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羅馬劇場與競技場演化的文化分析
前言
文化,是一個共同體的社會遺產。由一個民族在他們特殊生活條件下不斷發展的活動中創造並且一代傳向一代的物質手工藝品(工具、武器、建築、藝術品等)、集體的思想和精神製品(各種象徵、哲學、信念、審美觀念與價值標準等等體系)以及各種不同的行為方式(勞動、崇拜、政府、娛樂)的總體。它們是一個整體,對整體主題、象徵、概念、理想、風格和感情的研究就是文化研究。
在筆者可以全面闡釋羅馬統治精神—主題、象徵、概念、理想、風格與感情意義之前,先就幾項明顯具體有代表性的“物質工藝品”—特殊建築成就來嘗試架構出羅馬文化整體的基本架構。筆者曾經就羅馬的生活面相撰文研究“實用”工程水道橋<羅馬用水之道的文化分析>;這次則是從另一個生活面相“娛樂場所”的文化分析—舞台,試圖再揭露一些羅馬精神。
正文
羅馬式的思維,不同於希臘。在自然地形上的不同—義大利平順且島少的地形不同於希臘多變與多島的地形,讓它們統治領土的邏輯也不同。羅馬藉由戰爭擴張領土,用武力貫徹羅馬風格,藉由藝術與文字來統治與教化它的彊域,它不是靠移民來擴張勢力,而是靠征服[1]。然後進一步將勢力推向海外[2]。
征服行動的開始,是繼承義大利半島原住民Etruscan人的統治權。在Tarquinius Superbus國王的統治之下,藉由侵犯鄰國而Etruscan國土擴張。擴張的領土也包含他的南方鄰居,羅馬城邦。但痛恨異族統治的拉丁人,在西元前509推翻了他[3]。羅馬進入共和時代,在之後繼承了他們的統治勢力與文明。
除了統治勢力的繼承,建築技術也繼承北方Etruscan人重視現實生活便利性、講究實用的文化特質。Etruscan人是居住在今義大利托斯坎尼(Tuscan)地方的古代民族。其都市文明在西元前六世紀達到頂峰。據推測,在西元前800年左右,這群人從小亞細亞來到義大利,活動的主要區域是在義大利的中西部[4]。他們是優秀的建築師、航海者與金屬陶藝工藝家[5]。
Etruscan除了水利工程的天賦之外,公共建築的堅固有力也是特徵:牆與柱子,都是用石塊砌成。堅固有力的牆往往達到數尺之厚。它是由精準裁割且黏著起來的石塊所砌成[6]。到了西元前六世紀,方石與多角石材料在皇家陵墓、城壁與牆基上的使用開始變得廣泛且重要[7]。這些習慣後來都出現在羅馬水道橋與其他的石造建築實例上[8]。
除了Etruscan人的建築色彩,共和國時期的羅馬建築也有希臘化的色彩,或稱之為希臘化羅馬時期(Hellenized Rome)[9]。
羅馬建築與希臘建築之間有其共享的相似特徵。但是工程的贊助者換成國家[10],因此羅馬建築還肩負了宣傳國威的任務。例如頭像的雕刻能夠凝聚眾人對公民領導者的崇敬。其他的公共建築,也就不會只是一塊留在原地的紀念物,還有鞏固公民向心力,塑造國力富強形象的目的[11]。
這也就是Vitruvius 所稱的consuetudo italica風格。它是一種屬於羅馬式“全國公民”價值的詮釋語彙,呼應當時增加帝國聲望的需求。
分析這種風格,它源自各種傳統與各種國外環境因素相互作用之後的融合風格。在融合過程中,因為羅馬人本身的重實用性格,開發了一些新技術與概念。 羅馬是建築技術發明之母,例如他們使用絞盤抬舉重物、利用拱圈提高石材支撐力的技術、使用扶壁來撐高建築物。當然還有帝國自己的獨立特色,例如混凝土。
同理,當紀念性、宣揚國威型建築一一完工時,如劇場、環形劇場、Colosseum、Circus Maximus,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羅馬建築元素柱廊、拱、拱頂、桶狀拱頂,建築工法—混凝土“巨大”的建築風格普遍且共時出現。又因為羅馬帝國的擴張,這些特徵散播到彊界的四極。巨大、建築元素與工法之間的關連性何在?
