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絕種

看板Interdiscip (科學科普)作者 (skrillex)時間3年前 (2022/04/13 14:1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Ryan Phelan: The 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helping nature thrive | TED 內文分享自TED https://youtu.be/PaItY5i9i0k
譯者: Lilian Chiu 審譯者: Helen Chang 見見伊麗莎白·安。 牠是黑足鼬, 美國最瀕臨絕種的動物。 她是用細胞複製出來的, 細胞來自一隻三十三年前的黑足鼬。 伊麗莎白安為這個物種的 未來帶來了新希望, 這是個機會,能把已失去的 基因多樣性真正恢復回來。 牠是為了這個預期的結果而出生。 過去十年,我都投入在保育上, 和世界各地的創新科學家合作, 將生物科技帶到野生生物保育中。 我們得設法處理生物多樣性 所受到日益增加的威脅, 威脅的來源包括 氣候變遷、棲息地消失、 棲息地破碎化,以及野生生物疾病。 這些是未預期的結果, 是我們所處的人類主導時期所造成。 在這個時期,我們的保育 工具箱需要添入新工具, 有了基因拯救, 我們可以協助防止 更多物種走向絕種。 黑足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歷史上,黑足鼬的分佈範圍 遍及北美大平原, 從加拿大到墨西哥。 那是在牠們的棲息地被改成 牧場和農地之前。 到了 1981 年, 懷俄明州只剩下一個黑足鼬的群落。 牠們被圈養起來, 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 在過去三十年間成功地 繁殖黑足鼬並將牠們野放。 但現今還活著的六百隻黑足鼬 都是七隻祖先的後代。 而同系繁殖 會危及到牠們長期在野外的生存。 為了解決這個缺乏基因變異的難題, 我們尋求過去。 幸運的是, 科學家當時就有先見之明。 從 1975 年起, 奧利佛·萊德博士和他在 聖地牙哥動物園的團隊 就開始為瀕臨絕種物種建立資料庫, 正是其中一個細胞株讓我們得以 製造出一個新的個體, 牠活在三十三年前, 有著獨特的基因變異。 伊麗莎白·安就是複製牠的結果。 牠的基因變異是現今 尚存的黑足鼬的三倍之多。 在接下來幾年, 當牠繁殖時,牠的後代 就能讓牠的物種有更強的韌性。 我們做過的複製不只有伊麗莎白·安。 我們也做過普氏(蒙古)野馬。 牠們是世界上 現存唯一真正的野生馬種。 歷史上,牠們是中亞的原生種, 但數世紀以來,牠們一路 從太平洋流浪到到大西洋。 直到牠們基本上已經在野外絕種, 只剩下幾隻圈養的。 保育人士從 1960 年起便開始 重新將這些馬引入野外。 但現今仍然存活的兩千匹馬 同樣也面臨了同系繁殖的風險。 許多科學家把這個難題 稱為絕種旋渦, 居住在破碎棲息地的小族群 失去了基因變異, 隨著族群數量漸減, 開始面臨絕種旋渦的風險。 現在,透過基因拯救, 我們就能反轉這絕種旋渦, 帶來新的基因變異, 增加這些族群的長期生存機會。 這正是我們對這隻 普氏野馬仔所做的事, 牠叫做科特。 右邊那隻是牠的代理孕母。 牠是美洲奎特馬,不同的物種。 但科特的基因組完全是野馬的。 這是一年後的科特, 今年八月拍攝。 牠是隻狂野、健康、 活潑的普氏野馬。 這些基因拯救故事能夠實現, 靠的是多方夥伴的合作, 加上生物科技的工具。 這一切的基礎, 是最不可缺的工具:基因定序, 以及有能力將那些資訊公佈出來, 來協助管理這些物種。 此外,建置生物資料庫、 細胞培養,以及試管技術, 讓這種基因拯救成為可能。 