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有關高潛能低成就的書

看板study (讀書/學習)作者 (轉體側身並步起跳回位)時間13年前 (2011/05/18 11:13), 7年前編輯推噓2(204)
留言6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9 (看更多)
先回應您健身房的疑問 如果目的是減肥,那麼去跑操場也可以 如果是想「精壯」,那麼在家裡自己做伏地挺身、拉單槓、做仰臥起坐也可以 但是如果是希望像「魔豆」或健美先生一樣,那恐怕還是去健身房比較容易 一來是健身房有同好,可以彼此督促 二來它是一個獨立的環境,較能專心,就像念書去圖書館的效果應該比在自己 家裡的床上效果來的更好一樣 三來則是健身房有專業、設計過的器材,讓你不僅更有效率也可以更安全不受傷 當然,有沒有人是完全不靠重訓設備在家裡練出很好的身材的? 當然有,有些體操「選手」就是這樣練出一身好身材的,這在健身版有人分享 不過如果您看過那內容或許就會認為:為什麼不去健身房更有效率呢? 所以,我覺得重點不是在「一定得去健身房嗎?」 重點應該是「去健身房vs不去健身房,哪一個比較有效率?」 回應前兩篇文 : 1.我剛去重看了一次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 的確第二章跟我說的觀念是一樣的 : 不過他多討論了一些原因 : : 因為被期待 所以覺得不認真去嘗試就不會打破 : 其實我還沒認真呢 : 的這個有潛力的神話 : 這個問題 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的作者 哈福艾克 : 自身也有遇過這個問題 : 好像這種人真的還不少 這一點在「教養大震撼」一書有仔細的談論 研究顯示,當你鼓勵孩子的言語是「你很聰明」,孩子便不喜歡接受新挑戰 因為他們會認識人生是比較誰聰明的,我如果失敗了就表示我不聰明 因此我不喜歡失敗,不接受新挑戰就不會失敗 但是當你鼓勵孩子的言語是「你很用心」,孩子便會覺得,失敗是因為我不夠用心 所以當他們遇到失敗,會比較容易再站起來 : 我的家教學生也有一點這種特質 : 另外想請問您 : 看了這本書之後覺得哪些方法很好用可以分享一下嗎 像前面網友推文提到的畫一條線,跨過去,就是書中有提到的 順便回應前面的網友,之前我帶學生讀書會時,有採另一種方法 是要他們寫下目標學校,寫下後在全部人面前大聲地說:我OOO一定要考上OO學校 然後我們利用暑假逐一去參訪他們說要考上的學校 很明顯的,有些人很勇敢地大聲說,但另一些學生就會不敢上來 甚至到要上台前,趕快把答案改掉,這情況應該和畫線的方式是雷同的 (不過當時我尚不知道這本書,只是我自己想這樣激勵他們) 我想劃一條線的方法,是當你真的把它當成是一回事時,就會有作用的 書中還有提到,在改變時,應該要一次改變一點點 另外還有提到,在設定目標時要很明確,比如說要賺錢,就要明確說要賺多少 還有書中說每天保留十五分鐘整理自己的位置 以及有一些題目,是要去找尋自己的目標的 等等的策略,如果能確實去執行,我想是會有效果的 : 2.蔡董事長那句話 學歷高低我想不是重點拉 : 他的重點是 能看清自己的不足 重新以一個新人的身分去做&學習 : 這類似 When You're Green You Grow! , When You're Ripe you Rot : 所以可以套用在高潛能的人身上 : 放棄有潛能 聰明有才華的心態 : 而面對世界上有太多強者的現實 : 才能從一個全新的新手開始做人&做事 : 同時又相信只要全心努力&發揮自己的天賦 : 就能達成自己的理想 或晉身強者之列 蔡董事長這句話如果是學歷高低不是重點,我想他不會刻意提出低學歷三個字 愛因斯坦也說過,惟一會妨礙我學習的是,我所受到的教育 其實蔡董事長說的也不全然是錯的,僵化的教育有時會變成阻力 但完全不受教育也不一定會更好 愛因斯坦說:書讀得太多,而腦筋用得太少的人,都會落入懶得思考的習慣 但他可不是說不要讀書呢 : 3.居禮夫人小孩沒得獎的那個錯誤 : 我想也證明了幽根爸爸其實也是個不知道爸爸 : 其實書中沒講無知的父母可以給小孩好的教育 : 而是講沒有學識或受高等教育的父母 因為不知道很多事情 : 反而會讓小孩想要自己去探索世界 : 養成主動求知的習慣 : 反而有些父母因為知識太多 會覺得你連這都不知道? : 而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其實這兒會出現很多的論辯 一個孩子會主動去探索世界,通常被視為是自然而然的 然而,有些孩子的好奇心高,有些孩子的好奇心卻並非如此旺盛 有些孩子探索中遇到了困難,會很堅持去找答案 有些孩子探索中遇到了挫折,卻很快就放棄或轉移注意力了 在費曼的「別鬧了,費曼先生」一書中,他便提到 有一次和他父親在森林裡面散步,他們遇到了一種鳥,費曼問他爸這是什麼鳥 他爸爸告訴他,這鳥叫什麼名字不重要,但我們可以來觀察這鳥有什麼特別習性 這就是一個引導探索的過程 但這方法對所有的孩子都有效嗎?