筆者在本文中用可以容納大量觀賞人數的舞台作為詮釋的出發點,試說明羅馬建築在國家精神、實用目的與新建材工法應用之間關連性的角色與文化上的總體意義。
羅馬建築的特徵
羅馬藝術與建築是不可分的二者。工程技術的例子,如萬神殿(pantheon)與Spalato皇宮就是例子,它們也充滿藝術性的創意。由於帝國的擴張,奴隸勞力頗為充足,其實他們應該是沒有開發技術需求的必要性。但是伴隨帝國擴張的民族自信心與成就感,巨大建築物的工程限制,激發羅馬人應用天賦的數學能力,像是繼承西元前三世紀的Archimedes所象徵的希臘數學天才,解決數學問題的性質與成熟實務性態度,而熱衷技術的開發—拱結構與混凝土工法。正說明了Pliny在他的Historia
Naturalis自然史中提到羅馬建築師與城市計劃的特徵:羅馬人有一種學習來的能力,靈活因應環境、傳統與實況的需要而修正的能力。
拱,是羅馬建築中純粹創造的部份。幾乎所有的建築都多多少少應用拱。如拱頂(vault),拱(arch)。這使得羅馬建築大大不同於希臘建築的橫樑與柱廊,而是曲線圓形的樣式。義大利原住民Etruscan,自古即使用拱結構在水利工程上的例子。羅馬人不斷開發拱結構的變化,如水平發展有深度的拱圈,叫做桶狀拱頂(barrel vault);兩組桶狀拱頂交叉叫做十字拱頂(cross vault)[12]。它不同於木造或是泥磚建築,為求穩固度,石磚之間的黏合,需利用混凝土。
混凝土是一種新的結構概念,它與方石、大理石相搭配使用[13]。有了它,小石塊、碎石與碎陶片也被再利用。在水道橋的實例中,混凝土的靈活特性讓它可以配合不同地質坡度施工[14],然後發展出不同的工法[15]。以下就幾種建築形式來討論上述關連性的意義。
希臘劇場與羅馬競技場
劇場(theatre),源自於希臘時期的酒神慶典的歌舞謝神儀式。劇場建築多是依山而築。拱在劇場中的出現,說明原本的希臘式建築,有了羅馬式的新建築特徵。因為實用目的,羅馬式劇場利用拱圈的方式,建造可撐起成千上萬觀眾的看台。
不過,劇場最早的表演形式,是酒神祭典。表演地點,最早是在市場:Maket place,稱作為agora的歌舞表演場所。它總是在市場邊的酒神廟附近。因為是臨時的活動,座椅是木製的。觀眾就直接面對表演者。
祭壇,在慶典中,成了舞台(orchestra)表演時,報幕者的報幕平台之用。站在高處的報幕者同時也戴著面具,如此便可以從表演者、合唱團中區別出來。報幕者、表演者與合唱團,因為酒神慶典的緣故結合在一起,成了歌劇的最早形式。這時約是西元前六世紀的時候。原本木造的座位,另外加上雕花的石造座椅,成了為尊者而設的特別座椅(seats of honour/prohedriai)。
劇場結構變化的最關鍵與最大處是觀眾座位與表演者的表演台。以希臘的thorikos的觀眾席為例,西元前六世紀時,它是木造的座椅。西元前五世紀時,改為常設的石造座椅。但是為了容納擴大的樂團編制與舞台,座位開始往左右擴張,且發展成弧形。先是加兩側座位,然後再加倍(cavea座席)。綜合目前所見的希腊劇場遺跡,有一條隱約可見的衍變趨勢:座椅從木造à石造;方陣式排列à弓形à弧形;一層à二層;依山勢架木椅à依山而鑿石椅;機動式à固定式;固定式vip椅à固定式大眾椅的發展方向。
早期希臘木製座椅[16],限制了看台的線性形式。座位的排列總是方形。觀眾與表演者,只有直接面對面的線性關係。雖然希臘祭酒神的表演形式,不見得會受到直線形式的約束,但實際上卻限制了希腊戲劇的可看性。
即使是緩慢的演化,終究方陣式座席也朝著弧形座席衍變。這意味著觀賞者的增加、謝神舞曲具有可看的劇情。常設的表演區。表演主題的多樣性與多面性。以致於羅馬時期繼承的是完成的扇形劇場結構。
除了觀眾座席的衍變,表演者的表演舞台也有了形式上的衍變。而原因可以從文化層面去解釋。原本只是口頌手舞足蹈的謝神儀式加上劇情與分幕的設計的複雜性之後,劇場結構開始跟著改變。詩人Aeschylus(525-456bc)的悲劇就是一個例子。複雜的劇情,需要不同時間出現的報幕者。若要不假痕跡地更換不同服裝與面具。更衣間成了必要設施(skene),它變成舞台之後的一個可以更換衣服的後台。這種後台若加上圖畫,便成了背景屏幕。服務更多觀眾、與曲目相呼應的背景效果與更大更堅固的舞台成了發展的趨勢。
