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 Columbia, AFI, Calarts, CCC, Ohio MF …

看板studyabroad (留學)作者 (呸)時間16年前 (2009/04/17 18:19), 編輯推噓11(1104)
留言15則, 1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Admission:(Film Production) Columbia U(10,000 fellowship), CCC, Ohio U (Film Directing) AFI, Calarts Rejection: UCLA Waitlist: NYU Decision: Columbia U Background: BFA in Motion Picture, NTUA (GPA: 3.37), 2007 Test Score: TOEFL IBT 99 (1/18/08) 99 (2/15/08) 99 (3/29/08) 105 (9/21/08) Work Experiences:電影場記、副導,拍攝相關的志工經驗 申請過程 版上很少看到電影本科系學生畢業後繼續申請電影創作,反而是跨領域和有相關實務經 驗的人比較多。身邊一些同學畢業後已經栽進業界實戰打拼了,常會被問為什麼還要繼續 唸書,畢竟電影這條路不太看學歷的。我是覺得台灣目前的環境並不適合我,在台灣,如 果目標是劇情片導演,就是從導演組做起,等到有下一部自己的作品應該會是20年後而且 負債萬千吧。所以…我選擇把這個未來的負債先拿來投資自己,除了在美國能累積更豐富 的資源、人脈和經驗,也能利用畢製的機會再拍一部具代表性的作品,然後嘗試在美國找 工作之類的 (想得很美啦我知道XD)。 畢業後米蟲了一年才申請的原因純粹是因為來不及,大四準備畢製一直到畢展結束以經 六月了,加上個人神奇的劣根性,雖然一直知道要留學,大學時根本沒有好好搜集資料, 英文能力也大大退步,所以又花了一年的時間準備考試和作品集。 選校 除了老舊的排名資料,MFA Study和留學版幫助我很多。我選擇不考GRE,原因很簡單: 我覺得我沒辦法應付兩個考試。要求和不要求GRE的學校差不多一半一半,當初最想去的 NYU也沒有要求,所以就索性大刀闊斧把要求GRE的學校都砍掉了。因為我想走的是 narrative,實驗片為主的學校就都不考慮,其中要提的是Calarts,它的Film & Video Program以實驗片聞名,但Directing Program還是強調敘事(雖然後來考慮學校整體風氣 我沒有選擇它)。資源上的考量,我大部份選紐約和加州的學校,剛開始申請時不知道自 己的能力到哪裡而且信心低落,所以有大概衡量一下”夢幻學校”和”應該可以上的學校 ”做排序。 考試 太慘烈了,我神奇地考了3次99分(可見實力相當穩定)。偏偏大部分的學校都要求100 以上,很怕複查得到低分,這樣不但白搭,也破壞了這個奇蹟般的記錄(?),本來是想說 好吧那就用99分試試看,結果隔了約半年趁妹妹要考時再試一次,終於給我破100。準備 過程好像沒什麼可取的地方所以就不誤導大家了,請記住這不屈不撓的精神就好 XD。 工作經驗 其實少得可憐,因為即將要出國了也沒有很認真在找工作,我當了兩個月的場記,然後友 情支援畢業學長自己出資的短片做副導。怕時間太短resume上寫起來不好看,所以我技術 性地把”兩個月”改成”2007 summer”,自以為這樣看起來比較久。另外,志工是工作 之外很棒的選擇,除了比較容易找、寫起來好看,對短期累積創作所需的生活經驗很有幫 助,我在這方面收獲良多。 申請材料 SOP我寫得大同小異,只在最後一段就各學校不同特色做修改。大部分學校都會要求一份畢 製大綱及影像作品,另外就是劇本、短片大綱、劇情接龍等等,要寫的東西很多。我會蒐 集性質類似的用同一份交,這樣大概就是花一個月想2-3個點子做延伸,這是個有趣的過程 。 影像作品我本來想再拍新的東西,因為剛拍完畢製總是對自己的作品心情很複雜,但衡量 了時間,加上畢製16mm的編制和規模對我來說應該是最有利的,於是還是交現成的東西, 麻煩的是每個學校要求的影片長度不同,所以得再修短一點。出乎意料的是,面試時教授 都會提到我的作品並且覺得它很有趣,由於在同班同學作品中我並不能說是最出色的,教 授的誇獎讓我增加了不少信心,應該是文化不同有加到分吧。 另外,Calarts的portfolio要求最具挑戰性,它要求申請者自拍兩段影片,一是講故事, 一是演獨角戲,還有一個optional的個人自傳短片。這個經驗很好玩。大概是因為已要求 了這兩段影片,Calarts沒有另外再做interview。 推薦信 我找了兩個創作課的老師,和當場記時的副導。剛和老師們接觸時發生了一件遺憾的事。 一個很支持並鼓勵我的創作課老師猝世了,過世的前一個禮拜他才剛跟我聊過選校的事情 並且熱心表示要和他友好的學校聯絡並推薦我,我還收到他寄來的學校資料和手寫信紙, 因此這件事讓我情緒很激動。之後我找了另一個老師幫我寫推薦信。雖然我後來的選校和 他建議的有些出入,但我真的非常感謝他。 面試 Interview的消息大概在2、3月才陸陸續續出來,大部分學校都很早就約了,所以有很多 時間準備。除了NYU考了臨場反應和即席創作,其他學校問題內容都不會差很多,其中和 Ohio教授電話面試的經驗非常好,並非單方面制式的問與答,而是誠懇的聊天和經驗分享 :像是提到Into the Wild,他說他小女兒非常愛這部片逼迫他看了很多次,還有談到紀錄 片製作,他也分享了他在創作上遇到的質疑和困難等等。CCC比較犀利,會問你哪科為什 麼會被當並嚴正警告你他們很注重這方面的事 XD。AFI的interview非常簡短,但在四月 初international advisor有再打電話來解答visa的問題(那時我還以為我已經錄取了但 並沒有,他說他們還在做決定)。Columbia 有兩個教授一個學生做電話面試,教授給我 的感覺非常開朗,不斷大笑。 電話面試時我才更深入的了解各個學校,如CCC第一年之後會有審核,把不佳的學生踢掉 (但教授說You have to be really bad to get this)。AFI 因為錄取28個導演、28個編 劇、28個製片…等,合作時就是一個配一個,非常有系統很片廠。第二年拍畢製,畢業後 提供實習。Ohio有很多國際學生,獎學金及工作機會也給得很慷慨,就是偏僻了一點。感 受得到Columbia對學生的善意和支持,從不斷接收到的廣告信就知道他們很努力為學生和 學校宣傳,也要感謝版上學長姐(我可以稱呼你們學長姐了嗎,害羞)不厭其煩地為我解答 讓我對Columbia有更多的了解。 其他 4/15收到最後AFI跟Ohio的錄取信後,在AFI和Columbia之中選擇,昨天寄出了Columbia U 的acceptance card。(請問有別人和我一樣被全家UPS嚇得一身冷汗嗎),決定去 Columbia除了紐約資源豐富,有教授口中”拍到你不想再拍”的實作機會,我爸媽很高興 ,風格走向等等,最大的因素就是我不斷感受到它的善意吧(廣告信成功了?) 另外,AFI的課程雖然非常扎實及系統化,但我擔心在產業體制下個人獨創性的發展空間 ,所以囉。其實我還在觀望NYU的waitlist結果如何,畢竟是心目中的夢幻學校,但是考 量的東西很多,包括它相較之下的高姿態(請糾正我),獎學金機會較少。cynic學姐說花 了那麼多錢來美國受教育,當然是要選自己最想唸的學校,我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如果 NYU有被候補上,我會重新好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最後要感謝留學版、很多很多版友,親朋好友和我爸媽。能這樣選擇自己想念的東西走 自己的路,都是靠我爸媽的支持,所以希望有一天我能令他們感到驕傲。 噢我話好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5.16.187

