳旅遊季節 黑河的氣候特徵是冬長夏短,低溫冷濕,年平均氣溫0℃左右,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零下42℃;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1℃,最高達38.2℃。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的5月至9月。 齊齊哈爾市 齊齊哈爾市位於中國東北松嫩平原,地處東經122至126度、北緯45至48度,東臨大慶市和綏化地區,南接吉林省白城地區,西靠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北與黑河、大興安嶺接壤,土地總面積為42289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一般在200至500米之間。齊齊哈爾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特點十分明顯。 紮龍自然保護區 紮龍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東南26公里處,面積21萬公頃。紮龍自然保護區蘆葦沼澤廣袤遼遠,湖泊星羅棋佈,葦草肥美,魚蝦豐盛,環境幽靜,風光綺麗,是鳥類繁衍的"天堂",保護區棲居鳥類150多種,其中鶴的種類多,數量大,頗為世人矚目,素有"鶴的故鄉"之稱。   紮龍自然保護區主要是保護濕地及國家級保護動物丹頂鶴等野生動物。橫跨二區四縣,該濕地是烏裕爾河下游失去河道,河水漫溢而成的一大片永久性弱鹼性淡水沼澤區,由許多小型淺水湖泊和廣闊的草甸、草原組成。沼澤地最大水深0.75米,湖泊最大水深達5米。該區生息繁衍著魚類有46種,昆蟲類達277種,鳥類260種,獸類21種。其中丹頂鶴、白枕鶴、白頭鶴、閨秀鶴、白鶴和灰鶴均為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級動物。每年4月一5月份約200餘隻丹頂鶴及其他水禽來此處棲息繁衍,白鶴數量近1000只,來此棲息逗留後繼續北遷至俄羅斯境內;為遷徒性停息鳥。蘆葦沼澤 和塔頭苔草是丹頂鶴的主要棲息地。蘆葦高達1米一3米,人類難以進入,為這些珍貴水禽的生存和繁衍創造了條件。野生經濟鳥類每年繁殖數量達10萬隻以上。   紮龍湖位於烏裕爾河下游齊齊哈爾市與大慶市林甸縣和杜爾伯特縣境內。有齊紮公路直通保護區管理局。管理局建在保護區的中部偏西,西與紮龍村為鄰,南與吐木柯村隔湖相望,北與石家店村一湖之隔,東同狐狸芯一水之隔。幾個小島上有居民居住。年平均溫度3.9℃,年平均降水量402.7毫米,主要任務是濕地保護,水禽、鶴類科研繁育。紮龍自然保護區原是齊齊哈爾市紮龍漁場所轄漁區。 1976年由省林業廳開始籌建,1979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黑龍江省紮龍自然保護區,成立紮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1987年4月國務院批准紮龍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中國加入《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紮龍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 您現在收看的是 【發哥北京報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151.89.114
文章代碼(AID): #12iEwKrL (TWSU)
文章代碼(AID): #12iEwKrL (TW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