早期希臘劇院有skene,如eretria的劇場,是具有背景與換衣間功能的表演台與後台。表演台在設計上,通常是三門。正面象徵曲目中皇宮或是主人翁的家,旁邊的門則是其他角色出入處。五門的設計,營造了一個要向上兩階的表演台。舞台(orchestra)在表演台下方,二者在當時仍有區別。表演台是人員出場與報幕者報幕所在。取代的是原本克難做用的祭壇平台。舞台正面面對的可能仍是木造的座位。在西元前四世紀中的時候開始陸續改變成石造座位[17]。
因為音響學與希臘人的幾何概念,發展出了目前可見的座席(cavea)的扇形完美形態,也是在這個位置,表演者有最佳的三面(前、左、右)受矚目的表演空間。石材的經濟性與易裁的特性,反而促成了方陣式座席衍變成正圓形的發展。
三度空間立體的觀眾席設計,也改變了報幕者的在表演劇場中的位置。以前方形劇場時他是直接面對觀眾,如今包圍式的設計,讓舞台區的合唱團成為視線的焦點。表演員需自別於合唱團,因此一個在他們之上的表演台有了新地位。中間大門成了新的位置,它成了新的視覺焦點。原本是希臘悲劇對於分幕的需求而造成的劇場結構改變,在喜劇上也開始沿用,從西元前第四世紀開始。稍高的表演台可以突顯演員的角色。更好的編劇、更多的觀眾、更豐富的分幕變化,讓座位席不斷擴張,屏幕也往後拉長縱深。故而必須有許多克服地形而設的擋土牆。不過,也因此,“視線問題
”(sight line)變得很重要。擴大的座位區邊緣,視線並不理想,是希臘人眼中的糟座位。最後總是保留給外國人、晚來者與女人。羅馬時期,在緩慢的劇場演化脈絡之後,直接繼承的新形式是比較理想的半圓扇形。只是要開放空間,就一定有傳聲的音響問題,有擴音效果的面具在演化過程中,都是需要的。顯然無此脈絡的劇場結構演化,顯然還能滿足聽眾對音響效果的要求。由此可見,從希臘時期以來,觀眾與演員之間關係的變化成為劇場結構衍變的基礎。
到了羅馬時期,為了舞台可以權充格鬥士格鬥使用,觀眾席的第一排,要加裝欄杆或下沉設計。演出者則延續希臘時期的戲劇,受大眾歡迎的表演團體如mimi馬戲團,甚至發展出有活動式的舞台搭設,然後有女伶演出以召集觀眾。
羅馬劇場與希腊劇場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它非依山勢而築,而且舞台與屏幕是二合一的整體。以羅馬的Marcellus劇場為例,它蓋在平地上[18]。屏幕(scaena)[19]與觀眾席合為一體。羅馬劇場觀眾席的部份是由拱圈、拱頂、桶狀拱頂與大量的混凝土所完成,與依山勢興建,砍石為座椅的形式大大不同。舞台變窄,表演台上則有豐富的裝飾,也分有三門或是五門。表演台上有屋頂來保護演員、雕像與壁畫免得雨打日曬。也有布幕的設計,讓演員可以在上場前稍微躲一下,製造戲劇效果。表演台的高度,則很少超過五尺。因為有時觀眾會坐到舞台(orchestra)上,太高就看不到了
。舞台的兩側通道是桶狀拱頂。拱頂靠近表演台處,則有包廂,可以讓長官嘉賞表演者之用。觀眾台的最上層則有華麗的柱廊,在中央軸線上也通常會有小神廟,像55BC的龐貝劇場[20]。在這劇場的席座上層就造了一座Venus神廟,發揮宗教功能。全建築會有一片宏偉的正面,有三層柱廊用三種柱頭來裝飾。另一棟保存良好的劇場在Aspendos,循著依山而築的希臘模式,但是舞台部份則是羅馬模式。75BC的龐貝劇場,則有永久性的屋頂[21]。然後向天空開啟。因為柱子撐起來的帆布而抵禦了天氣的威脅[22]。
環形劇場
合併兩個半圓型的劇場成為一個環形結構,讓原本只有前左右三面視野的表演者有了360度的環場表演舞台。如此一來,劇場與環形劇場就有了很大的差別。它開發了演員在arena中特別注意三度空間表演的表演方向[23]。環形劇場,在希臘建築中沒有前例。它們其實也就是半圓劇場的衍申型。在形式上等於是將劇場的skene屏幕準備室、通道與房間設計在arena之下。靠近arena也就是原本靠近舞台部份的座位加上欄杆作為區隔。不僅羅馬城,其他的城市也有環形劇場的建造,一方面為了國家武力、軍隊的訓練,一方面是娛樂用述。它的設計是為格鬥士格鬥、動物比賽與相類ꘊ漁T樂使用。環場效果讓觀眾可以看到格鬥士(gladitorial fright)格鬥與其他血腥的表演的全部畫面。這種血淋淋一體呈現的表演方式,在文明雅典是無法忍受的。它並沒有在希臘或是西亞變為普遍,只在西方拉丁區域成為主流[24]。
