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台灣原住民~雅美 邵族 噶瑪蘭~~版工筆記

看板Tour-Manager (導遊領隊)作者 (月半可可)時間15年前 (2009/03/01 11:3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9.雅美族分布於台東的蘭嶼島上,為台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人口約有3千3百多人 (96年6月數據),由於生活環境的獨立,傳統文化保存的最為完整,部落間的糾紛 都以親族群體相互協調解決,社會活動則主要端賴父系氏族群體及魚團組織來管理。 在物質文化上表現的極為豐富,雕造板舟技術,打造銀器,捏塑陶壼泥偶之技藝 均具特色。傳統的地下屋冬暖夏涼極具特色,全年的祭典儀式以配合 捕撈飛魚之活動為主,視飛魚為神聖物,歌舞方面婦女的頭髮舞 在各原住民族群是獨樹一格的,而男士們的勇士舞則是另一種力與美的表現。 雅美族在行政區分上隸屬於台東縣蘭嶼鄉,總人口數約四千多人,分佈在紅頭、漁人、 椰油、東清、胡島、銀野六村。是台灣土著中最原始的一支。 雅美族是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沒有獵首和酒的民族。 由於獨居海外,因此發展出獨特的海洋文化,尤以春、夏之間的「飛魚季」 最為世人熟知。全年的歲時祭儀也多配合飛魚的捕魚活動而進行。 雅美族的住屋一半在地下,稱為半穴居,食物以薯、芋、栗及捕魚為生。 雅美族的歌詠有五分之四屬於男性的專利,舞蹈方面,除了小米豐收節 打小米的動作外,其他的舞蹈均為女子的專利,形成有趣的特殊現象。 雅美族無頭目制度,是以各家族的長老為意見領袖。漁團組織是男人捕魚時形成 的另一個組織。在宗教信仰方面,雅美族人的宇宙觀共分為八個層次, 天界有五層,掌管陸地、海洋、食物、生命等。雅美族人也相信靈魂觀, 尤其以死去的靈魂(Anito)最為懼怕。許多不好的事物都歸咎於惡靈作崇, 因此對死亡特別害怕。男子的傳統服飾以無袖、無領、短背心,配合丁字褲。 女子則以斜繫手織方巾配上短裙,所有手織衣物均以白色為底,黑、藍相間的色彩。 不同材質各種式樣的禮帽在不同場合時配戴。雅美族的製陶粗礦、樸質, 木雕規則而細膩,拼板船雕刻甚為優美,漁舟下水禮是他們的大事)。 男子銀盔或黃金飾片的打造也是其特色,在台灣原住民當中是唯一有冶金工藝的民族。 10.邵族人口約6百多人(96年6月數據),行政劃分原本被歸類在鄒族內, 近年來因為原住民族意識強烈反應,在族人的爭取下,行政院終於在民國90年8月 公布邵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十族。其部落社會組織是以父系外婚氏族為其文化特徵, 受漢文化影響頗深,但其固有的成分依舊存在,每戶之客室內側之左牆腳 所懸掛之祖靈籃,為不見於其他各族的文化特質,頭目平時是部落祭儀的決定者 與社會事務的仲裁者,職位通常由長子世襲,而傳統的音樂流傳的很少, 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是杵歌和杵音。 邵族分布在日月潭周圍地區,也就是舊稱「水沙連」的地方。 相傳邵族的祖先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無意間來到了日月潭,發現周遭風光明媚 且資源肥美,是個可讓子孫世代生存的地方,於是舉族搬遷於此。 日月潭位在台灣島的中央,被水社大山、卜吉山、益積山、潭頭山、松柏崙山、 貓蘭山等所圍繞,隸屬於南投縣魚池鄉,鄉內山岳甚多,並散布著大大小小十多個湖泊, 構成台灣少見的鏡湖景觀。日月潭區含括水社、日月兩村;邵族人口最集中的「德化社」 (Barawbaw),即屬於日月村。另外,頭社系統的邵族則位於南投縣水里鄉 坎頂村的大平林。