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玄 - 廿一世紀是誰的世紀 - 2010

看板speech (演講板)作者 ( speech-演講板 )時間12年前 (2012/06/11 23:3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sec.ncu.edu.tw/ncunews/170/invited_101.html 廿一世紀是誰的世紀-講座教授劉兆玄校慶演講全文 大家都看過《世界是平的》這本書, 作者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是三次普立茲獎的得主, 他幾個月前來到台灣,我有幸與他聊了一個小時,他談到一個問題,就是「大國崛起」。 談到中國大陸的崛起,他說美國人一般有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中國已是真正崛起的強國, 另一則認為大陸內部有太多的問題,可能淪為曇花一現,很快泡沫化。 他問我的看法?我說,中國崛起是一個事實,並非我對大陸問題有很深入的研究, 而是以台灣經驗的觀點來看。 台灣的發展經驗   依台灣過去發展的經驗,中國的崛起並不足為奇, 因為大陸這段期間的蓬勃發展,都是循著台灣的發展足跡在走, 也就是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 一開始,從傳統農業變成勞力密集的工業,然後慢慢轉型, 等高等教育人才輩出之後,走向高科技工業。 與台灣唯一不同的是, 台灣在勞力密集工業不具競爭力的時候,開始產業外移, 移至東南亞,更多移往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的走向,則是「內移」,而非「外移」, 它從沿海往內陸移,因為中國大陸像是兩個國家,沿海和內陸的差異很大。 從此可看出,他們的發展路線與台灣非常接近。   當台灣高科技產業興起的時候,我們有許多的歸國學人回台, 帶來國外的經驗和技術,跟國內高等教育發展作密切的結合。 這個現象也發生在中國大陸,他們不叫歸國學人,而叫「海歸派」。 唯一的差別是,除了歸國的人才之外,還有幾個趨勢,對大陸非常有利, 我們必須知己知彼瞭解一下。   首先是如何發展一個快速而舒適的大眾運輸, 來解決人口集中於都市的運輸及交通問題,其實就是「高鐵」。 台灣用BOT的方式,興建了一條約四百公里的高速鐵路,「幾乎要政府跳進去」, 才能夠營運維持。 但大陸卻有機會做得很好,因為它的第二線城市人口就超過五、六百萬, 用兩萬公里的高速鐵路將全國都市串連起來,構成快速而舒適的大眾運輸網, 運輸量幾乎班班客滿,票價可以維持一個合理的價位。   其次是大家都在找替代能源,目前石化以外之替代能源中, 比較成熟且可大量利用的是「核能」。 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同時興建四十多座核能機組,卻沒有遭到抗議的, 大概只有中國大陸才做得到。 再者是太陽能和風能,台灣可以發展零組件組裝、系統開發,甚至可以整套外銷, 但卻沒有足夠的空地去鋪設綠能,而大陸西部及北部廣大的空曠地區, 如今都成為發展風能和太陽能的絕佳之地。   佛里曼席間,與我談到一個大家從小到大談到的老問題, 就是英國大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的預言, 「十九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二十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 」他問我的看法。我說,大陸目前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中心、最大的消費市場, 甚至在全球金融風暴之中,引導全球走出陰霾的領頭羊, 但它會不會變成「二十世紀的美國人」和「十九世紀的英國人」, 我的答案是「不會的!」除非它對全人類的文化有重大的貢獻。   我們回想一下,十九世紀的英國,帶給人類的不只是船堅炮利、日不落國的殖民地, 還帶來了議會政治、工業革命後的發達科技、金融體制、教育制度等人文社會體系, 透過殖民的手段,推向全球,對全球的文化產生極大的衝擊。 二十世紀的美國,難道只是「好萊塢」和「華爾街」嗎? 美國所創造的文化是一個更平民化的民主政治,具有鼓舞、活潑和創新的力量, 讓每一個願意奮鬥的人都可以完成他的「美國夢」。 