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英特爾進軍 ASIC 市場,仍有三大關卡待突

看板Tech_Job (科技人)作者 (pl132)時間4小時前 (2025/10/27 22:40),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4小時前最新討論串1/1
英特爾進軍 ASIC 市場,仍有三大關卡待突破 https://technews.tw/2025/10/27/intel-asic-future/ 英特爾近期宣布成立「中央工程集團」(Central Engineering Group,CEG),整合內部 設計與製程資源,並啟動 ASIC(客製化晶片)與設計服務業務。外界普遍認為,這是英 特爾繼 CPU、GPU 與代工之後的新營運支柱,目標在於切入快速成長的客製化晶片市場。 由於 AI 晶片市場已被輝達與 AMD 高度集中,英特爾近年開始將重心轉向 ASIC 與客製 化設計服務,期望藉由 IDM 架構的完整供應鏈優勢,提供從設計、製造到封裝的一站式 方案,建立差異化定位。 一、架構封閉性:x86 未開放授權,靈活度受限 雖然英特爾具備強大的設計團隊與矽晶技術,但其核心 x86 架構長期維持封閉,外部客 戶無法取得授權進行客製化修改。 在 ASIC 設計領域,開放架構(如 Arm、RISC-V)已成為主流,企業可依需求增減指令集 或整合專用加速單元,以提升能效與降低成本。 若英特爾持續維持封閉策略,將難以滿足客製化晶片市場對彈性與模組化的需求。不過, 若未來選擇開放部分 x86 架構,市場格局可能會出現全新變化。 二、製程良率與信任挑戰:客戶仍傾向台積電與三星 英特爾雖積極推進 18A、14A 等先進製程節點,並強調自家封裝技術(如 EMIB、Foveros 、PowerVia)具備差異化優勢,但業界對其量產穩定度仍存疑慮。 目前多數 AI 客戶在量產與交期考量上,仍傾向選擇良率穩定的台積電與三星,特別是在 高頻運算或 2.5D/3D 封裝應用中,製程成熟度與供應鏈穩定性是關鍵因素。 英特爾雖擁有完整的 IDM 架構優勢,但若無法在良率與交期上達到同等水準,短期內要 吸引主流客戶仍具挑戰。 三、ASIC 產業競爭激烈,切入困難 全球 ASIC 市場早已形成明確陣營。Broadcom、Marvell、世芯與創意等公司深耕多年, 已與 Google、Meta、AWS、Tesla 等主要雲端與車用客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這些專業設計公司不僅擁有 Arm、RISC-V 架構的開放授權生態,也與台積電或三星形成 穩固製造鏈。相較之下,英特爾尚缺乏完整的 EDA 工具鏈與開放 IP 夥伴支持,短期內 難以快速取得市場優勢。 雖然英特爾切入 ASIC 領域的方向明確,但從封閉架構、製程良率到產業競爭的三重挑戰 ,都將考驗其能否真正實現「System Foundry」的願景。短期內,該業務能否吸引首批關 鍵客戶,將是觀察英特爾轉型成效的關鍵指標。 看川普要不要持續幫下去,不過至少轉虧為盈了,不過還是先把桌上型CPU用好再說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5.194.18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761576052.A.560.html

10/27 23:11, 4小時前 , 1F
不應該踏入ASIC,應該先求製程追上
10/27 23:11, 1F
文章代碼(AID): #1e_uHqLW (Tech_Job)
文章代碼(AID): #1e_uHqLW (Tech_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