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雞與鷹──談醫師研究生的指導/謝豐舟

看板medstudent (醫學生)作者 (EllaElla)時間17年前 (2007/09/06 06:33),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ctld.ntu.edu.tw/epaper/?p=443 雞與鷹──談醫師研究生的指導(The Mentoring of MD Graduate Students) 文/謝豐舟(臺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這段從一隻埋頭團團轉的雞變成一隻可以展翅飛翔的鷹的過程,我永生難忘。雖然說 過很多次,但我還是要衷心地再說一次:謝謝老師。── 我雖然是個醫生,但做為台大的教授,我認為我自己是 “educator first, scholar second, physician third”。事實上。這三種工作我同時都在做,不過基本上我是以「 教育」為出發,透過教育同時進行「研究」與「醫療」的工作。我是少數在台大臨床醫學 研究所合聘的臨床學科教授,因此帶領就讀該所的醫師研究生(MD graduate student) 也是我主要的教學工作之一。 一、博士班研究生 MD-PhD(醫生博士)的訓練是非常特別的一個 program,如何讓 MD 變成一個具有研究能 力的 scientist 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這些 MD 都是 part-time 的研究生,如何讓他們 從臨床出發,找到好的題目,完成論文更是不易。這不是找某個出名的實驗室就可以完成 的,不過醫學發展的更上層樓發展,一定必須有好的 MD-PhD 擔任轉譯(translation) 的工作,是無庸置疑的。 自 1998 年以來,我已經有 12 位 MD-PhD 研究生畢業(如表)。這些研究生都是臨床專 科醫生,在博士班修完學分,發表二篇 SCI 論文(前 2000 名),完成博士論文,即可 畢業。修業年限 3~7 年,最久可以到 9 年。 轩 林隆君(心臟內科) 陳世杰(放射科) 轩 許文明(小兒外科)  袁瑞晃(一般外科) 轩 何明志(肝臟外科) 鄭文芳(婦產科) 轩 陳炯年(一般外科)  蘇怡寧(醫學遺傳) 轩 曹伯年(新生兒科)  何奕倫(心臟內科) 轩 陳李魁(麻醉科)   賴達明(神經外科) 此外,還有五位 MD-PhD 研究生尚未畢業。這些學生在臨床訓練時,研究經驗全無或不多 ,研究性向其實也不很確定。只是在目前的醫學中心,博士學位雖非「充分條件」, 卻 是「必要」條件。許多人都是跟著潮流而來念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卻不知研究為何物 ,因此帶這些學生的工作(mentoring)格外困難。以下是我帶這些學生比較獨特的地方 : (1) 跨科指導 我的學生當中很特別的是婦產科只有二位,而以外科最多,當然也有小兒科、放射科、麻 醉科……等。所謂「隔行如隔山」,一般要跨科指導別科的學生是不太容易的。不過由於 我從事的領域多半是全面性的,例如超音波醫學、遺傳、發育、血管新生……等,跟每一 個臨床科都有關連,才能跨科指導學生。另一方面可能因為我比較具有概念性能力( conceptual ability),對別的領域能很快掌握到其中的核心,因此可以跟不同科別的學 生對話。事實上,不同領域的研究只是題目、方法、材料不同,尋找科學道理的邏輯與方 法其實是一致的。 (2) 修業期間短則 3 年,長則 10 年 這些學生雖然都是成熟的臨床醫生,但研究性向及實踐能力相去甚遠。一樣給個血管新生 的題目,有的學生三年就光榮畢業,有的得休學 2 年,特延 1 年將近 10 年才畢業。其 中超過 7 年才畢業的,多半不是原來就是我的學生,而是遭遇困難,才由我負起「急救 」(resuscitation)的工作。 (3) 研究生搶救大作戰 有的研究生原本不是我的學生,修業年限將屆,卻仍然不能跨越二篇 SCI 論文的門檻。 看著他們無助的樣子,我跟他們說:「要不要我來替你進行 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急救術)?」假若他們願意的話,我就會實施「研究生搶救大作戰」 。到目前為止百分之百成功。要知道,如果博士班畢不了業而退學(drop out),他們將 來在醫學中心幾乎是無法立足的,所以這種指導真的是救命工作。以下是一位急救成功的 學生在口試前夕的來信: 「今天在準備口試的時候一直翻著老師的文章,一邊回想著這幾  年來老師對我的許多指導,不管鼓勵或者訓斥,今天我終於能  了解老師的用心。  這段從一隻埋頭團團轉的雞到一隻可以展翅飛翔的鷹的過程,  我永生難忘。雖然說過很多次,但是我還是要衷心地再說一次  :謝謝老師。」 (4) 畢業後表現 這 12 位學生有兩位(陳炯年,曹伯年)是光榮畢業,亦即畢業的論文是 Impact factor 6 以上,曹伯年並且獲得醫學院研究生論文獎。他獲獎之後臨床所就沒人在獲得 此獎。這 12 位學生畢業後都留任台大醫院,9 位已獲得教職,在胎死腹中的竹北計劃中 所招聘的第一批 9 位教員中,就有 3 位是我的學生,其他有二位獲國家衛生研究院進修 獎助,一位獲吳大猶獎,一位(許文明)獲得NHRI 的傑出創新研究計畫(OIRG)。 