從登陸月球到網路發展,美國對全球文化的影響無遠弗屆。   反觀,中國可以給世界的文化帶來什麼樣的貢獻? 佛里曼開玩笑地說-「馬列主義」,我回應說,馬列主義並非中華文化。 事後,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面對我們身旁的大國崛起,台灣如何在此形勢之中自處, 甚至發揮槓桿作用。   回顧一下兩岸關係,大陸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兩岸的經貿互動, 只能以「巨大」和「熱絡」來形容。 過去這段期間,兩岸經貿成長了十三、四倍,投資成長了四、五十倍。 兩岸的發展,除了人跟產業、金錢、訊息的交流之外,常忽略了文化的交流。 兩岸三通以後,來台觀光旅客去年已超過一百萬,靜態的文化, 在博物館和美術館裡面;活的文化,則表現在人的生活層面。 大陸人民來台,對台灣最感興趣和羨慕的是什麼?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   2007年我還在擔任東吳大學校長時,邀請大陸七、八所第一線的大學校長來台, 還有多位夫人隨行,可說是史無前例的。 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校長在台作了一 些研討和參訪。他們回去之後,我收到多位校長寫給我的e-mail和信件, 他們並不認為101特別偉大、鼎泰豐的小籠包特別好吃、日月潭的風光特別明媚。 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台灣的人以及人民的生活,這代表一個真正的文化特色, 引起對岸知識份子的關注。 台灣的文化特色   分析一下台灣的文化特色在哪裡?基本上我們是一個面向海洋的移民社會, 四百多年與生俱來的文化包容力,比較能多元發展,當多元文化朝向正面發展時, 就會產生新的創新力,這個創新力常能跳出框架,激盪出新的火花。   就飲食而言,台灣的飲食文化在全世界出名,不是滿漢全席,而是各地的特色小吃。 小吃最能代表一個飲食文化,經過不同的時間、空間所醞釀而成。 以我最近去大陸的一次經驗為例,他們的大菜做得越來越進步, 但要達到台灣這樣精緻的小吃文化,所需不單單只是餐飲的技術, 而是一種長年累月的文化。   藝文表演上,因台灣特殊的文化包容力,藝文的成果常具有中西相通、 古今相連的特色。如林懷民,他到美國學的是現代舞,但他的編舞如果沒有回到中華文化 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雲門舞集」。 美術上,假如沒有從五○年代開始與國際接軌的「五月畫會」、「東方畫會」等, 就不會有劉國松的水墨畫。 文學上,要不是對中華文化有深厚的底蘊,對西洋文學有深入瞭解, 加入自己的才華及創意,就不會出現「左手寫詩、右手寫文」的余光中。 電影上,導演李安與張藝謀的差別,在於李安在人文上的體會和詮釋。 他出自中華文化,然後受到美國文化的薰陶,經過長時間醞釀,發展出獨樹一格的電影。 他所執導的《理性與感性》,一個十八世紀英國社會和愛情的故事, 卻要由一位廿世紀的華人導演來表達出它含蓄之美,也展現了李安兼容並蓄的文化底蘊, 走出了新境界。流行音樂上,如周杰倫,大陸上也有許多優秀歌手, 但要出現如他這樣創作型的歌手並不容易。   媽祖在台灣不只是一種宗教民俗,我們可以看到媽祖每次出巡,十幾萬人跟隨, 幾十億的商機,這是一種文化。更了不起的是,「公益」與「志工」在台灣也變成一種文 化。以我手上的數據,台灣三十歲以下參與志工的,每年就有四十多萬人。 光是世界展望會和家扶中心,就將近二十萬人認養需要幫助的孤苦學童; 至於慈濟的志工及他們所做的公益,更是舉世聞名。   最近台東的陳樹菊女士被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一位賣菜的女士,累積廿年來的微薄收入,可以捐出上千萬作公益。 從以上的各種事例看來,顯見這種公益志工文化已不只是少數個人為之, 在台灣已經可以做到近乎《禮運大同篇》所講的,「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這是公益;「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志工。 我們其實是依照大同世界的理念在發展,這是中華文化在台灣不僅被保存, 而且在實踐的例子。   過去我去大陸,大家都在談「招商」,現在每個地方都在談「文創」。 文創是什麼?文創需要有才華、有文化底蘊的人才,加上文化的廣度和深度, 另需要創作的自由空間,再加上市場和資金。 