剛開始統計為二百八十三人,這樣的人口數可以說是 全世界最袖珍的族群。卲族的生活方式是以魚獵、農耕、山林採集維生, 依日月潭而居的邵族,也是擅漁的族群,他們所發展出來的魚獵方式, 例如『浮嶼誘魚』、『魚筌誘魚』等,是邵族文化獨特之處。邵族人將稻穀曝曬、 去殼,去穀方法是用木樁在石塊上槌打稻穗,是屬婦女工作,因各家各戶同時槌打去穀, 造成部落叮叮咚咚聲響,而後族人覺得合乎音感,始發展成杵音之舞。 早在日據時期,這一種原始音樂便為人所稱道,『湖上杵聲』因而成為日月潭八景之一。 邵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是祖靈信仰,亦即最高祖靈和氏族祖靈。祖靈能庇祐族眾, 讓族人平安健康,並且賜福給族人,使其代代繁衍並生生不息。最高祖靈居住在Lalu (光華島)的大茄苳樹上,是最具權威的神,其能驅除惡靈,是女祭司求巫的祖師。 而氏族祖靈則為各氏族的始祖。拜公媽籃(即祖靈籃)是邵族主要的宗教及巫術 呈現的方式,凡是族中之重要祭儀,諸如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豐年祭等, 都以公媽籃為供奉的對象。這種崇拜方式,不同於其他原住民族群, 而這也是邵族獨立成為台灣原住民一族的最主要特徵。男子服飾在日治時期以前, 形式與阿里山鄒族有類似之處,色彩以深、淺褐色、藍、灰及黑色為多。 族人大多以鹿或兔皮揉製而成的軟皮帽為頭飾,另以額帶從額頭上繞而束之或 繫於帽子上。女子服飾包括有與布農族女子相似的頭巾,過去以黑棉布為之; 現在則以布條或黑布為底做成額飾,上縫亮片與珍珠,在耳鬢有小珠子流蘇掛, 綁帶則繫於後腦。皮革多用於男性的衣服,由男子自己揉製而成,女子則自織麻布, 且曾以水沙連達戈紋布聞名一隅。 11.噶瑪蘭族人口數約1千多人(96年6月數據)。因為相信萬物有靈而延伸出特有祭儀文化 與治療儀式。治療儀式由巫師擔任,先以酒請示之後,再祈求祖靈降臨治病, 在治病過程巫師還需吟唱專屬的歌曲。噶瑪蘭平埔族初居住於台灣東北部的蘭陽平原, 在台灣平埔族中是最晚受到漢文化影響的族群。根據日治時代留下的傳說, 「噶瑪蘭」的祖先叫阿蚊(Avon),原來是從東方海外的「馬瑞利願」 坐船到台灣北部登陸,然後才到宜蘭。當族人到宜蘭來時,泰雅族已經住在平地, 所以發生了戰鬥。噶瑪蘭族的祖先把他們趕入山中,佔領了宜蘭平原後, 自稱為"Kavarawan"亦即住在平原的人,山地人就叫做"Prsoram"。 噶瑪蘭族人相信除了實體以外的空間,天地萬物都充滿了靈魂。其中善靈包括各種神靈 以及家族祖先,能夠在冥冥之中保佑族人,同時也會因犯錯而處罰他們。 噶瑪蘭人相信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受祖靈監護,所以要謹守祖先的規範。 噶瑪蘭人對祖靈敬畏的尊重,在他們慎重的"Badohogan"「送葬祭亡魂」儀式裡, 表露無遺。另一類是惡靈(Hagu),只會為族人帶來災禍,不像祖靈會保護人。 這種和天地、祖靈之間的親密依存關係,正是噶瑪蘭人是大相傳的族群性格。 位在豐濱鄉海岸公路旁新社,為噶瑪蘭族聚居的主要部落之一。 這裡仍保有印璽傳授制度,由每年族人選出的領袖保管,而居住在海邊的族人 也靠海吃飯,捕魚、補海螺都是道地的當地文化。噶瑪蘭族婦女的編織技術發達, 喜歡編織黑色的織品;此外,取自香蕉樹纖維曬乾軟化後織成的香蕉衣, 特別清涼舒適,只有族中具有威望的長者可以穿戴。 -- 領隊與導遊專板~~板工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9.217.185 ※ 編輯: lacoco 來自: 118.169.217.185 (03/01 16:15)
文章代碼(AID): #19gW8IPg (Tour-Manager)
文章代碼(AID): #19gW8IPg (Tour-Mana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