這些畢業學生中,有些因理念不合,價值觀迥異,早已形同陌路。不過有些仍然繼續合作 ,例如,陳炯年延續了我在超音波與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的教學與研究;許文明則 與我組成一個跨校的台灣胚胎母細胞瘤研究群(Taiwan Neuroblastoma Study Group), 一起致力於這個長久被忽視的兒童癌症,並使台灣的胚胎母細胞瘤研究走上國際。做 mentor 的人,心中要「有學位到手,大家 bye-bye」的打算,好聚好散。 二、碩士班研究生 目前我指導的碩士班研究生已有十二位畢業,這些學生分別在三個所:1. 臨床醫學所在 職碩士班(6人),2. 分子醫學所遺傳諮詢碩士班(4人),3. 醫工所碩士班(2人)。 其中 MD 有下列七人:臨床醫學所在職碩士班:李建南、徐明洸、蕭聖謀、郭義興、簡淑 錦、周靜玉;分子醫學所遺傳諮詢碩士班:蕭勝文。 臨床醫學所在職碩士班 臨床醫學所在職碩士班是 1999 年賴明陽教授任所長時成立,當時我正好是第一次教授年 休,因此有空幫忙成立的過程。當年反對成立碩士班的聲音不小,大家認為博士班都帶不 好,哪有餘力帶碩士班。我則認碩士班是紮根工作,可以擴大參與層面(學生與教師), 因為有量才有質。因此我也大力鼓吹,後來終於獲准成立,但招生名額一年只有 10 名, 經營規模根本不夠。賴教授託我去設法奔走,我找上當年擔任教務長的李嗣涔校長向他陳 述原委,他問我要多少學生才可以,我說 30 名最好,他馬上 OK,要我直接在招生需求 表上的招生名額寫上 30 人,就這樣開始招生。到今年已經第 8 屆,每年 30 名,其中 約一半是外校的醫生,每位學生一年學費 15 萬,每年碩一加碩二學費近 1000 萬,所上 只增加了一個助教,估計這些年來的學費為台大帶來近 1 億的收入。 錢還是小事,最重要的是這個碩士班成為醫學研究的補習班。當年我們在住院醫師的訓練 過程中就多少開始接觸醫學研究,所以直接進入臨床所博士班還可以應付(我是極少數沒 唸博士班的人)。然而目前的時空,住院醫師訓練完全以臨床為主,毫無研究訓練可言, 要直接就讀博士班其實困難重重,也造成了前述博士班學生必須 CPR 的情況,因此碩士 班正好填補這個空隙。 碩士班的目的不在做出偉大的論文,而是在有系統地教導研究的概念、邏輯及基本的方法 學,當然還加上一些比較新的領域,譬如分子生物學。一個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的人,只要 按部就班修完學分,完成論文,就具備了往後生涯中從事研究的基本知識與能力。當然, 能夠長久繼續研究工作的人可能有限,但這些能力絕對有助於他們醫療工作的品質提升。 至於想要繼續研究工作的人,進入博士班之後就駕輕就熟,比較不致於需要 CPR。 當年我贊成成立碩士班的原因之一是:這些為數不少的碩士生,在二年內要完成論文,最 好的題目就是就其領域把相關台灣本土資料整理出來,再由之衍生論文題目。台灣醫學研 究的一大弱點就是:缺乏本土資料,往往引用的是國外資料。以台大醫院而言,竟然沒有 許多癌症的存活率,相當不可思議。碩士班學生一人一個小小領域,積少成多,自然會累 積出不少本土資料。這個目標多少已經實現,例如我的學生中,郭建興醫師就以台灣唐氏 症篩檢的績效評估為題目,利用衛生署和健保局的資料庫,完成了一篇論文 “The Evolving National Birth Prevalence of Down Syndrome in Taiwan.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econd-Trimester Maternal Serum Screening.”,讓我們瞭解 20 年來羊膜 穿刺、母血篩檢的工作到底對台灣唐氏症有了什麼影響。這篇論文也發表於“Prenatal Diagnosis 2005 Aug, 25(8): 665-70.”,成為世界唐氏症防治的重要文獻之一。 隨著碩士班作業的成熟,今年的畢業生──周靜玉醫師已經可以進入更高的層次。由於她 有不錯的數理概念,我就想把她訓練成第一位專攻生物資訊的醫生科學家,另一方面也是 因為我自己已經跨入生物資訊的領域,完成了不少生物晶片資料組(microarray dataset )。我不讓她像一般學生隨便挑個基因做些分子生物的實驗,我給她一組唐氏症羊水細胞 ,一組正常羊水細胞的晶片,並且讓她接觸許多不同的生物資訊方面的老師。每個星期與 她討論一次,漸漸地她摸索到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就是尋找唐氏症多出一個 21 號染色體 ,對整個基因體基因調控的影響。她的假說是這個情況會導致部分基因表現的變異性增大 ,結果也真的找到了,而且在外國人所做的唐氏症胎兒腦組織晶片中,也得到印證。 當別人問周醫師做什麼題目時,她一提在做唐氏症的基因表現變異,許多人的反應是「這 是什麼題目?」因為在許多人眼中只有肝病、肺癌,周醫師起初自己也沒信心,常常跟我 說:「做這個題目真的可以畢業嘛?」