這些項目,兩岸之間各有長短,未來交流必會產生新的火花。   台灣的文化,兼具了中華文化的底蘊和台灣文化的特色,這是非常重要的利基。 這些優勢展現在兩個因素上,第一是我們保留中華固有的文化比大陸好, 因為大陸曾歷經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其次是我們對新潮文化接納與融合的經驗。 台灣是一個包容的社會,可接納多元文化,如此的文化歷史背景, 有許多寶貴經驗和成熟度,可作為文化交流上的利基。   我們今天與大陸談交流,政治上很困難,經濟上也沒太多可領先的。 當年台灣經濟剛起步時,我們有美援協助,大陸改革開放之初, 台商的貢獻就像當年的美援一樣,具有一些「促進」的力量。 而台商也利用大陸的生產條件,壯大了本來會萎縮的產業。 最近大陸的擴大採購,也對台灣能加快走出金融風暴具一定的貢獻。 所以在經濟上、貿易上,兩岸還是有一個互惠的局面。 只是說,在互惠的過程中,我們領先的項目漸漸減少; 可是在文化上,我們很多地方具有特色、優勢的。   二十一世紀如果要對人類的文化有所貢獻,要回到傳統的中華文化裡尋找精髓, 再與世界文化去作結合,1974年歷史學家湯恩比所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二十世紀的人類很像「戰國時期」,如果要走出更好的局面,必須從東方文化去找答案, 再與西方文化融合,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中華文化中的瑰寶-「王道精神」。 「王道精神」推行世界   身為一個大國,以王道精神去對待比你弱小的族群, 在國際上以王道精神去解決或改善各種爭紛, 不論是十九世紀的英國或是二十世紀的美國都作不到。 雖然他們帶給人類很多正面的文化貢獻,但他們畢竟都是不同型態的「霸權」; 尤其影響力開始走下坡時,自信心減少,就促使這個霸權更為囂張。 我們讀到英國可以為賣鴉片而戰,也看到美國最近以戰爭爭奪資源,這些都是實例。 王道精神的作法是,如果大國有兩萬公里高鐵的技術及經驗, 幾十座核能電廠的技術及經驗,他們應該用這些領先的系統,去幫助有需要的國家, 解決他們的交通、能源問題,用以合理地換取資源,而不是用發動戰爭去得到資源,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再者,王道精神是融合「孔孟思想」,蘊涵孔孟學說的精髓。 當年孟子游走各國,勸說各國實行王道,卻得不到支持。 中國為何兩千多年來,從來沒有真正實行王道的機會?因為所有的強國都不願面對, 都希望比他國更強,征服更多領土和人民,強國一直相信的是「霸權」, 以施行霸權而變成強國。   廿一世紀的大國崛起,誰也擋不住它,但如果願意以王道來立國, 用王道來解決國際糾紛,善待所有的弱小族群,這個將是十九世紀到目前為止, 英國和美國都做不到的事情。以中華文化為底蘊,將其精髓發揮出來, 然後跟二十一世紀新的潮流和思維結合,將會是中華文化產生的最大貢獻的時機。   回到最初的問題,台灣在這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實台灣可以是一支尖兵, 也是一個觸媒、一種催化劑。我們應該從各個面向來探討二十一世紀的王道思想, 透過兩岸文化交流,創造中華文化的「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歐洲在黑暗時期之後,從文化上重新出發, 展開文藝復興運動而走向現代化。中華文化在經過這麼多戰亂、文化大革命的摧殘之後, 需要有一個「文藝復興」,才能對世界文化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   當我們的文化對全人類文化有重大貢獻時,那麼「誰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 這個問題,似乎不需要回答,也不重要了,以後的歷史學家自然會有公平正確的答案! 文字整理:賴暐棻、李明倫、陳如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7.159.162 ※ 編輯: littlekang1 來自: 219.87.159.162 (06/11 23:49)
文章代碼(AID): #1FrX0ryd (speech)
文章代碼(AID): #1FrX0ryd (spe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