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陳冲:公股銀市占 愈低愈好

看板Finance (金融業)作者 (david)時間15年前 (2009/11/30 16:51),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陳冲:公股銀市占 愈低愈好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2009.11.30 02:55 am 公股銀行市占率應降到多少最合適?金管會主委陳冲認為,公股銀市占率應以純公營來看 ,且是愈低愈好,以保留台灣銀行一家最合適;財政部長李述德則表示,公股銀市占率多 少,要看政府的財務政策。 根據金管會資料,到今年8月底止,九家公股銀行資產市占率為56%,若僅看公營的台銀、 土地銀行及輸出入銀行,市占率則是20%。 陳冲認為,市占率應以純公營的來看,不應含已民營化的公股銀行。公營銀行市占率愈低 愈好,一定要保留政策性銀行的話,台銀一家較合適,因若要扮演穩定的力量,這家政策 性銀行必須具有一定的分量。 若以只保留台銀一家來看,公營銀行合適的市占率就是約10%。 陳冲表示,公營銀行短期來看很好,動盪不安時,有股穩定的力量,但長遠來看,效率仍 是一個問題,長遠發展仍需要創新,但公營銀行的束縛較多較不易,世界各國公銀市占率 最高的是德國,也面臨效率問題。 財政部長李述德則表示,未來公股銀行市占率應維持多少,要看政府的財務政策。台灣金 控、土銀均規劃釋股40%,仍維持公營,但釋出40%後,可以推IPO(初次上市),增加籌 碼流通性、引進策略夥伴,提升競爭力。 如果政府持股100%時,一年賺30億元,透過IPO、釋股提升經營績效後,一年可賺60億元 ,政府持股雖剩60%,但每年可獲的繳庫盈餘更多(36億元),出售的40%股權收入還可以 拿來建設。 李述德表示,若要定義政策性銀行,依法論法,純公營的最合適,因政府是大股東,可以 責成銀行配合政策,才不會損及民股利益。 所以他要求公股銀董事長,除配合政策外,也要發揮綜效,才能對民股股東有所交代。例 如紓困案,不能賠錢,這中間如何拿捏,就要公股董事長費心。這波金融海嘯後,不少歐 美銀行有國有化傾向,但常態來看,仍應回歸民營化的市場機制。 公股銀民營化 拉高競爭力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邱金蘭】 2009.11.30 02:55 am 經濟日報/提供 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公股行庫未來整併只能「公對公」,「大公」 不要被「小民」(意即規模較小的民營金融機構)買走。且吳敦義上台後,主動撤回台灣 金控10%釋股預算案,政府對公股金融機構的釋股、民營化政策動向,格外令外界關注。 台灣的公股銀行市占率高達50%以上,在後金融海嘯時期,公股銀行該往哪個方向走,才 能引導整體金融業良性發展?本報特製作專題,並訪問九家公股金融機構,為台灣的公股 銀行把脈。 「一位民代大剌剌走進一家省屬行庫總經理辦公室,要求通過某件授信案,當場被這位總 經理拒絕,民代面子掛不住,直接給了總經理一巴掌。」 凍省之後,儘管現在已經沒有所謂的「省」屬行庫,但談起過去民代對省屬行庫予取予求 的囂張行徑,金融圈人士還是語多感慨。 隨著國內金融機構走向民營化,加上政治風氣的轉變,像上述這種民代掌摑總經理的情況 不再出現,但行庫還是難免得幫忙「處理」一些個案。 公股銀行受制於預算、人事主導權等因素,無法像一般民營銀行企業化經營,績效也因此 大受影響。民營化早已是世界潮流,更凸顯公股銀行不合時宜之處。 海嘯後 官方避談釋股 去年金融海嘯發生之際,金融機構國有化的思潮在歐美國家瞬間抬頭,但在海嘯過後,這 些受政府挹注資金的金融機構已急著還錢給政府,試圖擺脫官方干擾。但台灣更因二次金 改陰影未除,台灣官方依舊忌諱談論釋股、民營化的話題。 土地銀行40%釋股案還沒送到立法院就被逼回,台灣金控10%釋股案一度送進立法院,但在 內閣改組、預算重編後也被撤回。 前總統府國策顧問黃天麟說,台灣無法進入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IMF),金融穩定要 靠自己,公股銀行資產市占率占50%以上是對的方向。 