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關於養甲蟲...

看板gardener (幼教)作者 (=>戀愛BUS~等等我!<=)時間18年前 (2007/11/08 14:2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Teacher 看板] 作者: HandsomeYs (=>戀愛BUS~等等我!<=) 看板: Teacher 標題: [新聞] 關於養甲蟲... 時間: Thu Nov 8 14:26:11 2007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F0008/127980/web/#news1 養甲蟲是台灣小學校園熱門的「全民運動」,美其名為「觀察」昆蟲生態,但為了 捕捉販賣,眾多商人不僅破壞生態捕捉甲蟲,更透過引進外來甲蟲,造成台灣生態拉 警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指出,參觀動物園、抓泥鰍、養甲蟲,這些 看似充滿「野趣」的校外活動,以認識動物生態為目的,卻可能創造對生態的錯誤認 知。 放生 動物未必得救 許多被包裝成所謂的生命教育或是鄉土教育的活動,造成的結果經常與目的背道而馳 。如自然課要觀察蝦子的生態成長,卻要求孩子去抓蝦,從飼養的概念談「保護動物」 ,不僅完全沒有動物福利的觀念,更造成錯誤認知。 校園教育如此,成人社會更不遑多讓。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曾公佈「全台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寺廟每年 「放生」的魚類、鳥類、蛙類等動物超過兩億隻,總金額超過兩億元,地點遍佈山林、 湖泊、公園或高爾夫球場,嚴重影響生態環境。 許多「放生」雖並非有意牟利,但因對生態認識不足,把動物放生至非原生環境中,經 常使動物因適應不了環境而死亡。人們相信放生可積德,卻忽視可能變成殺生。 朱增宏說,放生的表面意義是佛教不忍殺生,所以希望每一隻動物都能夠救,這確實 是動物權的概念;但被放生的魚可能生病,影響到更多動物。朱增宏認為衝突是可以討 論的,但必須從教育著手。 教育 建立保育觀念 動物保護法處理的是人類棄養犬貓造成的問題,即便有法律,落實上仍有許多問題。 以流浪狗收容留置所來看,雖提供流浪動物遮風避雨,卻普遍缺乏「免於疾病、傷害、 恐懼」的概念。 朱增宏直指,這些問題源於台灣尚未有健全的動物福利概念。他表示,生命教育,應 該是引導孩子如何去尊重生命「個體」,將動物視為自然的一部分,才能夠扎根落實環 境權與動物權的概念。 所謂「動物保護教育」,是以動物權和動物福利等觀念為基礎的教育。在西方社會, 動物權與動物福利是不可忽略的「教育素材」。動物福利更已自成一門學科。在目前「 環境教育」內涵裡若觸及動物議題,一向只以野生動物保育為「主流」。 目前「九年一貫」教材中,不僅「環境」概念的議題不夠,教材內雖有「愛護動物」 的題材,卻往往違背「動物福利」的知識與觀念,遑論「動物權」的哲理。 朱增宏認為,每位教師在教學現場要面對的問題絕不只教育理論。動物權與環境權 、人權之間不是毫無扞格。談「農場動物福利」,教師擔心被家長指責是推廣素食; 說保育,山地鄉的教師就必須面對狩獵問題;而校園流浪狗何去何從,更是都會區教 師推行動物保護教育常會碰到的「燙手山芋」。 校園 保護動物前哨 他以流浪狗在校園中飼養為例,有些學校得到校長支持所以能順利推行,但不成功的 例子也為數不少。朱增宏說,以流浪貓狗為例,其意義也許是學生家庭維持生計所 需「工具」、下課時遊戲、玩弄對象;或是精神與心靈的寄託。 在這樣的「關係」裡,影響動物與人互動是禍是福的關鍵,往往是人對動物的知識: 例如,何謂動物福利的五大自由(Five Freedom);不當伸手去觸摸陌生的狗,可能 會讓狗驚嚇而產生防衛;寵物是同伴,不僅需要食物、飲水,更需要人的關心、陪伴。 唯有以這五大需求為條件,動物權才有往前走的機會。 當前流浪貓狗數量龐大確實是社會問題,朱增宏表示,若教師能藉由面對校園內的各 種流浪動物,透過與家長、社區、孩子、教師的協調,以更貼近動物需求的概念, 讓願意照顧流浪動物的孩子照顧這些犬貓,或參與社會團體保護動物的各種行動,相 信會是最好的身教教材,動物權與環境權的扞格,也會漸漸減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7.206.11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7.206.114
文章代碼(AID): #17Cgml5w (gardener)
文章代碼(AID): #17Cgml5w (garde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