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台灣拿不到諾貝爾獎丟臉? 中研院長:客

看板AfterPhD (博士後)作者 (薛丁格的貓)時間9小時前 (2025/04/19 14:05), 編輯推噓7(7031)
留言38則, 8人參與, 25分鐘前最新討論串1/1
■ 問題: 臺灣為何沒有人得諾貝爾獎? ■ 檢討: 首先要回到諾貝爾獎設立精神、各獎項的獎勵標準來看。 其次,再依據上開宗旨,逐一檢視臺灣教育土壤,是否具備能培育出符合諾貝爾精神人才的養分? 最後,如果臺灣現況土壤貧瘠,本土教育亦無法提供充足養分,有何方法可以提供現有種子發芽、開花、結果?以此作為教育改革方針,逐一調整現況。 ■ 諾貝爾獎設立緣由 諾貝爾遺囑: 「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有何方法可以提供。」 ■ 諾貝爾獎六大獎項表彰特點 一、諾貝爾物理學獎: 表彰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二、諾貝爾化學獎: 表彰在化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四、諾貝爾文學獎: 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 五、諾貝爾和平獎: 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六、諾貝爾經濟學獎: 表彰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 諾貝爾獎獲獎原因的與時俱進 一、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4年:在實現機器學習的類神經網路方面的基礎性發現與發明(美國、英國、加拿大)。 2023年:在有關產生原秒光脈衝來研究物質中之電動力的實驗法(法國、匈牙利、奧地利、瑞典)。 2022年:在有關量子糾纏的實驗,確立貝爾不等式的違背驗證以及開拓量子資訊學(法國、美國、奧地利)。 1902年:關於磁場對輻射現象影響的研究,即塞曼效應(荷蘭)。 1901年:發現不尋常的射線,之後以他的名字命名(德國)(第一位)。 二、諾貝爾化學獎: 2024年:蛋白質結構預測、計算蛋白質設計。(美國、英國) 2023年:發現和合成出量子點(法國、突尼西亞、美國、俄羅斯)。 2022年:在點擊化學與生物正交化學取得的成就(美國、丹麥)。 1903年:提出電離理論(瑞典)。 1902年:在醣類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德國)。 1901年: 發現了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荷蘭)(第一位)。 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24年: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及其在基因轉錄後修飾的作用(美國)。 2023年:對核苷基修飾方面的發現,使開發針對COVID-19有效的mRNA疫苗變成可能(美國、匈牙利)。 2022年:對已滅絕古人類的基因組及人類進化方面的發現(瑞典)。 2021年:發現溫度和觸覺的受體(美國、黎巴嫩)。 1901年:對血清療法的研究,特別是在治療白喉應用上的貢獻,由此開闢了醫學領域研究的新途徑,也因此使得醫生手中有了對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德國)(第一位)。 四、諾貝爾文學獎: 2024年:她的語言充滿詩意,直面歷史創傷,揭露人類生命的脆弱(韓國)。 2023年:以新穎的戲劇和散文訴說難以言表的事物(挪威)。 2022年:勇敢、冷靜而敏銳地揭露了個體記憶的起源、隔閡與集體壓抑(法國)。 2021年: 在殖民主義的影響,以及在不同文化與大陸之間的鴻溝中難民的命運下,流露出毫不妥協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力(英國、坦尚尼亞)。 2020年: 以帶有樸素美感、準確無疑的詩歌語言將個人的存在普遍化(美國)。 2019年:富有語言學才能的作品探索了人類經驗的邊緣性及特殊性(德國)。 2018年:在敘事想像上充滿百科全書般的熱情,代表著一種跨越邊界的生活方式(波蘭)。 2017年:以具有強大情感力量的小說揭露我們與世界虛幻聯繫之下的深淵(英國,生於日本)。 1902年:今世最偉大的纂史巨匠,此點於其不朽巨著《羅馬史》中表露無疑(德國)。 1901年:他的詩歌作品是高尚的理想主義、完美的藝術的代表,並且罕有地結合了心靈與智慧(法國)(第一位)。 五、諾貝爾和平獎: 2024年:表彰該組織為無核武器世界的實現做出不懈努力,同時以證人證詞表明核武器不能再被使用(日本)。 2023年:表彰她為伊朗受壓迫的女性而戰,為促進所有人的人權及自由而戰(伊朗)。 2022年:促進批評權力的權利,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為記錄戰爭罪行、侵犯人權和濫用權力作出傑出努力(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 2021年:表彰他們為維護民主與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言論自由所做的努力(菲律賓、俄羅斯)。 2020年:致力於消除飢餓,為改善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做出貢獻,並在防止飢餓作為戰爭和衝突武器的努力中發揮了推動作用(聯合國)。 