那又未必了,有的孩子是連看到鳥都不會想問的 在吳祥輝寫的「我是被老師教壞的」一書中,提到了許多老師對他兒子所做的事 導致了他小孩子的叛逆,但撇開主觀的意識不談,老師們的做法真的都是錯的嗎? 還是有些做法對某些孩子有用,但某些做法是對另一些孩子沒用的,應該修正呢? 如果是這樣的觀念,我認同,但以此聳動的書名來下標題,我倒不認同 至於說父母懂很多,所以會打擊小孩子自信心,因而導致放棄 我覺得也是過度簡化了,就像修身然後齊家才能平天下一樣,過度簡化了 有些孩子是會因父母懂很多、行為舉止合宜,而以父母為榮,引為榜樣的 這可參閱「發現鏡象神經元」一書,知道行為的建立來自模仿 但有些孩子的確是會因此而退縮(我大學室友就有因父親是英文老師而不念英文的) 但的確是不可一概而論,還是因人而異,因時因地制宜為佳 因此教育心理學中有所謂鷹架理論:兒童內在心理能力的成長有賴成人或能力 較強的同儕協助,而這種協助應該建立在學習者當時的認知組織特質上。 最後我以一句話當我這一段的總結:如果覺得每個孩子都喜歡看棒球是不切實際的 ,那希望以單一種方法來教育所有的孩子,也是不切實際的。 : 而當然孟母是很有智慧的 韓國大書法韓石峰的母親 : 也是非常有智慧 只會在韓石峰想放棄的時候阻止他放棄 : 其他都不管他 : 這跟孟母看到孟子翹課而把錦絹剪斷的智慧可以說是相同 : 4.潛意識那部分 : 我自己其實也沒很了 真的是個很深奧的東西 : 我有把艾瑞克森的催眠之聲伴隨你那本書反反覆覆看了n次 : 我已經可以把書中的故事全都背起來了 還是對於他的手法還有其中的奧祕不太了解 : 但就我個人的經驗&讀過的書 : 潛意識像一個執行機構 : 你下一個指令他就會去執行 : 而你大部份的行為都是在潛意識的控制下完成 : 通常只要遇到難題不可解 我只要決定想要解 : 潛意識就會幫我解決 : 而這個執行機構的人員 : 裡面的人大部分都是你平常派遣進去的 : 例如說 你相信 什麼都不做的日子實在像個無能的廢物 : 真的很討厭浪費時間的生活 : 那你的潛意識就會接受到這個指令 : 你就會每天都一直不斷的做事情 : 反過來說 : 如果你相信 像竹科工程師那樣為了錢過勞死實在很愚蠢 : 人生應該是要有很多享受的 不應該把工作壓滿生活 : 那的潛意識就會促使你 會有每天都有不少享受 : 簡單來說 廣義的催眠就是 : 當你相信一件事情的時候 你就被催眠 : 你相信自己很有能力可以達成目標是一種催眠 : 你相信自己很無能一定會失敗也是一種催眠 : 所以這又會回到哈福艾克講的 : 你的想法不是真的 重點是他對你的影響是 : 帶你到幸福和快樂 還是貧窮和悲慘 : 你選哪一個 潛意識我沒有很深的研究,但可以提供兩個有趣的實驗給大家參考 第一個是在「記憶VS創憶」一書提到的 一個在受試者心中很有份量的人,是可以在受試者心中創造出不曾發生的回憶, 而讓受試者以為自己是忘記了,而現在回想起來了 例如:媽媽在一間百貨公司對五歲的女兒說:你記得一年前你在這兒走失了,害 爸爸媽媽好緊張呢?女兒一開始會說:有嗎?我怎麼不記得呢?可是隨後卻會逐漸 「說服」自己,真的曾經走失,且會自己加入許多情結 然而事實上卻是不曾發生過這樣的事 所以個人或旁人的行為想法(包含催眠)是否真能影響個人的決策、想法或行動呢? 我認為是可能的 第二個是在「腦內有情」一書中提到的:暗示的效果在愈不讓人的意識面意識到 ,其效果愈強。這可以提供家中有小孩要教導的人參考 書中有提到一個實驗,不過細節我忘了,應該是讓人從一堆照片中挑自己最喜歡的 但是過程中快速地出現一張照片,但出現時間短至人的意識無法察覺到 結果發現此一穿插的照片,會影響最後人們的選擇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借來看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0.242.94 ※ 編輯: licklabium 來自: 163.20.242.94 (05/18 11:17) ※ 編輯: licklabium 來自: 163.20.242.94 (05/18 11:24)

05/18 14:38, , 1F
我想蔡的那句話所強調的並非「學歷本身」對人的影響
05/18 14:38, 1F

05/18 14:40, , 2F
他之所以提到「低學歷」應該只是想點出會讓人真的敞開心胸
05/18 14:40, 2F

05/18 14:41, , 3F
學習的狀況是什麼?
05/18 14:41, 3F

05/18 21:56, , 4F
沒有上台喊要考上OO學校的學生,可能因為不敢也可能是其它
05/18 21:56, 4F

05/18 21:58, , 5F
想法或困惑吧 而說「你好聰明」並不是每位小朋友都會當真~
05/18 21:58, 5F

05/18 22:00, , 6F
小朋友雖小還是會各有詮釋
05/18 22:00, 6F
※ 編輯: licklabium (111.249.32.3), 03/21/2017 19:01:22
文章代碼(AID): #1DqpbZ2N (stud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DqpbZ2N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