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落水山莊 跟我的十萬個為什麼

看板Architecture (建築板)作者 (旬)時間19年前 (2005/08/20 20:16),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但後面又寫到 : 近年來落水山莊算是古蹟運用現代科技營造的補強手段,所做的結構補強。 : 我想知道 從什麼年代的建築開始 算是古蹟 什麼年代的建築開始 算是當代建築啊? : 還有 這個落水山莊真的好有名 照片看起來也很漂亮 整棟蓋在瀑布上耶 : 有沒有版友已經去朝聖過了啊? 很好奇裡面到底有多特別? : 還想偷問一個有點無聊的問題 參觀落水山莊要收門票嗎?很貴嗎? (我只是很好奇...) 去看建築大師的經典作品應該是多數學建築或是對建築有興趣的夢想 應該有不少熱愛建築的人去美國會特別去看 但是傅老師今年帶去美國的團..是台灣第一團專門去美國看萊特作品的團 團費不便宜..但回來的人說蠻值得的..至於門票應該上網站都查得到吧.. : 嗯 然後 : 這篇中國時報的文章最後提到 : 傅朝卿(我不知道他是誰?前文沒介紹耶 他就突然在報導中出現了) : 他說:「現代科技融入老建築,只要不違背原設計精神與特色, : 這些都是被接受的修復方式,這也符合世界遺產的精神。」 : 原來落水山莊的補強是隱藏在建物的結構內,世界遺產的精神就是真實性, : 也就是新就是新、舊就是舊,新科技允許在古蹟保存有所作為, : 但不是仿古,以明明是當代的工法去擬古,宣稱整舊如舊,卻造出一座座假古蹟。 : 他語重心長地感嘆,台灣古蹟整修,有的還在仿古,甚至整修成假的古蹟, : 但古蹟保存重精神,沒想到台灣卻演變出 : 一種舉世罕見違反體例且失真的古蹟保存體系,毀掉一大堆古蹟 : 看完這篇文章我覺得有點疑惑 : 他的意思是 用現代工法去整修舊古蹟 或模仿舊古蹟蓋新的 這樣是不對的嗎?! : 像921把集集車站弄倒了(慘了 我不知道他算不算古蹟) : 政府再重建一個一樣的 這不是還不錯嗎? : 看過的人跟沒看過的人 都還可以再見到當年舊車站的樣子 那不是很棒嗎? : 我去看過宜蘭的傳統藝術中心 : 裡面有個叫廣孝堂的 記得好像是某家捐給傳藝中心的古蹟 : 他們也是原本的古蹟有破損 而且捐來的過程要把舊房子全部拆光光 : 然後運到傳藝中心 再把一磚一瓦照原樣蓋回去 : 順便把失蹤的門或牆用現在科技復原 然後重現那古蹟最早的模樣 : 不只可以讓年輕人欣賞 也可以讓老人回味呀 然後在最適當的地點永久保存下去 : 這樣的整建古蹟 難道在建築界是被投反對票的嗎? 那你心中覺得古蹟的定義應該是如何呢? 其實很多人都認同建築空間如果復原可以讓未來的人更具體的去體驗以前的生活情形 但是如果建材已經抽換..許多建築元素已經被改造...它的歷史意義不再那麼大了 況且有些建築是隨著年代不同一直在更新的... 可能在清末是一個樣子..日治時期加了什麼東西..到了光復初期又再整修了一次 如此一來..此建築在進行修復時.. 常常會有建築師自行判斷就修復到清末的樣子或日治的樣子 這是受爭議的問題點 不過..比較不能讓人接受的是..如果一棟房子的價值意義所在已經被改變或去除時 它就不能算"古蹟"..它可以是"仿古建築"或是具傳統特色之房子等名字ꘊ靬韞j蹟"價值"的認定..是未來該要具有指標認定的..在此就不多說了 至於經過修復後..許多建築價值所在被丟棄或損毀常常是令人痛心的一件事 在古蹟中最常損換的可能是木材或彩繪吧.. 但是現在修復單位常常為了賺錢..沒有很嚴重的木材也全部抽換.. 如此一來精細的榫接及雕刻..就換成了粗爛簡單的刻工 而原來作品還被古董商樂的當寶撿走高價賣出 至於彩繪..由於現在對於璧體畫作修復技術並不純熟 但是彩繪大宗的廟宇都希望自己的內部是嶄新亮麗的 所以會在修復時要求建築師重新彩繪... 如此一來..有名彩繪匠師留下來的名作..就這樣被一些粗工用畫筆顏料遮蓋過去了 所以...為了避免這些狀況..避免現在的無知毀了具有價值的創作.. 現在修復大多傾向可逆性的修復 (以後有更新更適當的作法時..這些都是可以拆掉而不毀損本體的) 這些外加的手段是為了讓人更順利的參觀或更能領略空間的小心作法 是選用能讓能清楚辨認出新舊的材料...不會混淆 (我看過國外有些做法既能讓人領略古者的創作又能保護原有的東西.. 但是內容有點長..有機會再做討論) 希望拉哩拉紮了那麼多有解到你的一些疑惑.. 也希望整理自己所學的心得跟大家一起交流 不過有些曖昧不明的觀念..如果有人不認同也請多多指教互相學習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215.25

218.167.93.219 08/21, , 1F
謝謝你的回答 感覺增廣見聞了:)
218.167.93.219 08/21, 1F
文章代碼(AID): #131nyE5- (Architecture)
文章代碼(AID): #131nyE5-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