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放棄在台灣當勝利組,一群年輕人赴美當醫生 起薪比這裡低為何還要去?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238
放棄在台灣當勝利組,一群年輕人赴美當醫生 起薪比這裡低為何還要去?
不管你在台灣有多少資歷,如果你想去美國當醫生,都得通過「史上最難考試」、約1%的
錄取率,從住院醫師做起。一群台灣年輕人,通過層層關卡,終於在美從醫,卻面臨薪水
比台灣相對低的困境,他們為何仍想做這個美國夢?
2021-09-23
2020年初,疫情尚在國境之外,在紐約受訓的年輕醫師張凱銘,用一篇獲得1.1萬次分享
的臉書貼文,打破了台灣「只有老人要擔心新冠」的幻想。
目前在北岸大學醫院-長島猶太醫學中心(Northwell Health)感染科擔任研究醫師的他
,一口氣說明了新冠的症狀、治療方式以及第一線防疫經驗,直接提供了台灣最缺乏的治
療指引。即使文章已發布1年多,仍具有臨床參考價值。
張凱銘並不是唯一發聲的海外醫師,疫情期間,大量美國的第一線經驗與關懷,透過社群
媒體從太平洋那頭傳回台灣,也讓大家驚覺,原來還有一群台灣醫學生,選擇赴美執業,
實現他們的「美國夢」。
這些年輕醫師的美國夢長什麼樣?最常被提及的誘因就是「機會」。得到更完整訓練的機
會、擁有更多科研資源的機會,又或者,單純是20來歲年輕人「出來闖闖、看世界」的機
會。
長庚大學醫學系系主任謝明儒曾為多名學生撰寫赴美推薦信,他估計近10年間,每年1300
名醫學系畢業生中,大約有1%、2%的人成功申請到美國的住院醫師資格。
錄取率約1%!外籍比本籍難申請
想要登陸美國,並不容易。無論在台灣有多少工作經歷,到了美國都須從住院醫師做起。
首先,要在「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這個醫學生們口中「史上最難考試」取得高
分,再用成績向各醫院申請住院醫師資格。
「每間醫院的招收數量跟申請人數大概都差了至少100倍,我申請的一所醫院招收30個醫
師,報名了5000個,」張凱銘說。
換句話說,每間醫院的錄取率約只有1%,而且許多醫院會優先考慮本國醫學生,或是不提
供外國醫師簽證。
為了不錯過任何機會,申請內科的張凱銘投了150家醫院,申請精神科的孫慶芳投了200家
,而專注在超低錄取率外科的洪雅敬,申請的醫院更是超過200家。但最終大家拿到的面
試機會都不超過20個。
根據2020年統計資料,拿到面試機會的美國醫學系畢業生(AMG,American Medical Grad
uate,),應屆畢業生的住院醫師錄取率是93.9%,而非美國醫學系畢業生(IMG,Interna
tional Medical Graduate)只有61.1%。
「這還是根據有拿到面試機會的人來做的統計,很多人申請後連面試機會都沒拿到,所以
實際錄取率更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卡瑞里昂醫學院(Virginia Tech Carilion Schoo
l of Medicine)精神科住院醫師孫慶芳嘆道,一起練習面試的伙伴忽然「失蹤」,大家
都心裡有數:大概是落榜了。
一些醫院傾向提供外籍醫師1年的住院醫師資格,若要完成訓練,就需要再提出申請。「
就像台灣的流浪教師,一邊上班,一邊還要為了明年不失業而努力準備,」洪雅敬說道。
她不想要這份不安定感,因此即便曾在哈佛大學做了3年博士後研究員,並取得名校耶魯
大學附設醫院的面試機會,她寧可選擇名氣較小、治安較差的醫院,也要保證完整的5年
制外科住院醫師資格。
當上住院醫師,不代表在美落地生根
除了工作挑戰,這群台灣醫師還要克服重重困難,語言、文化與陌生的生活圈,都要從頭
適應。「下了飛機,一個人兩個皮箱,租屋處『家徒四壁』,」張凱銘回憶。
低廉的住院醫師薪水,也讓不只一位醫師直呼受不了。一位住院醫師分析,自己的薪水扣
除稅金後,甚至比台灣的住院醫師薪水還低。「最擔心有意外開銷,很怕收支無法打平。
」
甚至,這批年輕醫師是否能在美國落地生根,都還是未知數。他們大多持有J-1(交換訪
客簽證)或是H-1B(工作簽證),住院醫師訓練後,想要長久留在美國,都還需要重新申
請醫院職位。
到美國執業將近40年的家醫科醫師陳筱芬更是直言不諱,「除非(跟美國人)結婚,不然
真的難留下來。」
10年前醫界寒冬,促使台灣醫師出走
實現美國夢不容易,為何決定漂洋過海?曾在台大工作、現在在德州貝勒斯科特與懷特諸
聖醫療中心(Baylor Scott & White All Saints Medical Center)當急診醫師與研究主
任的周浩昌指出,10年前正值醫界寒冬,導致許多醫師選擇離開台灣。
根據衛福部醫事司統計,2010到2012年間的年度醫療糾紛訴訟平均突破600件,創下史上
最高;健保核刪壓縮不僅讓臨床治療綁手綁腳,還讓醫師負擔增加、收入縮減。
「當時就有五大皆空的問題,有能力的醫師寧可去開醫美診所,或是另尋出路 ,」周浩
昌表示,他當時在台大醫院擔任急診科主治醫師,但考慮兼顧生活品質以及子女發展,因
此決定舉家來到美國。
既有前人披荊斬棘走出了門路,後人就得以依循。恰逢2013年開始,醫學生教育年限變短
,但國際交換項目變多,上至醫療體系對醫師教育的重視及科研實力,下至各種生活體驗
,都成為美國的「拉力」。
孫慶芳就分享,在學期間的交流讓她對美國的研究資源留下深刻印象,進而思考赴美這條
道路。「另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的冰淇淋!」她俏皮補充,眼神亮晶晶。
「到美國訓練,不一定就是出走,」張凱銘指出。這些年輕醫師在美國接受到最新的醫療
資訊,也都可以帶回台灣交流,這次的疫情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今許多學界重量級的醫師科學家,像是精神遺傳醫學權威莊明哲院士、以自閉症研究揚