但就連這些技術也沒有 被廣泛使用在保育上。 我們希望能改變這個現象。 基因工程的新興技術 讓我們有希望能協助物種 適應氣候變遷、 解決野生生物疾病問題, 甚至能協助解決入侵物種問題。 但通常這些技術 根本還出不了起跑門, 因為害怕未預期的結果, 就連最基本的創新都會 在開端就受到阻礙。 目前,可能最迫切的需要 去克服意願問題 以使用這些技術的例子, 就是珊瑚的例子了。 很多人可能知道,珊瑚 是世界上最多樣化 且豐富的生態系統。 牠們提供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給居住在珊瑚礁的魚類 和所有海洋生物。 但,感傷的是, 50% 的大堡礁已經消失, 原因是氣候變遷及環境退化。 據估計,到了 2050 年, 我們可能會失去全世界 高達 90% 的珊瑚。 還是有希望。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使用新技術 將活珊瑚的小部分 用超低溫冷凍起來, 可以移植到人工珊瑚礁上。 開創性且有機會實現的 一些行動都才剛開始。 最讓我興奮的是 開發幹細胞的新技術。 這些幹細胞可以用在 把熱彈性透過編輯放進基因組, 來因應海洋暖化。 你可能會看著這些,說: 「基因改造的珊瑚? 那未預期的結果怎麼辦?」 在科學領域的任何創新 都會經常碰到這個問題, 我們決定要真正 來查出,人類干預有多常 會導致大家如此懼怕的災難。 是的,有些很經典的故事 就是人類干預大自然, 造成災難,比如 齧齒目動物躲在殖民船裡, 跟著來到島嶼上。 從 1500 年代起, 全世界的物種絕種當中 有 60% 以上是這些 及其他入侵物種造成。 還有個海報上的孩子 代表蓄意把有毒的 海(甘蔗)蟾蜍釋放到澳洲。 1935 年時,甘蔗產業 把這種有毒的入侵種海蟾蜍帶進來, 以解決作物的甲蟲問題。 對甲蟲沒有什麼用, 反而,從 1935 年起, 海蟾蜍持續擴散到澳洲各地, 經過之處什麼都不留下, 一路上殺害原生物種。 這些災難 讓大家的腦中充滿了對干預的恐懼, 但,發生這些災難的時代, 並不著重 整體的環境生態系統。 且, 在某些例子中, 干預的出發點是利益, 並非為了做好保育而做。 感傷的是,我們從來沒有 聽過成功的故事。 所以,當我們去看研究, 關於為了保育而干預大自然時 會發生什麼事的研究, 我們發現了非常不同的故事。 在全世界,一個世紀以來, 科學家不斷在引入 和再引入植物與動物 且沒有造成環境傷害。 各位可能聽過的經典成功故事, 是將狼引入黃石公園。 但還有其他成功故事。想想看: 在過去一百二十五年間, 有超過一千種物種 被引入到北美各地。 在所有有記錄的案例當中,只有一件 是干預造成當地物種絕種。 是阿拉巴馬小泉中的 一種原生淡水魚。 這些干預當中有 99% 都成功 達成了它們預期的結果。 看著這些,你可能會想: 如果在大自然中干預如此普遍, 為什麼我們沒什麼意識到? 我認為,那是因為,有時, 我們看不見成功。 比如,看看這張大煙山的照片, 它是美國最多人造訪的國家公園。 我們所見的原始野外,其實 是非常人工經營管制的環境。 照片上的那些麋鹿, 是在消失兩百年後 再次被引入的結果。 那片草原是人工控制 重覆燃燒產生的結果。 非原生的昆蟲則被用來控制病原體 和入侵的害蟲。 還有一種代表性的物種 有可能回到這片森林。 就是美國栗樹。 在歷史上,這種宏偉的樹木 會大量落下甜美的果實, 數世紀來供給食物 給人類和類似的動物。 數千年來,它一直都是東邊落葉林中 最豐產的樹種。 它的木材被用來製造 上等的樂器和硬木家具。 到 1800 年, 整座森林中有四十億棵這種樹, 直到枯萎病到來, 真菌引起的枯萎病被進口, 入侵物種,徹底消滅這些樹木。 到了 1950 年, 四十億棵樹全都死光了。 