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心障礙兒童問題行為之種類與功能(1)

看板sp_teacher (特教老師)作者 (海獺仔)時間18年前 (2007/06/18 00:2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因為問題行為的內容太多,因此分開講,大家應該會比較好吸收。 ------------------------------------------------------------------------------ 不適當的社會行為及攻擊行為篇 較為常見之問題行為的種類及功能分為下列六種: 一、不適當社會行為 造成身心障礙兒童表現出不適當社會行為的原因, 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個體的認知能力低下, 或是在生活環境中,缺乏刺激以及適當的學習機會, 抑或個體本身的因素,導致其缺乏適當的社交技巧、不知道應該遵守的社會規範, 無法適應一般社會的行為模式,或是約定成俗的規範, 例如在公共場所自慰、脫衣物、以及不當的情感性行為(觸摸陌生人)、 歇斯底里的笑、大吼大叫、過度囤積物品或食物, 或是不當之對話言語。 值得注意的是,這與明明知道卻故意去做的反社會行為並不相同。 不適當的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在公開場合中表現不合倫常的行為, 嚴重違反社會規範,或是侵害到他人的權利,讓個體無法融入團體、社會, 也無法被他人所接受。 Kazdlin(1990)將不當的社會行為分成外顯與內隱兩種, 外險是指個體公然與他人產生衝突,通常會造成看得到的傷害或破壞 ,例如打架、吵架、搶劫或是破壞物品等; 而內隱是指外人看不到的行為,例如說謊、逃學。 Gresham(2001)認為不當社會行為的原因,可能導因於某些缺陷: 1.技巧的缺陷: 缺乏這方面技能的人,其認知結構中缺乏重要的社會行為, 或是不知道行為表現應該包含哪些重要因素。 2.表現的缺陷: 這類缺陷者和上類不同的之處,在於表現缺陷者雖然知道行為應如何表現, 但由於認知和情緒等干擾,因此表現的行為也有可能出現問題, 例如個體在某一情境可以表現出某社會行為,另一種情境卻表現不出來, 這就是表現的缺陷。 3.自我控制技巧的缺陷: 因為某些干擾刺激(如認知、語言、情緒等),導致個體無法學會社會行為, 例如因為焦慮、憂鬱、躁鬱,導致無法學會社會行為。 4.自我控制表現的缺陷: 自我控制缺陷的個體知道某種社會行為,但是因為干擾(如衝動行為)的出現, 以及自我控制的問題,導致行為無法表現在可接受的程度, 例如ADHD的個體知道應該如何與同儕互動, 但是衝動的特質導致他無法好好良好的與他人互動。 二、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是所有問題行為中最顯著的一項, 如果依照形式來看,可分為口語攻擊與身體攻擊; 而依照關連性來看,則可分為初級攻擊與次級攻擊行為。 初級攻擊行為包括:咬人、打人、踢人、捏人、抓人、丟物品、罵人等, 這些行為往往不會單獨存在,在行為進行的同時,往往還伴隨了其他不良行為, 例如不服從指令、尖叫、嘲笑別人、威脅他人、對他人漠視與忽略、不合作等。 而次級攻擊行為則是指由攻擊行為衍生出的其他行為, 例如干擾他人的各種行為(隨意碰觸他人物品、出聲音騷擾他人)、說謊、偷竊、 青少年犯罪(如幫派、勒索、竊盜…等)、易怒等。 而身心障礙兒童經常出現的攻擊行為則是推、捏、抓、踢、打、咬、摔東西等 初級的攻擊行為。 Gast 和 Wolery(1987)認為造成攻擊行為之原因可能為: (1)為特定的情境因素(例如噪音、溫度); (2)教學的內容過難; (3)兒童未能習得合宜、可被接受的行為; (4)經由觀察、模仿而習得此類行為; (5)受到正負增強所造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攻擊行為除了表面上所看到的傷害外,它背後可能隱藏有溝通的功能。 張正芬(1999)也指出,造成攻擊行為的主因可能為: 希望獲得他人的注意;得到快感、逃避被要求做事情, 而當身心障礙兒童的攻擊行為出現後,往往也能讓其稱心如意, 這些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不僅會妨礙其本身的學習,更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並使個體自學習環境中被抽離,而影響其學習。 攻擊行為經常隨著課程的難度增加,以及情境的日趨複雜而跟著出現或增加, 因此教導身心障礙兒童學會表達「請幫忙我」、「我不會」等功能性的溝通方式, 才能有效降低攻擊行為。 (未完,待續) -- 海獺仔的新聞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nowsea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6.101.92
文章代碼(AID): #16TM3fD3 (sp_teacher)
文章代碼(AID): #16TM3fD3 (sp_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