名國際的蔡張美玲跟蔡逸周,也都曾在美國接受醫學專科訓練。「想要對台灣有所貢獻,
並不一定只能留在台灣,」洪雅敬指出。
台灣「師徒制」,醫師過勞難解套
謝明儒從校園觀察,台灣的醫療學子普遍沒有沉重經濟壓力,就算登陸美國失敗,「頂多
只是損失幾年的青春。」甚至,如果在美國通過專科醫師考試,即使最後回到台灣,也能
在履歷添上一筆。
台灣醫師站上國際舞台自然很好,但謝明儒坦言,若是大量出走,對國內是不小的損失。
「我常跟學生說,你每次繳的4到7萬學費遠遠不夠,國家、學校、醫院是都是不計成本培
養醫生。」
然而,這份「培養」對於住院醫師來說,卻不一定領情。周浩昌分析,台灣醫學教育強調
「做中學」,也因此要「多做多學」,會有工時過長、隨時待命等常被詬病的問題。
而且,這種學習方式更依賴師徒制的經驗傳承,「許多治療並不是依照『標準流程』,而
是『大家過去怎麼做,現在你就這樣做。』」一名醫師分享,若沒有制定完善的治療準則
,台灣的醫療教育就難以脫離師徒制。醫師過勞的問題,更是無解。所幸,近年來包括台
大、長庚等醫療體系,也在著手進行醫師培育的改革。
「國內醫療狀況如果惡化,醫師外移自然就會變成趨勢,」謝明儒提醒。近年來古巴、菲
律賓的國內環境不佳,就導致大量醫護人員出走,台灣應該引以為戒。國際化的同時,別
忘了檢討國內短處,以免人才出走,動搖醫療「國本」。(責任編輯:王儷華)
心得 : 赴美算是圓夢吧,適合年輕人,想出去世界看看闖闖的或沒有家庭的人...
當然難度非常大就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10.3.8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edstudent/M.1632507613.A.D01.html
※ 編輯: nyk3 (123.110.3.88 臺灣), 09/25/2021 02:22:48
推
09/25 03:37,
3年前
, 1F
09/25 03:37, 1F
推
09/25 04:36,
3年前
, 2F
09/25 04:36, 2F
推
09/25 06:25,
3年前
, 3F
09/25 06:25, 3F
推
09/25 07:06,
3年前
, 4F
09/25 07:06, 4F
→
09/25 07:06,
3年前
, 5F
09/25 07:06, 5F
推
09/25 07:35,
3年前
, 6F
09/25 07:35, 6F
推
09/25 07:53,
3年前
, 7F
09/25 07:53, 7F
推
09/25 07:58,
3年前
, 8F
09/25 07:58, 8F
推
09/25 08:29,
3年前
, 9F
09/25 08:29, 9F
推
09/25 08:59,
3年前
, 10F
09/25 08:59, 10F
噓
09/25 09:19,
3年前
, 11F
09/25 09:19, 11F
推
09/25 09:35,
3年前
, 12F
09/25 09:35, 12F
推
09/25 10:37,
3年前
, 13F
09/25 10:37, 13F
推
09/25 10:41,
3年前
, 14F
09/25 10:41, 14F
推
09/25 10:50,
3年前
, 15F
09/25 10:50, 15F
→
09/25 10:51,
3年前
, 16F
09/25 10:51, 16F
→
09/25 10:51,
3年前
, 17F
09/25 10:51, 17F
推
09/25 11:20,
3年前
, 18F
09/25 11:20, 18F
推
09/25 11:22,
3年前
, 19F
09/25 11:22, 19F
推
09/25 13:27,
3年前
, 20F
09/25 13:27, 20F
推
09/25 14:38,
3年前
, 21F
09/25 14:38, 21F
推
09/25 16:11,
3年前
, 22F
09/25 16:11, 22F
推
09/25 16:54,
3年前
, 23F
09/25 16:54, 23F
推
09/25 19:50,
3年前
, 24F
09/25 19:50, 24F
→
09/25 19:51,
3年前
, 25F
09/25 19:51, 25F
→
09/25 21:15,
3年前
, 26F
09/25 21:15, 26F
→
09/25 21:15,
3年前
, 27F
09/25 21:15, 27F
→
09/25 21:17,
3年前
, 28F
09/25 21:17, 28F
→
09/25 21:17,
3年前
, 29F
09/25 21:17, 29F
推
09/25 21:21,
3年前
, 30F
09/25 21:21, 30F
推
09/25 22:01,
3年前
, 31F
09/25 22:01, 31F
推
09/25 23:57,
3年前
, 32F
09/25 23:57, 32F
推
09/26 00:15,
3年前
, 33F
09/26 00:15, 33F
→
09/26 00:15,
3年前
, 34F
09/26 00:15, 34F
→
09/26 00:15,
3年前
, 35F
09/26 00:15, 35F
推
09/26 00:48,
3年前
, 36F
09/26 00:48, 36F
→
09/26 06:58,
3年前
, 37F
09/26 06:58, 37F
推
09/27 21:16,
3年前
, 38F
09/27 21:16, 38F
推
09/28 20:26,
3年前
, 39F
09/28 20:26, 39F
推
10/08 16:17, , 40F
10/08 16:17, 40F
medstudent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