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需要更多傻子

看板AfterPhD (博士後)作者 (punisher)時間15年前 (2009/06/28 18:47), 編輯推噓0(003)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台灣管理學術界要發展質性研究,需要更多傻子的投入。傻子的特質有三,首先,傻子不 具備質性研究方法以外的專長;第二,傻子的學習遲緩;第三,傻子很孤僻。台灣管理學 術界訓練博士生的方式可以教出發表績優的研究者,但教不出傻子。質性研究需要傻子, 現行的訓練方式想訓練出好的質性研究者不免是緣木求魚。 研究者要做出好的質性研究作品,過程往往會有很多磨難。磨難可以劃分為三類:第一, 研究的不確定性。質性研究成果很難在提出研究計畫時就被準確預測。很多洞見是在研究 過程中才能被體悟,所提出的獨特觀點往往也是最後寫作時才會浮現。第二,作品多半只 能得到負面評價。質性研究者的作品很難得到正面評價,即使有經驗的質性研究者想要協 助,他們多半也只能告訴研究者哪裡不太對勁,而不是怎麼做才會更好。第三,質性研究 發表往往需要時間與耐心。從收集田野資料一直到發表,所費時間多半相對長於其他研究 方法的作品。 這三類磨難都代表一個成熟的質性研究者都必須忍受一連串的負面經驗,這也就是為什麼 一個成熟的質性研究者往往都必須是一個傻子 – 一個在適應性學習過程中的傻子。這並 不是說質性研究優於或遜於其他研究方法,而是適應性學習的過程讓傻子才會留下來繼續 深究質性研究方法。 一個博士生如果已經具備某種研究方法專長,比如說統計,他更可能在應用統計方法於研 究時獲得正面的經驗,這會讓他也更可能在碰到下一個研究問題時使用統計方法。而這樣 的重複讓這名博士生的統計能力不斷上升,得到正面經驗的可能也越來越高。這就是適應 性學習中的「能力陷阱」問題。從經驗學習沒有錯,但學習者可能在學習時錯過了最適合 他的研究方法,而一直加強一個次佳的研究方法。由於質性研究過程充滿挫折與負面經驗 ,這更讓初學者容易從經驗學習中相信質性研究的不適用而放棄。所以我們需要傻子:一 個只接受質性研究方法訓練的傻子來避免這樣的能力陷阱。 再者,質性研究初學者的作品很難得到正面評價。學習其他研究方法,比如說模擬方法, 學習的過程和研究的結果都能得力立刻且直接的回饋,且評價是正面或是負面很明確。就 算評價是負面,有經驗者多半也能指出改進的方向,在適應性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可以相 對快速的獲得正面的經驗。如果一個博士生快速的從所獲得的經驗中學習,很自然的結論 就是該放棄質性研究方法而就其他研究方法。所以只有學習遲緩的傻子才會繼續留下深究 質性研究方法:他們的行為不因為所得到的評價而立即做出調整。 最後,質性研究者必須夠孤僻才得以繼續深究質性研究方法。學習過程不只從自己的經驗 學習,還會從其他人的經驗學習。質性研究需要時間。但當績效制度鼓勵發表數量,而質 性研究者發現周圍升等的同儕都使用別的研究方法時,一個好的適應性學習者應該要捨棄 質性研究方法。除非他是個孤僻的傻子,能夠不顧社群質疑的眼光及家中嗷嗷待哺的家人 而堅定的使用質性研究方法。 但一個社群以至於社會的重大進展往往靠的不是聰明人而是傻子。如果一見勢頭不對就見 風轉舵,我們不會有眾多的科學發明與創新。台灣學術的發展不只要培養聰明學者,也要 能培養一些傻子學者。但傻子的立即陣亡率的確比較高,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友善的學術訓 練過程來呵護這些傻子。 (作者劉正威為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候選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93.97.15.88

06/28 21:21, , 1F
劉正威是傻子 or 聰明學者???
06/28 21:21, 1F

06/28 23:08, , 2F
對質性研究方法不熟,但實在不太認同第一段
06/28 23:08, 2F

06/28 23:08, , 3F
精確說來,很不認同第一點
06/28 23:08, 3F
文章代碼(AID): #1AHqf6sN (AfterPhD)
文章代碼(AID): #1AHqf6sN (After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