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可以幫忙給學生這篇作文建議嗎?

看板CS_TEACHER (補教老師)作者 (明明)時間7年前 (2018/05/13 05:22), 7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我不是國文老師,不過過去考試也曾被這類型題目雷到過XD, 所以提一下自己不專業的看法,還請專業的老師多包涵。 ※ 引述《losh (007)》之銘言: : 學生為高二生,這次學校給他們國文作文試寫107的考古題,但她寫的分數分非低, : 她感到很挫折,想問一下,這篇文章哪裡可以再加改進? : 題目: : 二十一世紀資訊量以驚人的速度暴增,有人認為網路資訊易於取得,會使記 : 憶力與思考力衰退,不利於認知學習;也有人視網際網路為人類的外接大腦 : 記憶體,意味著我們無須記憶大量知識,而可以專注在更重要、更有創造力 : 的事物上。對於以上兩種不同的觀點,請提出你個人的看法,文長限 400 字 : 以內(至多 19 行)。(占 21 分) 「對於以上兩種不同的觀點,請提出你個人的看法」 經由老師的指導,我們都知道一定要兩個都寫到,只寫一個分數就低了 但是這兩個觀點的關係是什麼? 細看一下題目,我認為這不是一個二擇一、互斥的選擇題, 而是這兩個觀點對人類如何運用思考,提出不同的重點, 因為重點不同,所以對便利的資訊時代才有不同立場。 觀點一:資訊易於取得-->使記憶力衰退-->不利認知學習(input) 觀點二:記憶儲存 -->無須記憶知識-->專注於創造 (output) 再分析一下學生的作文: : 原文: : 網路資訊容易取得,真的會不利認知學習嗎?有人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 認為網路資訊的方便取得,反而更有助於人類專注在創造與更重要的事物上。 : 我個人的看法是傾向第二種論點,因為人類的歷史從千萬年來就一直與記憶 : 衰退做奮鬥,努力找各種方式來記載知識:從竹箋到書本,現在網路的存取 : 不過也只是這些儲存資訊的媒介加以延伸而已。所以不必擔憂網路資訊容易 : 取得而破壞思考與記憶力,因為人類從以前就一直在做這件事。只是換個方 : 式,何必如臨大敵、戒慎恐懼呢? (1) 本段開頭表明支持觀點二,原因是不同時期人類用不同方式儲存記憶, 目的就是對抗記憶衰退,不用擔心容易取得會使記憶更衰退 (內文駁斥觀點一)。 : 在遇上未知的事情時,基於好奇和好學心,總會去查詢並了解。以前,需要 : 使用書籍來查明,卻很浪費時間;現在,運用便利的網路,能快速的查詢, : 也能在遇上未知時即刻了解,反而增加了印象和記憶力。現在網路運用在手 : 機上,查詢資訊的便利和即時性也大幅提升。 (2) 說明資訊便利有效率,因此能增加印象和記憶力(駁斥觀點一)。 : 資訊不等於知識,得到資訊後需要加以思考並消化成知識,所以不必擔心網 : 路資訊易取得會影響人類的記憶力及思考力。得到資訊要如何有效的轉換成 : 知識,才是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更需探討的課題。 (3) 說明資訊還需消化才能轉為知識,因此不必擔心記憶和思考衰退問題 (駁斥觀點一)。 學生作文著墨於記憶不因網路資訊發展而更衰退的理由, (姑且不論是否有理) 不過對於他所支持的觀點二「資訊時代讓人無須花力氣記憶,進而能更專注於創造」, 沒有任何發表。 觀點二沒有否認記憶力衰退,而是認為資訊科技完美克服了人記不住的問題, 我們的思考不要浪費在記憶,通通拿去進行記憶以外的功能,尤其是拿去創造。 觀點二也跳過了認知學習,input的部分都沒有提到,這跟觀點一 有所互補。如果學生能將他所寫的三段濃縮為一段,作為對觀點一的駁斥, 再針對觀點二提出論點(因他駁斥了資訊便利造成記憶衰退的說法,那不強調 記憶力的觀點二,若論得好是不是就成了一篇令人驚艷的文章呢?), 分別對兩個觀點多想一下前因後果,多去體會各自重視的是什麼, 我想應該是個可行的改進方向。 3. : 老師給她11/21分,評語是:除了提出個人看法外,對引文二種不同觀點,亦宜 : 先略述。可再清楚立論。 : 因為是家教班的學生,當初覺得她寫得不錯,因為有提到二種看法,網路造成 : 記憶衰退(她認為記憶本來就不可靠,人類本來就一直在尋找對抗方法) : 網路可專注更有創造力(她寫出查詢資料更快,省了很多時間,所以能專心去 : 做要做的事)。 : 所以學校老師說她沒有提出二種觀點的看法?她自己也覺得很沮喪, : 請問版上老師能給一些寫作的建議嗎?看是要條列式的寫?還是她 : 真的有不足的地方?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128.20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S_TEACHER/M.1526160169.A.1A5.html ※ 編輯: yasachi (123.192.128.204), 05/13/2018 05:32:25 ※ 編輯: yasachi (123.192.128.204), 05/13/2018 05:52:47
文章代碼(AID): #1Qzrif6b (CS_TEACHER)
文章代碼(AID): #1Qzrif6b (CS_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