「不要把公營銀行當做累贅,公營銀行是金融穩定的支柱。」在第一銀行屬於公營銀行時 代就曾擔任一銀董事長的黃天麟說,讓公營銀行擺脫預算、審計、人事等干預即可,台銀 、土銀都不需要釋股、民營化。 公股銀對社會確有貢獻,尤其在這次金融風暴,更發揮穩定力量,但不可否認的,公股銀 也存在許多問題。 「公營銀行沒有預算,什麼都不能動,」曾任財政部次長的合作金庫銀行董事長劉燈城說 ,就算已民營化的公股銀,在洽談併購時也須受層層規定約束。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說 ,公股銀經營業務不完全從利潤面、投資報酬考量,對民營銀行形成不公平競爭,甚至造 成非理性競爭,如一些聯貸案,無法有合理的利率。 一位官員說,之前金管會實施授信定價政策,要銀行加強風險管理、避免殺價競爭時,就 曾查獲一、兩家公股銀帶頭壓低利率。 輪調制度 難講求績效 公股銀行負責人多是政治任命,考慮的不一定是最大價值。加上公營行庫人才調動都是採 輪調制,一位退休行庫高層說,反正大家輪著做,反正做不好也不會走人,很難講究績效 。 公股銀被視為「有紀律卻沒效率」。民國95年間,政府為提升金融產業競爭力,推出的金 融市場套案中,就設定目標要降低公股銀市占率,但幾年下來,未降反增。 台灣的公股銀市占率偏高,是當初接收日本私人股份的歷史因素所致,但80年已開放新銀 行設立,近20年下來,民營銀行市占率為何仍未趕上公股銀? 龔天行認為,金融機構的「有機成長」(非併購式成長)很慢;一位財金官員則說,民營 不夠強,多少也是原因。 不論如何,民營化仍是不變的方向但以台灣目前的社會氛圍來看,多數人仍主張,至少要 保留一家政策性銀行。 當中央銀行調整利率,民營業者因利率自由化,可能調幅上未能適當反映,會讓貨幣政策 效果打折扣,若有一家大型公營行庫率先調整,就能引導市場氣氛。 除了這家政策性銀行外,其餘公股銀行,多數人認為有必要持續推動民營化、釋股,不能 因二次金改「因噎廢食」,但二次金改打下的結,到底要如何才能解開? 「全民釋股,優惠價格給全民,跟工會談好條件,」立委賴士葆說,畢竟政府「球員兼裁 判」也不好。 最近有一家民營銀行,團協到期二、三年了還不簽,「老闆就是不甩你」,一位勞工董事 說。在民營銀行,工會權益常被漠視,是員工擔心「民營化等於財團化」的另一原因。 釋股 遊戲規則訂清楚 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建議,只要政府開出合理的釋股條件,訂定清楚的遊戲規則, 就可化解外界疑慮。所謂合理的條件,就是不能離社會大眾的理解太遠。 他舉例說,當初台新金控買下彰化銀行特別股的資金,最後全被用於打銷彰銀呆帳,但彰 銀最後又變成台新金的子公司,這就像政府嫁女兒,收了聘金,但男方要求聘金要做為兩 人子女的教育基金,錢最後還是回到男方手裡。 民營化的方向清楚,只是有無政治勇氣來做。金融資源向來是政治力運作的重要籌碼,要 政府退出金融機構,等於是「自廢武功」,需要有人有更遠大的想法。 金融海嘯後,大陸銀行在全球排名大躍進,台灣銀行業不但沒有擠進全球前百大,台灣最 大的銀行—台灣銀行的第一類資產排行還倒退。因二次金改的後遺症,政府現在是談釋股 、民營化色變,這幾年來,台灣金融產業不知錯失多少併購、強化競爭力的機會。 台灣金融產業的發展,不是只靠簽訂MOU就能解決,政府該想想台灣需要什麼樣的金融產 業政策?公股銀行在台灣又該如何定位?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http://tinyurl.com/ye93gb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23.195 billy0501:轉錄至看板 NTUSTfinM97 12/03 02:43

12/03 02:43, , 1F
借轉thanks
12/03 02:43, 1F
文章代碼(AID): #1B4uUWeV (Finance)
文章代碼(AID): #1B4uUWeV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