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為改變技術--積極性的策略
考期將近加減看系列,
如果您對DRI、DRO、DRA、DRL之類的搞不清楚,
這裡面我會稍加說明,他們都是屬於行為改變技術中之區別性增強家族成員。
------------------------------------------------------------------------------
行為改變技術--積極性的策略
1、增強策略(reinforcement)
所謂的增強是指:「凡是能是個體反應頻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個體為了得到增強,而做出或增加他人所期待的行為,或是降低他人不喜愛的行為。
增強大致可分為正增強和負增強兩類,這兩類均可用來強化行為。
在特定的情境下,決定要用正增強抑或負增強,完全要看刺激對於個體行為反應的效果。
正增強是指個體行為的反應及出現頻率會因為正增強的出現而增加或強化,
它通常與報酬或是受人喜愛的的事物連結在一起,
它是令人喜悅的,例如老師的讚美,或是父母的獎品。
而負增強則是指當個體表現出指定的,或是他人所期待的行為時,
令人厭惡的事物才會消失,例如當駕駛人扣起安全帶時,警示聲才會消失。
有時負增強會與懲罰混淆,因為兩者都包含著令人厭惡的事件,
不過懲罰是導致行為的消失或降低,而負增強則是增加行為的頻率或強度。
2、區別性增強策略
區別增強包括以下形式:
區別增強不相容行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incompatible behavior)、
區別增強替代行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behavior)、
區別增強其他行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other behavior)、
以及區別性增強低頻率行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low rates of behavior),
不過在使用上述任一種策略時,都仍需配合其他策略之,如此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1)區別增強替代性行為(DRA)和區別增強不相容行為(DRI):
當教學者或父母欲減少某問題行為的次數或頻率,於是增強某替代性的正向行為,
但此正向行為並不一定要與問題行為相對立或是無法同時做到,
這是DRA和DRI不同的地方,
DRI是以增強與問題行為無法同時出現的行為為手段(唱歌就無法尖叫),來代替問題行為,
DRI的優點與DRA 類似,
它們都能促進良好的行為、避免意外增強其他不適當的行為,
不過DRA更能加速適當行為的塑造,
因此我們可以說,DRI是DRA的一種亞型。
雖然DRA和DRI都能改善問題行為,促進適當行為的發展,
不過缺點是無法同時並存的行為不好找,
且由於問題行為並沒有被直接解決,在增強適當行為的同時,問題行為仍然存在著。
(2)區別增強低頻率行為(DRL)和區別增強其他行為(DRO):
DRL通常是用來抑制高頻率的問題行為,
有時問題行為並不在於行為本身錯誤或異常,
異常的地方是在於發生次數太多,
例如洗手本身是衛生的好習慣,但是不停的洗手就顯得異常了。
DRO常與DRL一起使用,DRO是區別增強其他行為,
它與DRL不同處在於,
在某一規定的時距內,當問題行為完全被其他行為所取代,個體才能得到增強,
而DRL是問題行為的次數降低即可得到增強。
這兩種策略有著順序性的關係,因為有時問題行為的發生頻率太高,
無法馬上使用DRO 來增強其他行為,以改善問題行為,
此時只好先使用DRL來降低問題行為的發生頻率,
等到問題行為的發生頻率減少到可控制範圍時,再開始使用用DRO。
DRO 的優點是容易執行、並且具有彈性,
但是缺點是其他行為相對的會被增強,偶爾還會增強其他不適當的行為,
且降低問題行為發生成效緩慢。
不管是上述哪一種方法,使用時都需注意與觀察,
替代性的行為、其他行為、或不相容行為是否都能符合社會的期望與要求。
3.逐步養成策略
逐步養成是以連續增強與目標行為有關的一連串細小步驟來發展新行為,
由於介入是循序漸進的,因此比較不容易被察覺,也較易被個體接受。
在介入時,先將構成目標行為的各步驟依順序列出,
讓個體在幾乎察覺不到的改變進行介入,以逐次的達到改變行為的目標,
例如當我們希望個體延長做某事的時間(如彈琴)、頻率、強度,延長的行為就是關鍵,
當某行為維持一小段時間以後,即給予增強,之後再慢慢的提高標準。
此法也可以運用於訓練注意力的集中,
例如循序縮短線索出現的長度或時間,或是慢慢增加訊息出現的種類。
4.自我控制法
這種方法是藉由訓練學生自我觀察、自我增強、自我懲罰、替代反應、刺激控制、
自我指導等方法,以達改善其行為的目的。
(1)自我觀察:應請學生觀察自己正向行為出現的次數,藉此了解目標行為的真義,
同時也因為觀察的是正向行為,所以較不易產生類似記錄負向行為時,
自我防衛或說謊的情形產生。
(2)自我增強:學生做完正向行為後,教師應鼓勵學生給予自己增強與肯定,
進而提升自我價值,不過需注意的是,任何的增強物或制度均需與目標行為有關。
(3)自我懲罰:如同前項原則,不過增強換成較負面的懲罰,但懲罰並非任何種類皆可,
懲罰的內容皆須與過失行為有關,此外學生當無法確實執行原定的懲罰行為時,
教師及家長須扮演監督的角色。
(4)替代反應:在進行反應替代錢,應先訓練學生模擬當出現不適當行為時,
可以使用的替代反應,例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設定,當他想動手打人時,
先不要衝動打人,而是應先在心裡默數,或是改為撕紙、寫下生氣的感覺等來發洩。
(5)自我指導:設計良好的自我指導語,可激發學生向上潛能,
同時內化為其人格特質的一部分。
需注意的是,設定自我 指導語時,應同時將孩子的個性與背景納入考量。
未完,待續。
--
海獺仔的新聞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nowsea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6.104.163
※ petseal:轉錄至看板 studyteacher 06/18 11:01
推
06/18 13:54, , 1F
06/18 13:54, 1F
推
06/18 23:04, , 2F
06/18 23:04, 2F
推
06/18 23:52, , 3F
06/18 23:52, 3F
sp_teacher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104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