Gladiator格鬥士的格鬥,原本是起源於祭禮時的宗教儀式。原理是用牲禮來使死者靈魂聖潔,它是緣自於etruscan人的血祭遊戲。與野獸博鬥的遊戲,則是傳說緣自於第二次羅馬迦太期戰爭中的大象被捕殺之後的慶典模式[25]。環形劇場中殘忍的競技博鬥場面最早的例子可以在龐貝城的環形劇院中看到,約在西元前80年[26]。除了一般功能外,它也用來做為海軍展示的場地。像在一些遺跡中還可以看到許多水管的遺跡。目前我們還可以看到的西班牙鬥牛場,就具有羅馬環形劇場的特徵。原本的劇場舞台,在環形劇場中稱為arena。它的拉丁文原意指的是海灘與沙,在劇場中
用沙目的是用來吸乾戰鬥者所流的血[27]。
最早的石造環形劇場,是在奧古斯都時代建造的。但是最偉大的古代羅馬工程成就應該是Colosseum。它在西元一世紀時建立於尼祿王時代的金宮湖舊址。半柱式層層拱圈、柱廊的組合,變成了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典型[28]。即使它是人類與動物的血腥鬥爭場,但它的開創性與設計的積極性讓它的價值是不能貶視。
Colosseum環形劇場(amphitheatre)
Colosseum競技場,是Vespasian皇帝於72年興建。Colosseum,字源出自於Colossal巨形柱,即一般建築物正面的巨柱(colossal order)。競技場,原文是巨柱場[29]。Colosseum原名Flavian
amphitheater,可它是從Vespasian時代開始,西元後的69到79年之間。經歷他的兒子Titus與Domitian的持續施工才完成[30]。他是以一位了解平民需要的皇帝。他讓原本是尼祿王金宮花園的皇室空間開放為公共使用。競技場有188公尺長、156公尺寬、48公尺50高[31],坐得下45000人,是一個用大型柱廊與階梯與樓層結構來支撐住觀眾席的設計[32]。Colosseum,是一座由80根牆墩串連起來的圓形量體(rotunda)。它內部的拱圈使用混凝土,支撐兩層的石造座位。最高的座位是木頭製造。外層是先用桶狀石拱連結起來,繞著整整個建築物。但是外牆與主要立柱上則使用吸引ꐊH的石灰石。第一層使用doric柱,第二層使用ionic,第三層使用科林斯式,第四層使用科林斯式方柱(corinthian pilaster),可以看到是,全建築利用拱與雙拱來取代直角,來得到更多的支撐力。建築整體,除了希臘式樣式的繼承之外,也看到了有代表性的羅馬式結構[33]。
建材部份,競技場是不同材料相輔相成合作的產物:如火山岩(lava)用來作地基;沉積岩(tufa)作牆;浮石(pumice)作拱;石灰華(travertine)作正面;大理石(marble)作柱子與座位裝飾。數者之間的合作讓這種建築物達到一種與生俱來的強度,然後難以摧毀—像是一句話所說:當競技場倒塌的時候,就是羅馬衰落的時候了[34]。堅固與經濟化的考量結合在一個很方便的圓型結構上。它的目的是要提供各種不同的娛樂,像是海戰、格鬥士格鬥與捕殺野獸。開幕時Titus大帝宣佈百日慶典,據說死了九千頭猛獸及二千個武士。而在競技場軸線的東南方有“死神之門”,成為因댊桹咻茼漱坐H獸屍體出口[35]。在它被當作文藝復興時期興建教堂與皇宮的石料場之前,它是基督徒殉道的象徵、它能喚起格鬥士生死大賽的場景、海軍展示的地點…不論它的遺跡模樣,它依然令人驚訝[36]。
為了讓人員進出沒有困難,所以設計了76個出口。上層部份因點火在古代焚毀,也有多次的重建紀錄。在arena的地下,還有一套很精緻的控制系統,控制通道與房間,讓出演的人獸可以風光且驚異地出場[37]。
賽馬場與馬戲場
賽馬場hippodrome[38],在羅馬時期的西元前一世紀,賽馬場也會挪用為人獸戰的場地[39]。賽馬場,指的是有長而窄的賽道,中央以分隔島區隔並以方尖碑與雕像作裝飾。常設的出入口同時作為起跑亭。奧古斯都時代,馬賽滿檔,每天甚至有十二場的競賽,它成為各社會階層聚集之處。目前還可以在馬賽克壁畫中看到競賽受歡迎的景象[40]。在固定形式的環形劇場出現之前的西元前一世紀,殘酷的人獸戰也會在賽馬場(hippodrome)上舉行。
羅馬馬戲場circus,源自希臘賽馬場,提供賽馬與賽車使用。是表演馬戲的圓型表演場,源自希臘的賽馬場。從橢圓形變成圓形。提供有時一隻、二隻或是四隻、八隻或是十隻的馬賽。
