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型圖書館

看板Interdiscip (科學科普)作者 (skrillex)時間3年前 (2022/04/14 13:56), 3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ow bumble bees inspired a network of tiny museums | Amanda Schochet 內文分享自TED https://youtu.be/5ghYJlahAWQ
譯者: Lilian Chiu 審譯者: Carol Wang 如果五年前你告訴我, 說今天我會站在台上演講, 講述我們個人的力量 如何創造不同, 我一定會退縮。 我之前的工作是 研究大型全球系統。 我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研究員, 用衛星資料來研究整體狀況。 從太空中可以看見許多東西, 比如地球上的每一個生態系統 幾乎是全面受到威脅, 以及空氣與供水安全 在全球分佈有多不平衡。 看到這些,常讓我晚上無法入眠。 而在工作之餘,我會用鳥瞰圖, 配合思考我們大型社會結構, 比如教育、媒體、健康照護, 從我看來,它們也面臨困難。 我覺得似乎這個世界 被困在這巨型自我放大系統當中, 不斷被捲向毀滅。 當然,我想要盡一份心力, 我覺得自己好渺小, 完全無能為力。 但是,隨著我的觀點 從宏觀轉變到微觀, 我開始有了些不同的感受, 這一切始於大黃蜂。 我當時用衛星圖和實地調查 來研究這些可愛 又不可思議的傳粉昆蟲, 看看在南加州牠們自己的 環境危機中是如何做的。 從宏觀的角度,我看見 二十二線道的高速公路、 無邊無際的雜亂郊區, 以及水從乾涸河流導向沙漠, 供草地生長。 這一切都很嚴酷。 但在地面上, 其實有一些樂觀的小機會, 這些小塊的資源, 即一般所知的「零碎棲息地」。 如果好市多停車場周邊 種植適當的植物, 且如果在附近的鄰坊 有些居民的花園中有原生植物, 在太陡峭無法被人類 變成近郊區的峽谷中 有原生植物而不是草, 那麼,所在這些夾在中間的區域 結合起來就可以創造出 一個零碎棲息地的網路。 有這個網路,就表示 蜜蜂可以橫越水泥沙漠, 找到原生植物來覓食和傳粉。 蜜蜂賴以為生且由蜜蜂 來維護的這些植物相當重要。 它們能讓陡峭的山坡更穩定, 它們為數千種各式各樣的動物 提供食物和家園, 且,很重要的是, 它們能協助遏抑 破壞性極大的野火循環, 因為它們可以防止 入侵草類的生長, 而入侵草類可以助長 我們太熟悉的惡火。 它是個非常重要 且相互連結的系統, 有些人很清楚他們 是這個系統的一部分, 所以他們會去當 零碎棲息地的園丁。 他們會在自己的院子裡 種植原生植物, 他們甚至會照顧在商業園區裡 及公共峽谷裡的土地。 在我的研究中, 可以看到每位熱情園丁 所造成的影響。 接著,在該地區各地都有 像這樣的零碎棲息地, 結合起來便形成了 更有恢復力的生態系統—— 長期來看,它不是完美的系統, 但至少在開發和乾旱 繼續發展下去的迫切壓力下, 它還是個比較不可能 完全崩壞的系統。 有一次,當我和伴侶查爾斯 在布魯克林一間公立醫院等候間時, 我也透過這樣的鏡頭來看世界。 我們坐在一群青少年的對面, 他們癱在椅子上, 無聊到一個極至, 不斷地滑著手機。 這個鄰里中的一些高中 畢業率在全市中吊車尾, 這個等候間感覺就像是 一塊社會零碎棲息地, 只是在等著發生。 於是,我們做了些研究, 看看我們能在這樣的空間中 增加什麼樣的資源 來造成影響, 我們最後選定用博物館。 博物館是最可靠的公共資訊來源, 勝過媒體,勝過政府, 但它們通常都聚集在 比較富裕的鄰里。 紐約有八十五間博物館在曼哈頓, 八間在布朗克斯, 但這兩個行政區的人口數差不多。 還有,昂貴的門票讓許多人 就算住在附近也無法造訪博物館。 這些小小的不公比比皆是, 它們結合起來, 就造成了全面的不平等, 知識上和賦權上的不平等。 在全美各地, 藝術博物館的訪客 有近九成都是白人, 就連史密森尼的免費博物館網路, 也有近半的成人訪客 有研究所學位, 在整體人口中大約只有 一成的人有研究所學位。 所以,我們清楚知道, 雖然博物館是 很棒的教育和社會資源, 但並沒有普及到每個人。 許多博物館有意識到 這個狀況,且想要做出改變, 但有太多結構上的障礙 在扯它們的後腿。 所以,我們著手 建立一個分散式網路, 由博物館零碎棲息地組成。 