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教育部帶領大學聯盟為臺灣拚「人才外交」,帶動「人才循環」
教育部帶領大學聯盟為臺灣拚「人才外交」,帶動「人才循環」
教育部近年來力推國際合作,透過提供華語學習環境、企業實習機會以及建立友善的輔導
支持措施,吸引優秀國際人才來臺,創造生生不息的人才交流循環。
教育部-國際司-人才外交-人才循環-重點產業領域擴大招收僑生港澳學生及外國學生實施
計畫-促進國際生來臺及留臺實施計-台美教育倡議 教育部積極參加三大國際教育者年會
以招攬國際人才。圖為「2023年美洲教育者年會」。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
作基金會
文 教育部
整合傳播部企劃製
作
2020 年到 2022 年間,疫情籠罩全球,各國紛紛封鎖邊境,但教育部仍持續與各國洽談
協議與計畫。2022 年,疫情逐漸趨緩,國境開始解封,教育部更把握機會積極拜訪多個
國家,期望建立合作機制,深化教育交流。
國際優秀生來臺就讀、留用 成為臺灣人才一分子
「其實我們很早就在新南向國家進行人才布局,」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司長李彥儀表
示,2016 年起就推出新南向專班,2022 年再發布「重點產業領域擴大招收僑生港澳學生
及外國學生實施計畫」,透過重點產業招生以及設立國際專修部,提供學校國際招生彈性
,以擴充僑外生生源,並促進優秀人才留臺就業。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司長李彥儀。
李彥儀指出,從目前國際生、境外學生人口數來看,名列前茅的新南向國家有越南、印尼
、馬來西亞、泰國等,原因是臺灣跟這些國家關係緊密,不少移工或僑生、外國學生在臺
工作後,對臺灣產生良好印象,希望下一代能來臺就學,甚至在臺工作。不過李彥儀也說
,過去政策的理念是幫新南向國家培育人才,「但我們也要思考臺灣產業需要怎樣的國際
人才,而不是只有協助其他國家培育人才。」
因此,2023 年教育部推出「促進國際生來臺及留臺實施計畫」,其中一個策略是鼓勵大
專校院開設「新型專班」,學校將與企業共同赴海外基地甄選當地優秀學生,學生能獲得
國發基金提供最多 2 年的「產學獎助金」,與企業提供的「生活/實習津貼」,「學生畢
業後至少要留在臺灣工作 2 年,成為我們企業的人才。」
臺灣與印尼合推產學專班,讓來臺的印尼學生學習專業技能,同時學習華語文。圖片來源
:教育部
籌組大學學術聯盟 國際教育交流新模式
教育部積極進行國際人才布局,2022 年疫情一解封就密集出訪拜會各國。2022 年 9 月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率領國內 7 所大學代表,前往波蘭華沙參加「臺灣與波蘭高教
論壇」討論疫情後雙邊教育的合作; 2023 年劉孟奇再次率領 9 所大學拜會波蘭教育科
學部及哥白尼學院以及捷克政府,洽談大學學術聯盟的合作模式,雙方獲得高度共識,目
前正緊鑼密鼓籌備簽署合作備忘錄。
李彥儀提到,「波蘭由哥白尼學院籌組聯盟,捷克則由查理士大學負責籌組,屆時會與臺
灣 12 所大學成立的學術聯盟進行 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及半導體領域
的人才培育合作。」而這樣的合作模式,正是教育部 2023 年發布的「促進國際生來臺及
留臺實施計畫」的政策理念,透過籌組大學聯盟及設立海外基地,由教育部偕同國內大學
學術聯盟「打團體戰」洽談國際合作,包括推動華語教育、師生交換、產學合作及聯合研
究計畫等。
教育部透過推動臺灣優華語計畫,協助大學設置獎學金吸引國際生來臺學習華語。圖片來
源:教育部
大學學術聯盟的合作模式,在美國已經有具體成效。2023 年 8 月,臺灣大學學術聯盟
12 所大學與伊利諾州大學系統(University of Illinois System)簽署合作備忘錄,
同年 11 月,再與德州農工大學系統(The Texas A&M University System)及德州大學
系統(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簽署合作備忘錄,合作範圍皆著重於推動半導
體領域的人才培育、研究與產業合作。臺美其實早在 2020 年就簽訂「台美教育倡議」,
今年臺灣與美國的大學系統簽署備忘錄,正符合「台美教育倡議三年策略計畫(2023 -
2025)」目標,積極培養半導體人才並促進國際產學合作。
臺灣大學學術聯盟與伊利諾大學系統簽署的合作備忘錄。(左為國立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
、右為美國伊利諾大學系統總校長 Dr. Timothy Killeen)圖片來源:教育部
國際人才布局 突破區域限制
除了與美國教育合作展開新頁,教育部亦加強與各國建立多元教育交流關係,以增進雙邊
學術體系發展,如 2020 年與英國在臺辦事處簽署教育合作意向書,而後再與英國文化協
會洽談「臺英大學聯盟」計畫,邀集臺大、臺師大、中山、清大四校,和英國的利物浦大
學(Liverpool University)、愛丁堡大學(Edinburgh University)、新堡大學(
Newcastle University)、西蘇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Scotland)展開
討論,8 所大學在今年 11 月簽署合作備忘錄,並以「綠能及淨零策略」和「英語媒介教
學及學習」為優先合作主題。
至於歐盟國家,李彥儀則分享,「由於歐盟彼此間交通便利,易於流動,加上學歷互相承
認,對延攬優秀人才而言,是一項挑戰。」即便如此,這沒有阻礙教育部介紹臺灣優質高
教的企圖,教育部積極找尋利基,藉由歐盟「新伊拉斯莫斯計畫」(Erasmus +)中的「
歐盟聯合碩士學程」(Erasmus Mundus Joint Master Degree, EMJMD)拓展和非歐盟國
家合作發展雙聯學程的機會,讓歐盟的學生能夠來臺灣學習。
教育部 2022 年先後組團拜訪波蘭及立陶宛,2023 年再赴波蘭及捷克 2 國,他們均表達
樂於與臺灣強化學術關係,以「大學學術聯盟」方案洽談合作的意願,「近年國內幾所大
學成立的半導體學院,成為洽談合作最大的誘因。」李彥儀舉捷克為例,台積電在德國德
勒斯登設廠,鄰近德勒斯登的捷克就希望能培養半導體人才,甚至未來若要發展半導體產
業,都能有所助益。
G2G 帶動 U2U 教育是國家軟實力
李彥儀表示,以往在大學自主精神下,國際教育交流主要以大學對大學 U2U(
University to University)的模式為主,但如今教育部主導組團與各國洽談,帶動雙邊
大學聯盟合作,是以政府對政府 G2G(Government to Government)模式帶動 U2U 的模
式,與過去截然不同。
「政府出面,效果會更好。」李彥儀進一步解釋,在此架構下,對臺灣及合作國家的學術
與產業環境都是友善的,各大學因合作空間變寬廣,學生則有更多樣學習機會。
當人才循環為全球共同目標之際,教育部在「人才外交」的角色將越來越吃重,「用教育
做外交,成效非常好,也會讓各國主流社會透過人才軟實力認識臺灣,臺灣外交工作會更
好做。」李彥儀指出,從教育切入,建立雙邊深入互動與外交關係,相信臺灣的民主、自
由人權、文化價值與精良的辦學品質,會讓更多人願意根留臺灣,成為臺灣重要人才的一
分子。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867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6.190.7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fterPhD/M.1703257972.A.7F9.html
AfterPhD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