Circus,就像是加了競技場設施的賽馬場。比賽的馬兒有休息準備室。以Maximus為例,它位於Aventine與Palatine山丘之間。它的命名,就是因為它的巨大(maximum)。而Maximus也有最老的意味,它是羅馬世界中最老的賽馬場。並且經過很多次的重建與改建。從凱撒的46BC開始,接下來的奧古斯都、Claudius、Nero、Titus、Trajan都為這建築不斷地加上裝飾,像是大理石壁面飾板、雕像或是方尖碑,例如奧古斯都從埃及太陽神城(Heliopolis)帶回來的Rameses二世方尖碑就被遷到馬場中間[41]。過去,當它是2000呎長650呎寬的時候,它是一個可以提供25萬觀眾共同觀賞的
馬戲場。跑道共有七條。最後的演出至遲還可以在西元的549年看到紀錄[42]。
以下是希腊與羅馬劇場、馬場、競賽場地功能的對照表:
Theatre(greek)-------------------------theatre<gladiator>(rome)
Amphitheatre<gladiator>(rome)---colosseum<gladiator>
Hippodrome(greek)--------------------hippodrome(rome) ----------circus(rome)
<horse and chariot racing>(greek) <gladiator>(rome) <horse//gladiator>
Stadium(greek)---------------------------------------Stadium<foot-racing in thermae>
羅馬時期人們的體育競賽,是在運動場(stadium),它的字源是拉丁字stadion,跑道。人與動物的體能競賽不同之處在於氣氛,以致於stadium在羅馬時代,總是與浴場結合,而不是獨立出來的建築物。Stadium則是在希臘時期就有了。
浴場與羅馬競技場
thermae羅馬浴場,源自希臘的健身房,字源thermos,就是希臘文“熱”。它與環型劇場都是羅馬時代文明的特殊代表。它在羅馬各處都可以見到,而且不只服務於貴族階級的豪華享受,儼然像是個交流新聞的現代俱樂部。它變成帝國城市人民的每日生活內容。在當時,使用它只需要付出差不多二分之一便士的費用,甚至免費。然後有一大群工作人員,在營造官的設計中,他們服務於各種機能。像是有入口的收費員、門口的守衛,而服務生則有塗油者、修指甲者、理髮師、洗頭師傅。
還有火伕、點燈師傅與一堆奴隸等等都是為了完成豪華享受過程。附設的體育場,讓進出浴場的人們既是表演者也是觀賞者[43]。
浴場建築的成就依然是巨大。在大跨距下,為了增加光線空氣流通以利植物生長需求而發明了拱肋。有了輕且堅固的拱肋,圓頂與連續的拱頂便為可能[44]。帝國風采,無遠弗界。例如“Hunting baths”是非洲獵人的浴室。它位於北非Lepcis Magna郊區,也具有圓頂與拱頂的設計。它原本是一直被埋在沙堆中。根據壁畫的內容可知,非洲獵人是提供義大利以及一些地方環形劇場競技用野獸的供應者。而其中的內容大約是距今1750年之前的景像[45]。
浴場接下來朝著巨大的公共化、多功能空間整合、對稱化的方向發展。像是西元前一世紀的龐貝forum浴場與尼祿浴場(62AD)都有這樣的趨勢[46]。巨大華麗的石材結構,讓Thermae of Caracalla卡拉卡拉浴場(211到217年興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利奧十世時代,反而變成了採石場[47]。大浴場的大理石,也曾在烏爾班八世(Urban viii1623~1644)時,為了造聖彼得大教堂祭壇上的華蓋,拆走了神殿門廊裡的流金銅質天花板的大樑封皮;又為了造自己的府邸,拆走了競技場和卡拉卡拉浴場的大批石頭[48]。然後變成無法重建的遺跡,光榮只能追憶。
凱旋門
Arch拱門,其實就是獨立的羅馬建築拱元素。它像是羅馬帝國的象徵符號,就像是羅馬牡狼的母腹。
Titus凱旋門(triumphal arch)是為了紀念東征猶太人戰役的勝利。“triumph”本來就是一項榮譽,是由元老院元老們投票確認的榮譽。在通過拱門時,百姓以慶祝的儀式歡迎凱旋者:軍隊在大眾面前齊步走,並且向大家展示戰利品與押解回來的罪犯,用來確立將軍與軍隊的成功。又因為法律與習慣的要求,軍隊在接近凱旋門之前,必須將武器放在城牆之外。