慢慢地,她自己摸出頭緒,也瞭解唐氏症的研究具 有科學上的重要性而不只是一個臨床上的課題,最近周醫師看到 Marx Planck Institute 與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聯手在 Genome Biology 發表了一篇以唐氏症 模式白鼠研究基因表現變異的論文,她才恍然大悟我為什麼要叫她(逼她!?)做這個題 目。今年 6 月她如期畢業,也把論文投稿到 BMC Genomics,她也因為有這個碩士學位順 利覓得主治醫師的職位。我想她的情況應該可以用來顯示臨床新碩士班的功能。我鼓勵她 今後再往生物資訊的路上繼續發展,這個方向對她以後照顧家庭應該是再適合不過了。 遺傳諮詢在職碩士班 遺傳諮詢在職碩士班則是個無中生有的 program。遺傳諮詢在台灣一向被冷落,雖然基因 體醫學耗用了鉅大的國家資源,但對遺傳諮詢卻吝於投資。事實上,如何傳達疾病的遺傳 相關資訊給病患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由於我長年從事產前診斷工作,深深知道遺傳諮詢的 重要性。台灣急需一個可以提供遺傳諮詢訓練的碩士班,若要循序申請成立,可說永無實 現之日。我注意到分子醫學研究所有個分子醫學在職碩士班,招生兩年後即停止運作,於 是我說動當時的所長余家利教授將之改為遺傳諮詢在職碩士班。只須一點簡單的校內程序 ,就從無到有地開始了台灣惟一的遺傳諮詢碩士班,從第一年的招生 10 名,到今年第五 年招生增到 15 名。 這個碩士班既有台大醫院做為臨床實習的場所,又有台大心理系吳英璋教授提供諮商技巧 教學,再加上台大醫院原有的遺傳醫學就成為極為完整的遺傳諮詢 program。國內絕對只 有台大才能端出這樣的菜單。學生中有 MD 及非 MD;MD 以做醫學遺傳為主,非 MD 則以 遺傳諮詢為主,因此這個碩士班其實也是為遺傳醫學(medical genetics)培養人才。 今年我的畢業學生是來自長庚醫院婦產科的蕭勝文醫師,他也是從一張白紙進入唐氏症的 基因研究。他利用 21 號染色體短臂(21p)上面的二個新基因來研究轉位性唐氏症的斷, 相當新穎。在畢業口試之前,他已將論文投稿出去。 “MENTOR” 原是人名, 他是希臘神話英雄尤里西斯(Ulysses)的密友。在 尤里西斯離 家去參加 Trojan 戰爭之前,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自己的生死之交──Mentor,可見 mentor 責任之重大。今天,mentoring 這個字主要是指在大學的研究所帶領研究生。由 於 MD 研究生性質特殊,他們的 mentoring 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十年來,帶領這些研 究生的心頭滋味,可謂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回首來時路,過去我們對這些研究生 在研究誠信(research integrity)方面的薰陶與要求並未特別強調。整個大環境對研究 誠信不甚重視,不少機構領導者對研究誠信根本沒什麼概念,對違失者更常未深究,以求 息事寧人。於是只見「言者諄諄, 聽者渺渺」, 反正學位已經到手,你奈我何。只是在 研究誠信日益被重視與檢驗的當今世界,MD 研究生的養成更要注重研究誠信的遵循,因 為對於掌握人命的醫生,社會所要求的 Integrity 必然更高。在學習過程中,若無法學 好研究誠信, 將來不知何時何處會變成「黃禹錫第二」,不只斷送自己的前程 ,更讓機 構蒙羞。 最近 Nature 雜誌刊登了一篇”Nature’s Guide for Mentors”(Nature 447:791, 2007),其中有幾點深得我心,謹予摘錄以供大家參考。 1. The mentorship of young researchers—although fully deserving of recognition—is perhaps the least marked on all activities that take place in the university. 2. Having a good mentor early in one’s career can me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 and failure in any career 3. Those who are good mentors get incalculably more out of it than they put into it. 文章發表日期: 2007 年 09 月 03 日。 ※ 編輯: EllaElla 來自: 61.228.247.110 (09/06 06:36)

09/07 22:12, , 1F
是好文 但是每個人有專精 曾聽過他講過演講說錯 他說
09/07 22:12, 1F

09/07 22:14, , 2F
男人不會得乳癌 天啊這從台大(副?)教授 口中說出
09/07 22:14, 2F

09/07 22:15, , 3F
雖然是小錯 但是他以前也拿台大藥典寫錯 也洋洋灑灑寫文
09/07 22:15, 3F
文章代碼(AID): #16town4J (medstudent)
文章代碼(AID): #16town4J (med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