從那之後的數十年, 科學家都在嘗試 想辦法創造出能對抗枯萎病的栗樹。 且實現了。 紐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 已經找到一種方法 插入一個來自小麥的基因, 帶來對枯萎病的抗病性。 這些基因改造樹, 是我們在一百年來第一次有機會 讓這些宏偉的樹木 再次出現在森林中。 美國農業部現在正在檢審這些樹木 是否可以釋放到野外。 這些都是很大膽的計畫。 改造出能承受暖化水域的珊瑚、 恢復美國栗樹、 黑足鼬的基因拯救。 所有這些計畫都需要 大眾的參與和大眾的支持。 我認為大家 對干預的看法是很重要的。 我相信,我們得要將更多平衡 帶到我們對於風險的看法中。 永遠都會有未預期的結果, 科學的創新都一定會有, 但現今我們有工具、技術、協定 可以把風險減到最低, 把利益增加到最大。 所以,下次當你聽到大膽的新想法, 我希望你能先想想預期的結果。 我們沒有浪費時間的本錢, 不能再袖手旁觀等著看 現今面臨風險的數千種 動植物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知道,什麼都不做可能會造成絕種。 我們應該要仔細、刻意地做規劃, 用上工具箱中的所有工具, 達成並創造出我們想要的未來, 不要對我們害怕的未來過度反應。 謝謝。 (掌聲) 克里斯·安德森:請留步。 我覺得這非常有意思。 就我看來, 每次你努力奮鬥的核心都是 一個道德問題。 我想,大部分的道德哲學家 會說,如果有意識的行動 和有意識的不行動 會造成相同結果,那麼, 基本上,它們就沒有差別。 所以,為什麼在許多公共政策領域, 肯定包含環境運動領域, 大家會把行動與不行動 做這麼大的區別? 他們寧可不行動,看事情出差錯, 也不願冒險採取行動。為什麼? 瑞安·費連:我認為原因是 科學家在創新時感受到的公眾壓力。 他們不想弄錯。 他們要面對金主 挑戰他們為什麼要創新和行動。 他們要冒著失去工作、資金、 安全、公開受辱的風險。 對大家來說,袖手旁觀容易許多, 不要把責任扛起來。 我們很想要傳達的訊息 就是,如果我們能鼓勵 科學家和創新者大膽去做, 這是我們所有人該做的。 克:是的。所以不採取行動的 優勢之一是不太可能被責怪。 瑞:正是。 但也沒功勞。 克:沒有。 瑞安,這些技術,合成生物學等等, 原則上,它們能協助「反絕種」, 在地球上多年沒出現過的物種, 原則上,我們可以帶回來。 你是否有參與什麼計畫, 會讓你感到興奮或害怕, 且是有可能實現「反絕種」? 瑞:技術上來說, 美國栗樹幾乎絕種了。 大家會看到一些新芽冒出來, 因為根都在那裡, 但,它們,基本上, 會在十五年內消失。 它們沒有完全絕種, 但已經非常接近了。 我們在盡一切努力, 從滿是毛的長毛象, 有些人可能知道,到旅鴿。 對我來說,這些技術 最能帶給我動力的原因 在於「反絕種」是個遠大、 毛茸茸、大膽的目標。 如果我們做到了,那是重大的成功。 但在這個過程中, 所有這些基因拯救工具 和技術都可以用來 拯救瀕臨絕種的物種。 這是個很基礎的工具組。很必要的。 克:瑞安,你是個非常 引人注目、有說服力,且…… 我會說,值得信賴的聲音。 非常謝謝你所做的努力, 也謝謝分享這些。 (掌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63.15.178.4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terdiscip/M.1649830639.A.96C.html
文章代碼(AID): #1YLchlbi (Interdiscip)
文章代碼(AID): #1YLchlbi (Interdisc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