筆者配合Colosseum競技場的討論,特別說明座落於場邊的Titus(79-81AD) 凱旋門。他是Vespasian之子,繼承父親興建競技場的志願。紀念他打贏戰爭的凱旋門則是由其弟氏Domitian完成。門上的裝飾,用來表現且紀錄勝利凱旋的光景,又如拱與楣簷之間的三角地帶(spandrel)與兩幅浮雕都有歌功頌德的作用。浮雕使用illusionism(幻像主義),表現深度、空間感、氣氛與豐富性。浮雕中的圖像,指示了一個不論是軍隊或是俘虜都從城外通過拱門往前走的方向。俘虜前往Colosseum最後成為野獸腹中物;凱旋者前往會堂(forum)受表揚的方向。
一邊的浮雕刻著Titus的戰車英姿,背上有象徵勝利的翅膀。頭上則是戴著月桂花環,這種理想化的作法,就如同是Gemma Augustea形象結合了神性與人性的尊榮[49]。另一邊的浮雕則沒有固定的人物主題,而是持燈者(menorah
lampholder)的特寫。前景兵士的身裁比例稍大,其目的應是為了讓觀者有身在其中的臨場感。無論如何,這座凱旋門上表現神人兩性結合的作法是羅馬文化中的首例。就像是Roma與Victory兩神的結合一樣。拱頂端的鎖石keystone用來鎖住拱石使石磚能夠相互嵌合。唯隨著磚與混凝土的使用,keystone不再具有力學的意義,反而帶有象徵意義的裝飾性[50]。和其他凱旋門一樣,拱心石被刻上Roma與Fortuna神圖像,成為羅馬在未來掌握勝利的象徵。
Roma神,在羅馬宗教中是羅馬城的擬人化模樣,是羅馬城的精神力量(guilding spirit)[51]。Roma的頭,是羅馬帝國的象徵,所以也出現在共和國的錢幣上。在帝國時期,祂象徵了戰爭、勝利與富饒。
Fortuna神,也稱作是Fortune,在羅馬宗教中,這女神被認定是希臘的Tyche,也就是所謂的機會之神。就她的神性來說,它相似於豐饒而結合土壤與女性多產的意象。手上則是握著豐饒角(cornucopia),盛著豐收果蔬的山羊角。因此被導因成對未來的關心。又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所以變成站在球上的形象。人們往往用她來占卜未來。一手執羊角,象徵頒賜豐饒,一手執船舵,象徵主宰命運,有時立於球體之上,象徵命運難定[52]。
獨立的拱元素從建築實體中抽離出來之後,反而成了最沒實用性的結構。連拱心石也是一樣,不再具有力學上的關鍵性。但是它們卻承受最多的國家價值、光榮事蹟、羅馬精神與未來命運。如此以致於它的地位需要元老院為之背書。凱旋門”triumphal arch”反而變成了帝國光榮的象徵。帝國的凱旋勝利、光榮未來就用象徵勝利與未來的Roma與fortuna來裝飾門楣。最後,它成了羅馬人的代表,在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不再出現。這些現象留給那嘗試了解羅馬思維的人們興趣與辯論的空間[53]。
小結
從希腊時期到羅馬時期劇場、環形劇場、賽馬場、馬戲場形態的演變,我們看到的是一條隱隱發展的脈絡。它們的舞台表演功能,從敬神謝神的面對面表演衍變成全景360度的視野與極盡血腥的殘酷撕殺;表演舞台從單純手舞足蹈到分幕歌劇;又從半圓表演台屏幕發展到環形且地下化的獸欄。不變的是羅馬式的拱圈大量被應用在這些建築中,從獨立出拱元素的凱旋門來看,拱儼然變成了一個民族圖騰。拱,也因此出現在本文所未提及的其他式樣建築結構中。
結論:
當紀念性、宣揚國威型建築一一完工時,如劇場、環形劇場、Colosseum、Circus Maximus,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羅馬建築元素柱廊、拱、拱頂、桶狀拱頂,建築工法—混凝土的成熟運用。他們竭盡所思,為的就是讓它更“巨大”。巨大與重功能性的羅馬式建築在帝國境內因擴張而傳播開來。圖騰加上帝國實力,拱在羅馬四境成了一種主權宣告的形式。
一群羅馬人行走在大街上,希腊時期柱廊風格的神廟依然佇立。但更高更大的是一片有拄圈拱廊的新式建築。人們一眼就可以發現,並且望出羅馬來。又經過1500年,它們則盡成遺址。1960年代,義大利最早的古蹟保存調查單位成立。這篇短文,為的是指出拱圈建築的文化總體意義。也因為它,這些舞台可以進一步地巨大化。更加巨大化更象徵著羅馬的獨一無二的光榮。光榮是拱,拱也使建築光榮。
[1] 文見: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ress. 1967.p168.