2019年:表彰他為了實現和平與國際合作作出的努力,特別是其果斷倡議解決與鄰國厄利垂亞的邊界衝突(衣索比亞)。 2018年:他們致力結束在戰爭和武裝衝突中使用性暴力作武器(剛果、伊拉克)。 2017年:提請各方注意使用任何核武器後造成的災難性人道主義後果,以及為實現禁止這些武器的條約造出的突破性努力(瑞士)。 2016年:他堅持不懈的努力終結了持續五十餘年造成至少22萬哥倫比亞人死亡和將近六百萬人無家可歸的哥倫比亞內戰(哥倫比亞)。 2015年:在2011年的茉莉花革命之後,對於建立一個多元民主的突尼西亞所做出的決定性貢獻(突尼西亞)。 2014年:他們分別為對抗兒童和少年所受壓迫以及爭取所有兒童受教育權而奮鬥(印度、巴基斯坦)。 1901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創辦人(瑞士)。 六、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4年:研究制度如何形成並影響繁榮(土耳其、美國、英國)。 2023年:增進我們對女性勞動力市場成果的理解(美國)。 2022年:對銀行及金融危機進行研究(美國)。 2021年:對勞動經濟學的實證貢獻、對因果關係分析的方法學貢獻(加拿大、美國、以色列、荷蘭)。 2020年: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開創出新的拍賣方法(美國)。 2019年: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印度、美國、法國)。 2018年: 將氣候變化納入長期的總體經濟分析;將整合技術創新納入長期的總體經濟分析(美國)。 2017年: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美國)。 2016年:對契約理論的貢獻(英國、美國、芬蘭)。 1969年:他們研發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過程(挪威、芬蘭)。 ■ 反思臺灣教育與改革方向 臺灣教育著重在“背誦”既有知識,“理解”與“熟悉”既定現有知識,不論是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或碩博班高等教育均是如此。 缺乏鼓勵好奇心、探索知識的邊界;追尋知識形成的緣由與過程;反思自身如何建構對於知識的理解。 而這樣的理解究竟是真實,或是偏見?提出這樣的疑問,究竟是找碴或做研究?能不能去推翻現有的權威理論,創造另外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法? 和多數人的行為模式與言論不同,就是異類嗎?必須遵守多數人的行為模式,照樣“背誦”知識,才能獲得“想像力”的權力嗎? 我們的教育,是否允許我們去“思考”?去“好奇”?去“挑戰”?或者必須進入師徒制與門派窄門,成為門派的子弟兵,而“人”的個性與特質,必須被打磨弭平? 我們的教育,容不容許學生具有思考能力?能不能問超過文本的問題?能不能保有個人的原始個性與創造力,甚至是想像力,而不被這個教育體制與社會體系“馴服”? 我們究竟是在教育?還是在訓練門派?我們究竟是在扶持學生長成她/他可能長成的最好模樣與面貌?或是在想辦法讓學生“長成被容許的模樣”?長成“一致的模樣”?甚至是“變成老師的思想的形狀”?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怎樣才能達到讓學生完好如初的長大,長成她/他的天份所能長成的最大可能性?有沒有可能,所有具有諾貝爾獎潛能的思想,在教育體系下,已經一層一層的打磨、拋光,變得很漂亮,但是沒特色了? 沒特色的思想,如何長成可以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具體行動?沒特色,但是很安全的思想,只是在盡一份社會成員的應盡義務,我們很乖,我們很聽話,我們一看就是誰誰誰的學生,從思想行為到談吐,“一聽一看就是這個門派”。 然後呢?“人”在教育體制底下不見了,雖然長成更可以被社會接受的模樣,長成更符合體制、更符合標準的模樣,可能更容易晉升、更容易向上爬。 但是,然後呢? 然後,有人跳出來說: 你們丟臉啊! 臺灣拿不到諾貝爾獎,丟臉啊! 請問,想像力、創造力、探索欲、對於知識的原始熱情,都已經被迫裝進漂亮的盒子裡;每個人看起來就像復刻版的、統一生產的、機械製造出來的千篇一律的思想,可以背誦出百萬種“別人怎麼說”。 但是好像大家逐漸忘記: “我想怎麼說”? “我可以怎麼說”? “原來我可以說”? “原來我還能說”? “我竟然有說的權力耶”! “我不用在乎別人眼光,想說就說”? “我想說就說,管他拿不拿得到經費” 問題在於“錢”,金錢與經費限制各種具有學術價值、研究價值的議題,我們變成“實用性”的研究居多,著重在“應用科學”,以創造產值與利潤為尊,而非打破知識的邊界為首要目的。 如此的殘酷現況,嚴苛的大環境,能夠容許作家毫無後顧之憂的,花20年日夜磨刀,才能寫出一本韓江的小說嗎?在這紛紛擾擾吵鬧的世界,臺灣能對世界和平帶來卓越的和平貢獻嗎? 除了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這兩項,是有可能靠單一個人的行為或腦袋,就能獲得諾貝爾獎以外,其餘四大獎項幾乎都是先進國家團隊合作才能獲獎,甚至是跨國合作才有可能獲獎。 臺灣,能培養出一個韓江嗎? 臺灣,能提供跨國的經費與規模嗎? 先解決上述問題,再來談諾貝爾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6.191.18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fterPhD/M.1745042742.A.3AC.html