我們的工作基地是個捐贈的貨櫃, 我們的朋友以及數十位 慷慨科學家都志願協助我們, 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幫手 和我們合力建造了第一個原型: 最小的軟體動物博物館。 (笑聲) 軟體動物有觸手、 會分泌黏液、能改變形狀, 比如牡蠣、章魚、大烏賊, 如果你看過電影中的外星人, 我敢說靈感就是來自於軟體動物。 這些黏答答的科幻情境 讓軟體動物成為 很有趣的生物博物館導遊, 且牠們能教導我們 那些我們共有的系統, 打醒我們。 從十六世紀以來 有記錄的絕種動物當中, 我們的朋友軟體動物 就佔了四成以上。 於是,我們在城市各地 測試這座博物館, 觀察是否能和各種訪客共鳴, 結果的確可以。 大家真的很喜歡 從這個博物館學習。 於是我們建造了 許多小型科學博物館, 每個都小到可以融入到 既有的地點當中, 且館內資訊的密度夠高, 能夠有足夠的效力。 且它們是模組式的, 可以大規模進行散播, 以觸及到每個人。 接著,我們的合作 對象轉向圖書館、 社區中心、交通運輸樞紐, 以及公立醫院, 這麼一來,我們便能 將它們內部的空間轉換 成為社會學習的零碎棲息地。 我們為博物館集群 取了個很適合的名字: MICRO(微)。 雖然每個零碎棲息地很小, 但提供的資訊都很重要, 這就吸引大家前來探索, 以社交的方式一起學習。 接著,因為分佈在各地, 我們可以邀請不同地方的人 來參與關於科學的討論。 當我們和南布朗克斯的 一家公立醫院合作時, 我們便成了那裡的第一間 也是唯一的科學博物館。 是的,那很詭異。(笑) (笑聲) 且,很快的, 開始有家長帶著孩子來, 學校開始安排校外教學, 通通都來到這個公立醫院 前大廳中的小小博物館。 (笑聲) 這個博物館紅到 我們得要開始僱用當地學生 來擔任博物館解說員, 為這些有才華的孩子 提供導覽或組織活動。 我們能夠激起的每一份好奇心、 每一個新學到的知識、 在博物館交的每一個新朋友、 放學後能從事重要 且有意義工作的每個孩子, 全都促成一個更強大的系統。 現今,我努力牢記 使用 MICRO 的觀點, 隨時查看小小動作疊加時, 在系統的宏觀規模上 會如何造成轉變。 老實說,我看到許多好現象。 到處都有零碎棲息地, 由有才華、有熱情、 有策略的人所組成的 大大小小團體來維護, 他們建造的系統能讓大家 更平等地取得食物、 工作機會、健康照護、住房、 政治賦權、教育,及健康的環境。 同心協力,我們正在 把這些缺口一個一個補起來, 強化我們大家所屬的系統。 當然,我們也得 在大制度上花心力。 只是它們非常緩慢, 而我們卻身在快速改變當中, 這是這個時代的關鍵特色。 也許,在某些情況下, 我們的小動作可以扮演 OK 繃, 直到這些大傢伙趕上來。 但,若沒有我們, 大傢伙們要趕上什麼? 對這個世界,我仍然感到驚恐嗎? 是的。(笑) 那就是為什麼我要跟大家談。 世界需要更多的零碎棲息地。 如果你最近有感覺到 招架不住或很無力, 那麼,我要請你試試看 這個小策略合不合身, 咱們來看看它怎麼進行: 步驟一:放大。 並不是一整個大型系統 在無法阻擋地快速走向毀滅, 而是有許多重疊的系統, 而它們互動的方式決定了一切。 步驟二:尋找資源缺口。 因為那就是你最能 創造不同的地方。 並做些研究來弄清 你的想法和既有系統如何互動。 步驟三:找到其他零碎棲息地。 找出它們能如何支持你, 及你能如何支持它們, 因為我們要一起建立一個網路。 步驟四:轉換你的部分。 你可能沒有能力 一次改變多個系統, 但有好多有意義的策略性小事 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的。 我們人數很多, 加起來就很可觀。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185.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terdiscip/M.1649915792.A.D63.html ※ 編輯: jonathan8907 (223.139.185.52 臺灣), 04/14/2022 14:20:07 ※ 編輯: jonathan8907 (223.139.185.52 臺灣), 04/14/2022 14:20:25
文章代碼(AID): #1YLxUGrZ (Interdiscip)
文章代碼(AID): #1YLxUGrZ (Interdisc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