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預印發表能讓科學更民主嗎?

看板Interdiscip (科學科普)作者 (隨喜功德)時間2年前 (2022/10/21 00:49), 2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預印發表有哪些優點與缺陷?聽聽《自然》期刊的看法 Author 作者:劉雨如/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 《自然》(Nature)期刊的podcast最近推出了一個新單元「Nature’s Take」,找來不 同領域的科學編輯,深入討論對於科學發表的看法。近期可以觀察到推動科學發表改革的 浪潮逐漸增幅,此podcast也希望可以刺激討論、集思廣益。在今(2022)年8月的節目中 ,《自然》期刊的科學編輯們談到了預印發表(preprint)的議題。預印發表是否能使科 學更民主、是否能挽救科學的失信問題?考慮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對 學術發表的影響與對開放科學的未來發展,預印制度是否有機會取代期刊制度呢? 詳細內容請查看以下連結 https://www.scimonth.com.tw/archives/6004 延伸閱讀 Howe, N. P., et al. (2022 August 15). Nature's Take: what's next for the preprint revolution.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985-5 ======(我是分隔線)====== 《科學人》2019年8月 |《Food Evolution 食物的演化》電影欣賞暨座談 影片開頭先讓觀眾了解「基因轉殖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基因工程 (Genetic Engineering)」大概是什麼,再鋪陳「科學家如何思考?」 「科學共識」不是只遵循某位科學家的想法,或是某機構、媒體的聲明;學者們 / 學派 的立場透過長時間(可能是幾十年)形成歷史脈絡,後來再經由人們審視、找出其中的共 識。 既然「尊重專業」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為何科學家們仍然經常受到民眾質疑呢? 從「疫苗」、「氣候變遷」到「基因改造」皆如此,總是會有質疑這些科學聲明的聲浪。 "在做研究時,需要以科學數據、客觀例證為基礎。" "設計完善、可「重複」的研究,有利於科學結論的說服力。" 設計一份研究,常常需要考量「因果」、「相關性」、「風險」;在實驗中做比較時,需 要「控制組」與「對照組」 "人們不習慣這種思維,反倒容易用自己所相信的角度來思考。" (學校老師分享: 做研究時,發現了一些事實、證據,不能隨便說「這裡應該是 發生過什麼,才會留下這些事物。」,我們只能根據這些線索,歸納出一些線索,再假設 可能有哪些情形。」) "科學家被民眾認為受到企業影響。",有些民眾覺得科學家收受了企業的錢,因此只發 表有利於公司的聲明,民眾開始不信任科學家。 「孟山都」從20世紀時就惡名昭彰了,著名的例子就是《寂靜的春天》反映了「孟山都公 司研發的DDT農藥造成環境汙染」。因此在近年,孟山都公司開發的新技術「基因改造生 物(GMO)」這件事情上也引起不少民眾、學者們的反彈,然而GMO技術在農作物方面的應用 ,到底是利>弊,還是弊>利? 此時,科學研究就很重要了,人們需要這些較為公正的意見 作為決策的考量。 全球廣泛使用的除草劑「年年春」(Roundup)的主要成分「嘉磷塞」(Glyphosate),對人 體有致癌的風險,也可能引起其他健康的危害,包含影響血液、肝臟、腎臟與生殖系統功 能。 Reference: 年年春 | 上下游News&Market https://www.newsmarket.com.tw/?s=%E5%B9%B4%E5%B9%B4%E6%98%A5 值得注意的是,農藥的使用,可以探討「用量」與「毒性」(是否更具危害?) 根據研究調查結果,「GMO技術的應用」確實與「農藥用量的增加」為正相關性,然而所 使用農藥的毒性,卻遠比傳統一貫實施的「單憑農藥防治病蟲害」來得低。 有人可能會問:何不仰賴「有機」耕種呢? "「有機」是現代才出現的概念。" "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是沒有「不可質疑的」答案的。" "根本就沒有百分百安全的食物,所以你/妳真正要做的是「管理」平常所攝取食物的風 險。" 再者,「有機耕作」在集約農業地區較為常見,若將「有機」的作法搬到美國、其他粗放 、機械化耕作的地區,那麼,為了得到相同產量的作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積將會更廣闊, 人們可能會向雨林索取用地開墾,反而與環保背道而馳,可能造成更劇烈的氣候變遷。 "依照人口成長的趨勢,2050年將會有大約90億人,我們要怎麼想出「糧食供應」的解決 之道? GMO正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案。" "如今,人們所常見的小麥、玉米、番茄、...等作物,很多也都是透過人工育種、馴化的 產品,某種方面來說,這其實也算是GMO的應用。但有時,人們聽到GMO,就覺得這是一個 很負面的詞彙,有些人們甚至只是聽過GMO,卻不知道GMO代表什麼意思。" 一位「原本強烈反對GMO,但後來逐漸改觀、認錯並向大眾道歉」的科學家說:"我不是為 了基因改造生物工程而努力; 我是想讓我們有科學根據的能力。如果我們拋棄科學,那我 們就只剩下模糊、相互牴觸的世界觀了。",後來他也為了GMO的推廣而發聲。 "如果美國人一味拒絕基改作物,那就是讓非洲等地的農民們持續貧窮、飢餓。" "謠言起於發達國家,卻在損害貧窮國家的利益。" "過分戒備可能會造成損失。" "人們做決策時未必會依據事實,而是依賴自己的直覺、情感、歸屬感。" 在紀錄片後段劇情,「應用GMO技術」的贊成方與反對方各派出兩位代表在紐約展開辯論 大會,如果想要贏得觀眾們投票支持,必須強調證據、提出有說服力的論點。你來我往地 攻防後,由贊成方勝出。 贊成方事後接受採訪時說,因為反對方他們沒有什麼嚴謹的「科學」根據支持他們的觀點 ,只是不斷地在原地打轉,卻無法用「證據」來自圓其說。 反對方的一些科學家,在反對GMO技術的應用之餘,也大力推行有機、健康食品,被贊成 方調查出「反對方私底下有收受一些營利事業公司的贊助」。 贊成方的科學家說:"科學家在收受來自公司的資金時,應該是限於非限定研究。如果在 還沒完成研究前,就決定了「結論應該被制定為什麼樣子」,這與科學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 紀錄片結束後,主辦單位還有邀請台大的教授們上台參與座談會, 先用投影片向大家簡報「對於基因改造生物技術的應用,台灣有那些作為? 目前面臨那些問題?」,再與台下的觀眾進行 Q&A 問答活動。 那時,他們說:"科學家在鑽研自己的研究時,也很需要跟社會大眾溝通。"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41.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terdiscip/M.1666284593.A.019.html ※ 編輯: APttUser (223.137.41.13 臺灣), 10/21/2022 01:02:38
文章代碼(AID): #1ZKNmn0P (Interdiscip)
文章代碼(AID): #1ZKNmn0P (Interdiscip)