04/19 15:36, 8小時前 , 1F
很難拿獎 在跟屁蟲的環境
04/19 15:36, 1F

04/19 15:37, 8小時前 , 2F
用愛發電 應該拿文學獎
04/19 15:37, 2F

04/19 15:39, 8小時前 , 3F
資源要集中給優秀的,養老的請他回家吃自己
04/19 15:39, 3F

04/19 16:50, 6小時前 , 4F
圖靈獎:
04/19 16:50, 4F

04/19 16:53, 6小時前 , 5F
反思臺灣教育與改革方向 <- 壤了一堆這個那個作者的理想
04/19 16:53, 5F

04/19 16:53, 6小時前 , 6F
具體的事證? 沒看見
04/19 16:53, 6F

04/19 16:54, 6小時前 , 7F
另外,這最後段的嚷嚷如何和前面列舉的諾貝爾獎的各項
04/19 16:54, 7F

04/19 16:54, 6小時前 , 8F
拉上關係? 完全沒寫。
04/19 16:54, 8F

04/19 16:58, 6小時前 , 9F
最前面第二段的檢討列的幾項還行,雖說還可再修更好
04/19 16:58, 9F

04/19 16:58, 6小時前 , 10F
倒是該段的第二和第三小段自己列出的部分,在最後段的
04/19 16:58, 10F

04/19 16:59, 6小時前 , 11F
回應落實……
04/19 16:59, 11F

04/19 17:01, 6小時前 , 12F
與其想著一步到位諾貝爾,不如先想想其它國際獎項
04/19 17:01, 12F

04/19 18:00, 5小時前 , 13F
Saltlake 好嚴格喔,哭哭,這樣寫不行嗎~~
04/19 18:00, 13F

04/19 18:01, 5小時前 , 14F
確實可以從小獎開始
04/19 18:01, 14F

04/19 18:04, 5小時前 , 15F
不然臺灣自己辦一個“臺灣諾貝爾獎”,這樣也是諾貝
04/19 18:04, 15F

04/19 18:04, 5小時前 , 16F
爾獎啊,笑死。
04/19 18:04, 16F

04/19 18:48, 4小時前 , 17F
買諾貝爾奶凍捲比較快
04/19 18:48, 17F

04/19 18:53, 4小時前 , 18F
台灣有啊「東方諾貝爾獎」唐獎阿
04/19 18:53, 18F

04/19 18:54, 4小時前 , 19F
說真的唐獎選的領域太差,遠不如邵逸夫獎
04/19 18:54, 19F

04/19 21:15, 2小時前 , 20F
唐獎打開來看,95%都是外國人得獎耶,我會笑死~
04/19 21:15, 20F

04/19 21:15, 2小時前 , 21F

04/19 21:15, 2小時前 , 22F
8E
04/19 21:15, 22F

04/19 21:18, 2小時前 , 23F
諾貝爾奶凍捲好吃
04/19 21:18, 23F

04/19 22:20, 1小時前 , 24F
問題是大家為什麼要那麼在意諾貝爾獎,沒有這個講我們就
04/19 22:20, 24F

04/19 22:20, 1小時前 , 25F
無法評斷台灣的科學做得好不好嗎?
04/19 22:20, 25F

04/19 22:22, 1小時前 , 26F
樓上提了一個好問題。怎評價某篇科學論文或科專計畫品質
04/19 22:22, 26F

04/19 22:22, 1小時前 , 27F
推樓上!
04/19 22:22, 27F

04/19 22:22, 1小時前 , 28F
或者怎評價某生是否有資格拿碩士或博士學位
04/19 22:22, 28F

04/19 22:23, 1小時前 , 29F
我國這幾十年來普遍的實務做法是啥? 至少理工科來說
04/19 22:23, 29F

04/19 22:24, 1小時前 , 30F
學位或升等或科專產出的學術判別法採集點制
04/19 22:24, 30F

04/19 22:25, 1小時前 , 31F
單篇期刊論文看出刊期刊的點數啦影響因子啦 y
04/19 22:25, 31F

04/19 22:26, 1小時前 , 32F
中長期就看引用律啥的
04/19 22:26, 32F

04/19 22:27, 1小時前 , 33F
那麼,評量我國總體科研成果 用世界知名獎項領取數衡量
04/19 22:27, 33F

04/19 22:27, 1小時前 , 34F
難道不是同性質的衡量標準或辦法?
04/19 22:27, 34F

04/19 23:13, 32分鐘前 , 35F
因為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日前在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上,批
04/19 23:13, 35F

04/19 23:13, 32分鐘前 , 36F
評台灣學界未有諾貝爾獎得主「真是丟臉」。
04/19 23:13, 36F

04/19 23:20, 25分鐘前 , 37F
碩博士主要是看指導教授,採師徒制,看是要進武當派
04/19 23:20, 37F

04/19 23:20, 25分鐘前 , 38F
,還是峨眉派。
04/19 23:20, 38F
文章代碼(AID): #1e0pqsEi (AfterPhD)
文章代碼(AID): #1e0pqsEi (After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