04/17 18:22, , 1F
恭喜!
04/17 18:22, 1F

04/17 18:31, , 2F
恭喜!!
04/17 18:31, 2F

04/17 18:56, , 3F
3張99,也太衰了,有申請複查賭一把嗎?
04/17 18:56, 3F

04/17 20:09, , 4F
恭喜!!!
04/17 20:09, 4F

04/17 20:15, , 5F
恭喜!!!
04/17 20:15, 5F

04/17 22:19, , 6F
恭喜囉!有沒有試試教育部獎學金?
04/17 22:19, 6F

04/17 23:48, , 7F
恭喜!!!!
04/17 23:48, 7F

04/17 23:52, , 8F
台藝大電影的~~~~一定要大推啊! 優秀!
04/17 23:52, 8F

04/18 08:32, , 9F
有申請獎學金哇 但是分數挺低的,明年再試試
04/18 08:32, 9F

04/18 08:33, , 10F
我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對沒有複查,可能覺得與其花錢失望
04/18 08:33, 10F

04/18 08:34, , 11F
不如乖乖再考一次吧
04/18 08:34, 11F

04/18 14:56, , 12F
恭喜阿!! 一年級真的會拍片拍到吐血.....
04/18 14:56, 12F

04/18 23:24, , 13F
恭喜!!
04/18 23:24, 13F

04/19 12:56, , 14F
congratulations :)
04/19 12:56, 14F

06/18 03:38, , 15F
希望對您有幫助 http://www.94istudy.com
06/18 03:38, 15F
文章代碼(AID): #19w5UjtQ (studyabroad)
文章代碼(AID): #19w5UjtQ (studyab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