[2] 有三次的Punic War 。Punic War,是指羅馬與迦太基人之間的戰爭,Punic就是Carthage人的另一個稱呼。第一次(264-241)中,羅馬得到了西西里這個行省。第二次(218-201),羅馬軍隊受到漢尼拔將軍的對抗,勢力有所消長。第三次(149-146),則是得到迦太基在北非的領土。bc168得Macedonia、bc146得Greece 、bc 133得 a chief part of Greece、bc 133得Spain、64得Syria、bc 30得Egypte。西元330 Constantine遷到拜占庭、西元365羅馬區分為東西兩帝國、西元476,西羅馬帝國則是由Odoacer所結束。文見: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ress. 1967.p173. Odoacer,是義大利第一位蠻族國王。是日耳曼武士,在470年進入義大利,參加羅馬軍隊,後被擁立為王。在476年,承認東羅馬帝國的地位,但被授權統治義大利。後來在493年死在東哥德王的誘殺。註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一冊。台北,丹青圖書出版公司,1987。頁331。
[3] 北方Etruscan人在西元前390被高盧人所敗。高盧人隨後佔領了北義大利的部份地方,只是高盧人對維持佔領區的能力是脆弱的。布林頓等著,劉景輝譯《西洋文化史》第一卷上古。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頁156。
[4] 文見: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ress. 1967.p167.
[5] 文見:同上。p169.
[6] 就可見的遺蹟來看,石塊尺寸大約是1.5x1x0.5尺,建成之後牆厚度往往會有14尺餘。文見: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ress. 1967.p174.
[7] 文見:同上。p180.
[8] 文見:Axel Boethius, Etruscan and Early Roman Architectur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4. Page35.
[9] 在西元前一世紀的羅馬歷史學家Livy說,希臘風的熱愛者—漢尼拔Hannibal將軍藉由Marcellus的勝利(212bc)將敘拉古(Syracuse)的繪畫與雕刻藝術帶到羅馬,而喚醒了羅馬。這正是所謂的“國外的豪華風藉由亞洲的軍隊介紹到城裏頭來了”的典故。文見:同上。 Page136.
[10] 文見:Nancy H.Ramage and Andrew Ramage,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Roman Ar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sity Press,1991.page17.
[11] 文見:Nancy H.Ramage and Andrew Ramage,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Roman Ar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sity Press,1991.page51.
[12] 傅朝卿《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3。頁109。
[13] 文見:Axel Boethius, Etruscan and Early Roman Architectur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4. Page139.
[14] 文見: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ress. 1967.p175.
[15] 文見:姜昌明<羅馬用水之道的文化分析>觀賞第三輯。桃園,姜昌明美學研究室,2003。
[16] 可能,羅馬人,也是從半希臘化位於義大利西南地方的campaniana人一樣,因為愛運動的緣故而集會聚集,就像是etruscsn人的狀況,只不過那時自由的聚集,還不需要區分座位。後來開始有木頭的圓形方形板凳。直到後來為了表示尊崇,區分身份,而使用固定不動的石頭椅子D.S. Robertson, Greek And Roman Architucture, London, Cambridg,1992.page285.
[17] 338~326
[18] marcellus劇場(23~13bc)就是在地平面上興建,利用拱廊興建的劇場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1. Page209.
[19] 羅馬劇場,有scaenae frons,半圓型與方形結構的結合。又是一例,如同牆面上有拱,如同平台有上圓頂。是方與圓的結合。原本的希臘劇場的圓形意象,也因為加上方形的佈景,而變成半圓。是有其衍變可能的。
[20] 羅馬石造劇場建築的第一棟,是西元前55年興建,由pompey所興建的。是因為它受mitylene希臘劇院的美感動而造D.S. Robertson, Greek And Roman Architucture, London, Cambridg,1992.page273.
[21] 希臘的劇院,通常是開放空間的。而羅馬劇院則是朝向非固定型或是永久型屋頂的方式建造。羅馬劇場使用桅桿支撐住、繩索繫在石洞來牽引住雨棚,變成永久性設施Sir Mortimer Wheeler,Roman art and Architecture.New York,Thames and Hundson.1991.page116.
[22] 甚至像the odeion of herodes atticus,就是一個用拱廊(arcade)所撐起的酒神劇場。它部份使用採自acropolis的石材,建造可以讓6000人坐的大理石椅,還有發現木棚頂的遺跡,有遮陽效果的棚頂。又像是龐貝的小劇場(small theatre),它的棚頂可讓約1500名的觀眾遮陽playhouse.New York,1984.page32.
[23] playhouse.New York,1984.page32.
[24] D.S. Robertson, Greek And Roman Architucture, London, Cambridg,1992.page283.
[25] 傅朝卿《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3。頁126。
[26] Sir Mortimer Wheeler,Roman art and Architecture.New York,Thames and Hundson.1991.page116.
[27] 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1. Page210.
[28] Sir Mortimer Wheeler,Roman art and Architecture.New York,Thames and Hundson.1991.page118.
[29] Colossus,則是巨形雕像。自古就有Colossus of Nero的例子又如世界七大奇觀的羅得島神像,就稱為colosus of rhodes羅得島的太陽神像(280~224bc)。helios太陽神像高達30公尺。在完工之後的56年,在224bc的大地震中毀壞。數世紀之後發現銅像的殘骸《大地瑰寶 羅馬古城》台北,錦繡出版社,1999。頁22。
[30] D.S. Robertson, Greek And Roman Architucture, London, Cambridg,1992.page285.
[31] Nancy H.Ramage and Andrew Ramage, Roman Art, London, Cambridg,1991.page124.
[32] D.S. Robertson, Greek And Roman Architucture, London, Cambridg,1992.page285.
[33] Nancy H.Ramage and Andrew Ramage, Roman Art, London, Cambridg,1991.page128.
[34] 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1. Page213.
[35] 傅朝卿《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3。頁127。
[36] 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1. Page213.
[37] D.S. Robertson, Greek And Roman Architucture, London, Cambridg,1992.page285.
[38]與河馬hippopotamus,同樣有字根hippo。這個法文字根意指“馬”。
[39] 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1. Page215.
[40] 傅朝卿《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3。頁132。
[41]今日則是流落在Piazza。
[42] 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1. Page215.
[43] 以哈德連在lipicis magna地方的浴場為例,它有開放空間的游泳池、冷水池、大眾池、溫水池、熱水池、超熱池、廁所等設計。當然這種各地方的大浴池,附設的圖書館與運動館是很普遍的。Sir Mortimer Wheeler,Roman art and Architecture.New York,Thames and Hundson.1991.page116.
[44] 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1. Page209.
[45] Lepcis magna地方是一個明顯可以看羅馬城市發展計畫中的比較親和例子:不清楚的棋盤式設計與直線式發展擴大的方式。Sir Mortimer Wheeler,Roman art and Architecture.New York,Thames and Hundson.1991.page58.
[46] Sir Mortimer Wheeler,Roman art and Architecture.New York,Thames and Hundson.1991.page116.
[47] 1519年,擔位羅馬文物建築總覽的大畫家拉斐爾寫給利奧十世(leo x1513~1522)的信中,就大加指控主教們的野蠻行為,他說:「許多教皇,恣意破壞和歪曲古代廟宇,雕像,凱旋門和其他建築物。很多教皇僅僅為了弄到石灰,就去挖掘牆腳,於是很建築物就倒塌了,多少古代雕像和其他裝飾品為燒製石灰而糟蹋了。我敢說,整個新羅馬,我們現在所見的一切,裝飾得華麗宏偉的宮殿,教堂和其他建築物,它們所用的石灰,都是古代大理石變成的」。文見:陳志華《義大利古建築散記》台北,三言社,2004。頁32。
[48] 他姓barberini。義大利人把滅亡古羅馬帝國大肆破壞羅馬城的野蠻人叫巴巴里安(barbarian),所以當時流行一句挖苦話,說,巴巴里安沒有做的事,巴貝里尼做了。文見:陳志華《義大利古建築散記》台北,三言社,2004。頁35。
[49] Nancy H.Ramage and Andrew Ramage, Roman Art, London, Cambridg,1991.page131.
[50] 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1. Page224.
[51] 稍候則是被當作dea roma來崇拜。到了augustus時代(27bc~14ad),祂是和皇帝一同崇拜,讓本來只是羅馬的地方性神變成全國的神。但是這種狀況沒有持續到hadrian時代(ad117-138)。從那時開始有了一種新的神廟,就是venus與roma合祀的方式。
[52]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冊五。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頁206。
[53] Sir Mortimer Wheeler,Roman art and Architecture.New York,Thames and Hundson.1991.page158.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6.123.1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ng-Class/M.1615271935.A.94B.html
Eng-Class 近期熱門文章
1
11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23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